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EEMD分解的欧洲温度序列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EMD方法对欧洲5个站大于 150年逐日温度序列进行分解, 分析了欧洲温度序列的低频变化、年循环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欧洲5站温度低频变化均存在明显的特征时间尺度, 即年际、年代际和世纪尺度等; 年循环强度在1910?1940年及1970年年末以后的两个暖期里均处于偏弱的状态, 尤其是最近30年里年循环强度减弱趋势更加明显; 此外, 与1910?1940年相比,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暖期里, 夏季更长, 冬季更短。  相似文献   

2.
海温季节和年际变化对东亚区域气候变率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P-σ区域气候模式通过数值试验分析和探讨了海温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对东亚地区气候变率模拟的影响.数值分析试验结果发现,实际海温强迫下模拟的500hPa高度场年际变率较有或没有海温季节变化强迫模拟的结果在冬夏两季基本上是增强的,海温的年际变化对模拟500hPa高度场年际变率是尤为重要的.海温的季节变化强迫使得模拟的500hPa高度场在冬季增强,夏季减弱,且在高纬度地区变化幅度较大.海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使得东亚地区的500hPa温度在冬季升高,而夏季在低纬度地区的温度降低,其中在华南沿海、南海北部和盂加拉湾地区降低最甚,高纬地区变化不明显.此外,海温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强迫对华南地区降水率差值的影响远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海岛站与附近城市站1972—2012年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最小二乘法,研究年际与季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城市化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站和海岛站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别为0.29和0.2℃·(10a)-1,表明城市化加速了年平均气温升高;年均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均为城市站大于海岛站,且平均最低气温增温趋势高于最高气温,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季节变化中,秋季和冬季的增温趋势较大.城市化效应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较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根据太原市6县区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太原近郊和远郊热岛强度的月、年和年代际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温度的热岛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太原近郊的月热岛强度和年热岛强度均低于远郊;近郊和远郊热岛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热岛强度最弱;近30年太原热岛强度逐年增强;热岛效应都主要表现在最低气温的增加上;夏季,有1/3的年份会出现城市凉岛现象等。  相似文献   

5.
王东东  万安国 《江西科学》2021,39(4):683-689
为探究南京市热岛效应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大气校正模型对南京市2017年份4个不同时间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然后根据反演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将南京市划分为5个热岛等级.结果表明春冬两季各等级热岛空间分布一致,夏秋两季各热岛空间分布基本相同.春冬两季以冷岛区为主,夏秋两季主要以正常区为主,春冬热岛效应相同,夏秋热岛效应相近.热岛强度指数变化以春夏秋冬为时间顺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春冬季热岛强度相同,夏秋两季热岛强度相近,夏季热岛强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1-2012年MODIS/Terra和MODIS/Aqua两颗卫星八天的地表温度数据产品MOD11A2,结合GIS技术,分析了地表温度昼夜、季节和年际变化,得到了济南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济南市呈现出"一强一弱"两个热岛中心并存的热岛格局,同时夜间的热岛效应相对昼间较强,在空间分布上夜间热岛中心更加集中;春夏两季热岛效应最强,冬季最弱;近12年来济南市高温区面积没出现明显扩张,但夜间热岛效应有所增强,南部和北部低温区面积显著减少,形成多个次级热岛中心.研究结论对认识济南城市热岛时空变化特征及改善城市人居气候环境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丹东,熊岳、营口和大连站1905-1988年温度记录资料,计算了冬季,夏季和年平均温度距平和线性趋势,对温度年际和长期变化特点做拓辽东半岛的这4个站记录,冬季平均温度在本世纪内部明显上升了,夏屯平均温度除营口外本世一般呈现变凉,营口和大连两个记录连续的年平均温度存在长期增覆趋势。对温度变化的可能原因也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邹瑾  李君  高理 《山东科学》2023,(4):104-113
为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多尺度的变化规律,基于山东省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百分位数相对阈值法分析月尺度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极端降水事件主要出现在夏季7、8月,年频率均在40%以上;各地年频次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年频次和极端降水量增加,除秋季外各季均增加,冬季增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各地极端降水普遍增多增强,年际变化明显增大;夏季和冬季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其中,鲁中、鲁西南、半岛等地夏季每10 a增加10~20 mm,冬季各月增加20%~50%。可见,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东降水不稳定性普遍增加,更需加强暴雨洪涝、暴雪等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服务。  相似文献   

9.
绍兴市近48年降水演变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绍兴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至2009年2月逐月降水量作为降水分析基本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绍兴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根据主周期对未来降水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发现,绍兴市近48 a各个季节和年降水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大尺度的周期变化中嵌套有小尺度的周期变化.春季降水以3~4 a年周期为主.并有准3 a周期向准4 a周期转变的趋势;夏季降水主要存在准4 a和准14 a周期变化;秋季降水主要存在准2 a和准12 a周期变化;冬季降水主要存在准4 a和准16 a周期变化:年降水主要存在准2 a和准4 a年际周期变化和准13 a年代际周期变化.绍兴春季和冬季降水突变不明显;夏季和秋季突变明显,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73年和1963年,而年降水突变不明显,不存在明显的突变期.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和年降水趋势基本一致:夏季降水和年降水在时域上分布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具有准4 a周期变化.并全时域存在;夏季降水突变影响到全年降水的突变.根据绍兴夏季降水和年降水的主周期推测.2009年后的5~6 a绍兴年降水将相对偏多.  相似文献   

