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基督教中关于上帝和人的关系的思想。首先用创世纪中有关上帝造人及亚当堕落的描述为铺陈.接着从三个大方面讨论了上帝和人的关系:人对上帝的依存关系:人和上帝的一种直接交往关系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最终得出“上帝中心论”的结论,即上帝居于中心地位,人必须服从上帝。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帝观的变迁。从唯理论、自然神论的上帝观,到康德、施莱尔马赫的上帝观,最后到西美尔和蒂里希的上帝观,上帝观经历了从终极因到终级关怀的理论转变。  相似文献   

3.
孙珍 《潍坊学院学报》2006,6(5):115-117
辛格塑造的怀疑论者形象体现了作家的上帝信仰。本文借助上帝观念的统一性这一犹太认知,深入剖析这些人物对上帝观念的痛苦认识过程,追溯辛格一生对于上帝的探求与思索。  相似文献   

4.
小说《帕克的后背》主要写了帕克慢慢走向上帝的过程。他从开始时讨厌上帝、拒绝接受上帝,发展到慢慢意识到上帝的存在,最后皈依上帝。虽然帕克开始时在行为上有些亵渎上帝的意思,但在妻子萨拉的影响下,帕克最终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这一过程也在他所刻纹身上得到了体现。帕克的后背其实是他灵魂的外在表现,最初他拒绝在后背上刻任何东西,后来主动将上帝纹在背上,说明了他已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已经皈依上帝的帕克必定会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曹敏 《科技信息》2008,(10):154-154
中国与西方文化迥异,但经常也存在有趣的相似。“上帝”一词多让人联想到《圣经》,但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上帝”早已多次出现。本文就《圣经》中的上帝、中国上古文献中古人对上帝的崇拜进行阐释,并对中西文化中的“上帝”概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一男子进入教堂和上帝对话。他问:"主啊,一百万美元对你意味着多少?"上帝回答:"一便士,"男子又问:"那一百万年呢?"上帝说:"一秒钟,"最后男子请求道:"上帝,我能得到一便士吗?"上帝回答:"过一秒钟。"  相似文献   

7.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8.
上帝给我一双脚,教我如何屹立不倒,可我只学会了—逃跑。上帝给我挺拔的腰,教我如何刚正不阿,可我只学会了—软弱。上帝给我一双手,教我如何去创造,可我只学会了—伸手(乞讨)。 上帝给我一双眼,教我如何去发现,可我只学会了—乱瞟。上帝给我一个大脑,教我如何去思考,可我只学会了—睡觉。上帝给我一张嘴,教我如何喊口号,可我只学会了—搞笑。 上帝终于发火了,说:为什么拿着我给你的东西—总是胡闹总是搞笑又总是不学好! 我也终于发火了,说: 你为什么要偷了我的肋骨做成个女人到处乱跑又怎么都捉不着? 上帝猛的全身一震,晕倒——这,就是…  相似文献   

9.
林夕 《青年科学》2008,(5):24-25
上帝每天都要接待许多来访者。这一天,来了三个人,他们和多数来访者一样,希望上帝能赐给他们财富。"你想要什么?"上帝问第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从事传统宗教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上帝观的形成,有一个十分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弄清这个过程,有助于认识和回答如下一些有关的问题,即:中国的上帝观是由什么信仰发展而来的?上帝与天的关系到底如何?天帝观的产生是否真如各种哲学思想史论著所说的是从西周初开始的?上帝观后来有什么变化?上帝观的变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有多大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上帝”这个被耶和华垄断了近20个世纪的专利,现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被大面积侵权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一时间,中国的商家纷纷开始贡奉他们的“真神”——顾客。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虽未加论证,但也似乎成了的定论。然而,顾客果真是“上帝”吗?这个问题却值得认真商榷。笔者认为,如果按照“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进行思维,我们就会得到如下结论:(一)顾客就是“上帝”,也就是说顾客是商家的救世主,商家兴衰的命运完全由顾客来决定,因此,我们的商家只要真诚地贡奉顾客就可以了,其生存和发展问题自有“上帝”的公论。(二)顾客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邪么顾客也就永远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中世纪,上帝被神学家们固化为一种全知全能全在的实体;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们纷纷对上帝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同时从各自的学说提出了上帝观,但是都没有切中要害。康德对自然科学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探讨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上帝存在的肢解。他认为大自然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展开,太阳和行星的形成过程不需要上帝的安排,世界的生成和毁灭也是自然的过程;同时提出"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的振聋发聩的口号,显示出对上帝批判的巨大的勇气。  相似文献   

13.
时间与金钱     
一男子进入教堂和上帝对话。他问:“主啊,一百万美元对你意味着多少?”上帝回答:“一便士。”男子又问:“那一百万年呢?”上帝  相似文献   

14.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阿奎那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的理性.人性中的罪恶是人的理性违背上帝意愿的结果,社会和国家的产生是人性的必然产物.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而最高的幸福在于灵魂的拯救,分享上帝的快乐.只有上帝而不是国家才能实现人的最高幸福.教会作为上帝的代表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上帝”一词。在她笔下,上帝既神秘又熟悉,既全能又无能,既仁慈又残忍,是一个矛盾体,她对上帝欲拒不能。这种矛盾源于她所处的特殊时代、生活环境和宗教经历。矛盾的上帝观常常对狄金森诗歌创作的主题、意象、风格等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上帝"一词是指基督教中所讲的宇宙的最高主宰,他创造天地万物,维持整个宇宙的正常运转,对人类世界拥有绝对的主权。"上帝"一词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老百姓常说的"老天爷""皇天"。许多人错误地以为,"上帝"一词是外来词,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后为了翻译圣经或传教才产生的。事实上,"上帝"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并在诸子典籍中多次出现,早已为古代的知识阶层熟知,它是古语词,而非外来词。后来在和合本《圣经》中借用了"上帝"一词来翻译创造之主,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上帝"一词也广为普通老百姓知道。本文旨在研究上帝一词在汉语中的历史存在,探究其词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玫瑰飘香日     
传说在远古时代,上帝要为各国的君主分配财富,包括山川、河流、土地、气候等等。这一天,各国君主准时到达,并从上帝手中领到了财富。唯有保加利亚的君主来迟了,没有分到。上帝觉得对不住他,便分别从其他君主那里收回极少的但也是最好的一部分财富,赐予了保加利亚君主。于是,保加利亚这块不大的土地得天独厚,拥有了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保加利亚人自豪地称自己是"上帝的宠儿"。  相似文献   

19.
奇云 《科技潮》2012,(8):62-65
本刊2012年第2期,刊发了作者奇云撰写的《2012:我们和"上帝粒子"有个约会》一文。文中预见,有"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玻色子,将在2012年被发现。如今,上帝粒子如期而至。且看,本刊特约作者奇云发来的最新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上帝的纸     
一个人的爱情,事业都一无所成,对生活失望之极,不由得向上帝抱怨自己的悲惨命运。上帝耐心地听了他的倾诉以后,从自己宽大的袍袖里抽出一张白纸,展开给这个痛不欲生的年轻人看,问他看到了什么。年轻人在这张白纸上只看到了一个黑点,其它便什么也看不到了,便对上帝说:“上面不过只有一个黑点罢了。”上帝听后微笑着对这个年轻人说:“孩子,难道你只看到那么小小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