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清刚 《科学通报》1966,11(4):178-178
粘虫在幼虫期一般有六龄或七龄。幼虫最后两个龄期在暴食之后,大量的脂肪积累于脂肪体。在幼虫的每一龄期中,脂肪含量在蛻皮前降低,并随着取食而增长。变态期间幼虫停食化蛹,蛹期发育及羽化成蛾等生理活动动用了部分的貯存脂肪。刚羽化的成虫脂肪含量约占干重的15%。粘虫羽化后必需取食含糖的花蜜或植物分泌的汁液方能完成远距离迁飞和生殖腺的正常发育。雌雄必需补充一定的营养物质,否则不能产卵。当食物来源充足时,蛾体的脂肪含量可达千重  相似文献   

2.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属鳞翅目,袋蛾科(Lepidoptera Psychidae).这种昆虫危害多种行道树、果树、茶树及林木.它广泛分布于我们黄河以南各省区,是我国重要  相似文献   

3.
孙虹霞  舒迎花  唐文成  王祺  周强  张古忍 《科学通报》2007,52(12):1413-1418
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i2+, 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Ni2+在连续3个世代植食性昆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六龄幼虫、蛹和成虫体内的积累, 并通过单头饲养评价了Ni2+积累对不同世代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率、化蛹率与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Ni2+可在六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体内积累, 积累量随幼虫胁迫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也随幼虫饲料中Ni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并表现出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 变态后, 蛹和成虫体内的Ni2+显著低于幼虫体内的Ni2+浓度, 过量的Ni2+可随化蛹所蜕皮排出体外. 同时, 不同世代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率、化蛹率与成虫羽化率均随Ni2+胁迫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新入侵害虫蔗扁蛾蛹期蜕皮激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液相色谱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新入侵害虫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蛹内的蜕皮激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以期明确蔗扁蛾蛹内蜕皮激素的主要组分及动态变化规律. 蔗扁蛾蛹期的蜕皮激素种类主要是20-羟基蜕皮激素. 无论雄蛹还是雌蛹, 整个蛹期蜕皮激素含量起初逐渐升高, 达到一个明显的峰值(每蛹80 ng左右)后则逐渐下降, 至蛹后期的几天里, 蜕皮激素含量相对水平较低, 为每蛹30 ng左右. 雄蛹的峰值只出现在第3天, 而雌蛹的峰植较为平缓, 横跨在第2~4天间. 特定蛹期(第1, 2, 4, 5, 6天), 雌蛹蜕皮激素含量明显高于雄蛹. 同时发现, 蛹期4 d后, 后半蛹的蜕皮激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前半蛹.  相似文献   

5.
在地中海一带,有一种美丽的长光斑花纹的蛾的幼虫,是毛毛虫的一种.它们的成虫成蛾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幼虫却令人称奇:这些毛毛虫们不但织着帐篷成千上万地群居一起,而且还懂得排队,相当的有组织有纪律.  相似文献   

6.
在地中海一带,有一种美丽的长光斑花纹的蛾的幼虫,是毛毛虫的一种。它们的成虫成蛾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幼虫却令人称奇:这些毛毛虫们不但织着帐篷成千上万地群居一起,而且还懂得排队,相当的有组织有纪律。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促前胸腺激素的表达模式与发育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成林  徐卫华 《科学通报》2007,52(11):1269-1273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分别对滞育和非滞育类型的棉铃虫促前胸腺激素(prothoracicotropic hormone, PTTH)的合成与分泌模式进行了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 定位在棉铃虫脑前背侧的两对PTTH神经分泌细胞在滞育和非滞育六龄幼虫末期有相似的阳性反应细胞; 在蛹期阶段, 滞育和非滞育类型个体在化蛹后4 d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同.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测定了从六龄幼虫到蛹末期血淋巴中的PTTH滴度变化, 滞育和非滞育类型的变化趋势在幼虫阶段相似, 蛹期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提示PTTH的表达对调节棉铃虫蛹滞育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朱湘雄 《科学通报》1987,32(19):1500-1500
迄今为止,已鉴定出数百种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然而。对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机理了解甚少。 70年代初叶,Riddiford和Williams发现切除柞蚕(Antheraea polyphemus)和雪古比蛾(Hyalophora cecropia)蛹的心侧体-咽侧体复合体后明显地影响雌蛾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的释放。最近Sasaki等的重新研究表明心侧体对上述雌蛾的生殖行为并无显著的作用。Ho-  相似文献   