10.
分析2015年北京、上海和拉萨3个城市PM2.5浓度的时间序列, 讨论PM2.5浓度的季节变化以及各城市PM2.5浓度日际变化与日变化的相对重要性。从长期来看, 3个城市冬季PM2.5浓度普遍大于夏季; 从短期来看, 北京和上海PM2.5浓度主要呈现日际变化, 天气系统的影响远大于日变化。北京冬季PM2.5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日变化, 但在夏季不明显; 上海在冬季和夏季都不呈现日变化; 拉萨的情况则相反, 当地的天气系统比较稳定, 日际变化不明显,PM2.5浓度主要受日变化影响,PM2.5浓度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上海1873—2001年的冬季和夏季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计算上海冬季和夏季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的同期和超前相关以及滑动相关系数,讨论上海冬季和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趋势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关系在不同年代和不同空间区域上的显差异.分析发现,上海冬季和夏季的降水均存在明显的年代际阶段性变化,但总体雨量增加的趋势不明显,降水量和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在不同年代和不同空间区域上存在着显的差异,这种年代际相关关系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用统计方法做短期气候预测时产生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常用预报因子之一的太平洋海温场在进行统计预报的应用过程中,适当地考虑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相关差异,将有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减少统计预测方法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修文径流站近30年的实测月径流资料及气象同期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法以及偏相关分析法,探究喀斯特小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85—2012年,修文河流域径流年际变化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季节波动差异明显,夏季流量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再次之,冬季径流最小;月均变化趋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整体趋近于n型变化。年际变化周期大致为3年、5年和10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雨对径流影响最大,呈显著正相关量,与气温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1970~2006年邢台市和周边邻近的内丘、任县、巨鹿4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邢台市热岛效应的总体、年代际、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邢台市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在最近的37年中,市区比郊区年平均气温偏高0.97℃,且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邢台市城市热岛效应主要表现在对最低气温的影响,对最高气温的影响不明显,市区比郊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偏高1.72℃。邢台市城市热岛效应四季差异较大,季节分布特征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1980~2009年间NCEP/NCAR的月温度场和高度场的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个站逐月夏季降水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在不同高度和不同季节的温度差异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冬季的平均温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存在负相关;春季平均温度与夏季降水之间南部地区存在负相关,北部地区存在正相关。另外还发现,青藏高原冬季温度相关度比春季明显的多,因此文章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温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当年冬季偏暖(冷)时,对应的第二年夏季位势高度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多)。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武汉市环保局的污染物小时均值数据,统计武汉市22个监测点臭氧浓度,分析臭氧浓度及污染状况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2016—2020年武汉地区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年际变化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年内变化上呈现冬季低、夏季高的特点;在臭氧浓度月均值变化中多呈现不规则的“M”状双峰型变化趋势,少数呈倒“V”状的单峰型,还有极少数的多峰型;臭氧浓度空间分布规律为从市中心到远城区依次降低.出现空间异质性是主城区臭氧前体污染物排放源集中,再加上夏季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臭氧的浓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阳泉市夏季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35℃的高温日数、气温日较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阳泉市夏季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上四个要素在年际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日最高温度上升最为明显,但气温的年际变化周期并不显著。根据预测,未来年份中夏季高温日数<5天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7.
云南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全球变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及Hardley Center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①近50年来云南降水量夏、秋减少,春、冬季增加,年降水减少;②云南年、四季降水有着明显年代际变化趋势;③相关分析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有利于云南春季、冬季降水增加,不利于夏季、秋季及年降水增加;④云南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及秋季降水都存在一个或多个显著性突变点,而冬季降水没有检测出突变点;⑤近50a来云南降水量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基本为西增加东减少型,春季降水为全省一致增多型,夏季降水几乎为全省一致减少型,冬季降水滇西南减少其余大部增加.  相似文献   

18.
利用钦州气象站1954~2009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钦州市近56 a来降水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①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特点为195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为少雨期,其中1954~1960年代是降水量最少的时期,1980年代至2001~2009年代为多雨期.各季降水量除秋季外均呈增加趋势,以夏季增加最明显;近56 a以来,钦州市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变化不明显.②近56 a以来,钦州市暴雨日数有缓慢增加趋势,但不明显.暴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暴雨日数占全年总次数的91%,其中又以7月份最多,占全年总次数的24%.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开封市1951 -2005年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开封市近55年气候呈现明显变暖趋势,其中冬季变暖表现最为明显,平均气温每10年增加0.4℃,春季和秋季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1~0.2℃,夏季气温没有明显变化.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月际降水变化加剧.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每10年减少50h左右,特别是1996年以后日照时数减少加快;就不同季节而言,日照时数冬季和夏季减少最快,秋季略有减少,春季波动不明显.其次根据开封的能见度、风速以及低云量、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视程障碍现象和近几年大气环境的资料结合开封当地的实际情况,简单分析气候要素变化的区域性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收集的1975—1999年间渤海与北黄海现场实测数据,分析溶解氧(DO)、磷酸盐(PO_4-P)和硅酸盐(SiO_3-Si)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这25年间,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浓度均呈降低趋势,冬季年际降低程度比夏季明显,且冬季溶解氧与温度负相关性较夏季更显著.溶解氧最显著变化是夏季北黄海中部海域底层高值区逐渐缩小,至20世纪90年代全部低于6.0 mL/L.除夏季渤海北部和北黄海底层磷酸盐在20世纪80—90年代表现为升高趋势外,夏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性降低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1987年)下降到历史性最低水平;冬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状态,硅酸盐却有着显著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