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模因在影视语言的流行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视语言模因依靠模仿、复制语言而进行传播。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影视流行语言模因现象,并剖析了影视流行语言模因成功传播的原因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探讨了影视流行语对影视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用英国学者里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模因论——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实现的;在传播过程中,核心模因(语言模因)和其他模因(非语言模因)对不同宿主产生不同的刺激和感染——分析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进一步说明源语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传递时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加深对翻译模因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之一,主要通过模仿而传播。语言是说话和传达思想的工具,是模因的载体,在语言模因的广泛复制和传播过程中,总是显示出变异现象。在发生变异的语言要素中,词语的变异是最典型和鲜明的。新的语言现象往往是基于模因变异,形成强势模因的结果。从语言文化模因的视角,来观察语言传播和变异现象,解析发生变异的依据和规律,不仅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探寻语言的发展规律和进化趋势,而且为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语言学习方法提供新的理据。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作为人类文化的进化论,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演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模因是一种文化进化机制,它能很好地阐述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存在、进步和发展的根基,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从模因论角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尹剑波 《科技信息》2010,(34):I0150-I0150
模因论来自于达尔文进化论,是研究文化进化中文化模因传播复制现象的理论。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与"和"有关的思想及话语从古流传到今。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和"文化传承的现象,并提出了对其他语言文化现象阐释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淘宝体”这一语言模因的传播途径、表述方式和传播趋势,指出了“淘宝体”的3个特点:网络是人们跟风模仿、进行模因传播的极佳媒介;在网络文化中,简单化娱乐化的表述方式更易传播、蔓延;语言模因的流行受到其语用功能的限制.模因论为网络语言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解读思路.  相似文献   

7.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传播的理论,指文化是靠模仿得以从一个人脑复制到另一个人脑中。模因论的提出为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本文从模因的传播途径、强弱性、传播过程以及两类模因的特点讨论模因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模因论与翻译的结合使翻译策略的研究有了新的进路。旅游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典型方式,旅游素材多蕴藏着历史文化模因;而旅游资料翻译本身更是一个跨文化模因传播过程。通过一些旅游文本的英译实例,探析模因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料翻译策略和技巧,以促进旅游模因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是近年讨论得非常热烈的一种理论。模因论认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是模因,而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语言做为模因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一种模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住。本文联系模因的相关理论,从语言的输入输出方式角度讨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些可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孔昱 《科技资讯》2010,(9):213-213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文章从模因论三个维度分析了语码转换中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形式及其在语言中的运用。模因论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1.
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在现代设计中其不仅承担字义信息传播的功能,同时它作为汉字印刷体特异的形式,有着很强的视觉美感,对设计作品的文化生成和文化联想有很强的激发作用:通过"式"的使用和借鉴、"形"的提取与衍生、"势"的把握与承传、"意"的沿用与延伸和"境"的相适和暗喻等方法,使书法在视觉传达中获得文化联想和附加值,对提高设计品牌的品位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缺失严重,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累累出现“文化休克”或“中国文化失语症”等现象,因此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交流。本文试图针对以上两种现象,分析其成因及危害性,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其目的是呼吁高校外语教育不仅要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更不可忽视母语文化的保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都广泛使用着隐喻这一修辞方法。源自中西两种化的隐喻大致有以下两种关系:对应关系和非对应关系。隐喻的含义与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从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神话传说三个方面探讨英汉隐喻的化异同,寻求隐喻导致的跨化交际障碍之源,有利于英汉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及促进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学英语专业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如何将中国文化与英语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就成为外语界的热点话题。在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育中,"渗透"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中国文化教育不仅是传播有关知识,对增强师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及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态度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环境日益复杂,消费者需求日益差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背景下,如何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优势进行传播,从而实现园区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建立和品牌资产的积累,是文化产业园区长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创新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传播机制应该从传播战略、传播组织和传播行为三个层面着手,借力城市形象、整合组织体系、创新传播手段,进而为探寻文化产业园区整合品牌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功能是探索真理、研究学问、创新知识、培养新人,其文明程度和文化程度总是整个社会的制高点;大学通过文化传播、规则传播、人才传播、制度传播等形式,扩散文明、引领社会文明进步,是"社会文明极"。但过度商业化的侵袭和改革滞后,使中国大学的"社会文明极"地位有所失落。必须通过重建大学理念、重塑大学宽松自由的办学环境、重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重树大学校长的职务理想和文化自觉、重觅文人的"内省"传统等,使大学的"社会文明极"地位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7.
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耶稣会的中介作用不可忽视。从西学东渐的角度看,耶稣会士虽未能把西方宗教强加给中国人,却通过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学者的视野,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风尚。从东学西披的角度看,耶稣会士输入的中国文化在欧洲产生巨大反响,激发了启蒙运动重要思想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批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理论景观。这种反人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在西方批评界再掀波澜,并迅速由西方蔓延到全球。这种批评理论主张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主要观点是针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神话”和“东方寓言”等等西方中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南昌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革命遗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南昌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有资源和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南昌抓住“山江湖”工程,从建设江西名人园,拓展滕王阁文化,筹建“铁军广场”,规划以名人命名的道路,挖掘万寿宫历史价值等七方面着手,就能进一步挖掘历史与革命文物的丰富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从而使南昌这座花园英雄城市更具特色,以更加亮丽的新形象展示在广大市民乃至国内外过往宾客面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面临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机遇与挑战。以技术领先的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文化生态环境及维系民族生存的文化基础构成严重威胁与破坏,因此文化回归倍受期盼。特色文献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民族精神,对维系民族生存、加强民族团结、保障文化传承、保证文化安全与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