9.
正animal动物成年象鹰蛾非常美丽,形似一架来自未来的喷气式飞机。它们的翅膀和躯干表面都覆盖着金色或红色的绒毛状鳞片,十分炫目。然而,象鹰蛾幼虫却不像父母那样美丽,深色的(偶有鲜绿色的)身体看起来就像大象的鼻子,"象鹰蛾"之名由此而来。有趣的是,当象鹰蛾幼虫受到惊吓时会将"象鼻"状的身体缩回,在身上斑点的装饰下伪装成蛇的样子,以吓退捕食者。  相似文献   

10.
王方海  张古忍  温瑞贞  何国锋 《科学通报》2006,51(24):2870-2873
利用液相色谱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入侵害虫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幼虫期体内的蜕皮激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以期明确蔗扁蛾幼虫期体内蜕皮激素的主要组分及动态变化规律. 蔗扁蛾幼虫期体内的蜕皮激素种类主要是20-羟基蜕皮激素, 还含有少量的26-羟基蜕皮激素. 若按每头幼虫所含的蜕皮激素含量来计算, 从1龄到7龄蜕皮激素含量呈递增的趋势, 如将各龄幼虫蜕皮激素含量换算成每克体重所具有的量来进行比较, 则各龄期幼虫的蜕皮激素含量没有明显的规律可言. 整个6龄幼虫发育期间仅在第2天出现一个明显的蜕皮激素峰值, 含量达到0.5475 ng/虫; 而整个7龄幼虫发育期间, 发现有2个明显的蜕皮激素峰值, 分别位于第3和第5天, 含量则分别达到0.2942和0.2140 ng/虫.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模拟观察、田间系统调查、灯光诱杀和大田普查,对芦笋木囊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探索出了一套芦笋木囊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工模拟观察、田间系统调查、灯光诱杀和大田普查,对芦笋木囊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探索出了一套芦笋木囊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蝴蝶在幼虫期是那样丑陋,然而通过“完全变态”后,可谓脱胎换骨,展现出人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美。动物的“变态”指的是动物为了生存以不同的生命形式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即“变态现象”。蝴蝶的生命史中有卵、幼虫、蛹及成虫4个时期,称为“完全变态”,而虫的生活中没有蛹期  相似文献   

14.
良言 《世界科学》2005,(1):42-43
蝴蝶是如何来到世上的?诗人迈科夫赞美蝴蝶是“飞舞的花” ,8世纪科学家阿尔贝特·马格努斯则称蝴蝶是“会飞的软体虫”。后一种称呼虽然听似不雅 ,但自有其科学依据 :蝴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处于毛虫阶段。一只雌蝶一个夏季产卵100~500个。幼虫刚孵出后就开始大肆进食 ,胃口大得惊人。直到有一天 ,肚子胀得再也吃不下东西时 ,幼虫就会寻找一僻静处 ,并耐心等待。过一两天 ,它背部的壳从头部裂开 ,从壳里挣脱出一只个头更大的新生毛虫。这个蜕皮过程要反复5至7次 ,在最后一次蜕皮完成后 ,毛虫就变成蛹。又过了一段时日 ,蛹的透明外壳开始初现…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昆虫中,人们最喜爱的当数蝴蝶。蝴蝶以她纤丽的身影、斑斓的色彩和婀娜多姿,翩翩飞翔于姹紫嫣红的花丛之中,给大自然增添了绚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被誉为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全世界的蝴蝶约有16000种。 可是你知道与蝴蝶同类的蛾子吗?蛾与蝶同属昆虫中的鳞翅目,蛾和蝶都是成虫,它们的幼虫就是各种各样有毛或无毛的毛毛虫子。蛾、蝶的身体构造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头部有一对形状各异的触角;头的侧部有一对复眼,头的前下方有一根伸缩自如、弯曲盘卷的管状口器(叫做喙),管状口器用来吸食花蜜、树汁和露水,这就是昆虫的六大口器类型中的虹吸式口器。胸部有两对膜质的大翅,翅表面覆有鳞片,鳞片的颜色、排列和光学性能的不同,就组成了各种漂亮、奇特、怪异 的斑纹、图案 与色彩。 \蝴蝶怕蛾都是完全变态的种类,即一种由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T安构成,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外形和不同的生理功能,变化往复,代代相袭。这种变化过程可由饲养的家蚕而见全貌。 蛾子与蝴蝶也有很多的不同。首先;我们在白天很少看到飞舞的蛾类(只有极少数种类在白天活动),倒是在晚上常看到飞扑灯火的众多蛾类。蛾子大多在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飞蛾扑火’,说的就是蛾子的这...  相似文献   

16.
蝴蝶在幼虫期是那样丑陋,然而通过“完全变态”后,可谓脱胎换骨,展现出人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美。动物的“变态”指的是动物为了生存以不同的生命形式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即“变态现象”。蝴蝶的生命史中有卵、幼虫、蛹及成虫4个时期,称为“完全变态”,而虫的生活中没有蛹期称为“不完全变态”。蝴蝶的变态是分工合作的好例子,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任务。首先是卵,别看它不吃不动,其实胚胎正在里面努力发育为幼虫。幼虫的任务是吃,它不停地咀嚼植物的叶子,如果算上占身体比例很高的消化吸收系统,它的体质量可增加3000倍。它吃这么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每年,当夏季来临,天气逐渐变暖的时候,季节性的风暴给澳大利亚广袤的大地带来丰沛的雨水。每逢这个时节,各种各样的甲虫便开始大量出现,这种情形会一直持续到来年的2月。之前若干年中,这些甲虫可能一直以幼虫的形态寄居于树干或地洞之中。以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喜欢食用的木蠹蛾幼虫为例,在它们没有蜕变成天牛科甲虫之前通常就居住在小桉树的树干当中。  相似文献   

18.
捕虫高手     
《知识就是力量》2009,(12):F0004-F0004
鸟类在育雏期间,亲鸟需要捕捉大量的昆虫哺育幼鸟。作者在野外细心观察记录到北红尾鸲是一种食性广泛的鸟类(见正文),图中这只鸟妈妈嘴里叼着刚刚捉到的蛾的幼虫,赶回巢边准备喂自己的宝宝。  相似文献   

19.
丁伟  赵力 《大自然探索》2012,(12):12-21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万年不融的冰峰是生命的禁区。然而,这里却生活着一种美丽的精灵——君主绢蝶。君主绢蝶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不仅适应了高原严酷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进化出一种非常独特的繁殖机制:雌蝶在交配后,其尾部长出一个臀袋,以防止再次交尾。本文作者丁伟教授多年来在祁连山跟踪观察君主绢蝶,最终成功记录下这种蝴蝶从破蛹为蝶到完成繁衍生息使命后安静死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对报刊上的哲理小品甚感兴趣,几乎每篇必读,获益良多。然而,最近我读到一篇有关碧风蝶的哲理小品(见链接),心情却有点反常:粗读此文,感到十分兴岔,大有石破灭惊之感。我想,若同行真的发现了“碧风蝶的卵(应为幼虫,笔者注)成蛹后……长途跋涉,爬到高出地面两米多的刺槐树上”,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