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吾国学者凡语及经书,却觉其有“神圣不可侵犯”之势九故中国所谓经者,其名词实为近时欧美各国所未有也然因何而谓之曰经?自古至今,尚无人能为切实之解释。近时学者章炳麟先生精於训诂当谓“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余昔兰其说而甚以为不然也。夫以著作称经,在周末已见於管子墨子庄子荀子等书,知其由来久矣(详见下节)。令人所谓经书者,大抵皆为周代人士所纂述之书籍,而周代人士所谓书籍者,又大抵皆用竹简为著录之材料。晋书束哲传称汲邵魏王家发现竹简穆天子传,齐书文惠太子传稍襄阳楚王冢发现竹简效工记此其朋证也。周秦之…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整理中国冶金史?因为:冶金史是中国光荣文化整体的有机部门;它突出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特征;许多很古发明的方法至今还在为人民服务;古代冶金史还有许多空白,尤其是关于钢铁,近代中国冶金学资料多来自外国,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文献之回顾系按照古代传统时代说法来排列,始自『尚书禹贡』以迄近代的『石雅』和『古矿录』。从文献中简单介绍了四千多年来的突出的冶金史实。因文献的失真,残缺和散佚,使整理冶金史者发生许多问题。有关铜及青铜问题『左传』九鼎之说是否可信?是否可认为是中国最古之铜器?在世商代铜器有含锡不含锡前后期之分,锡只产南方,在中原,是否可以铜器含锡有无作为南北通声气之时代分界?西周中业楚即与中国为敌是否有对中国禁运金锡的事实?有的话,是否会刺激中国改进铜冶金技术的并觅取锡的代用品,以致发明了“连”?铜冶金的进步,即鼓风炉的使用,是否从商代“将军盔”式炉孕育而来?金文中“作”“铸”二字是否与铜冶金工业的规模有关?考工记“六齐”分级法如结合其金锡精炼法来看,是关学的。有关连(链)的问题。中国首先提出“连”是“锌”的,为章鸿钊先生。“连”究竟是单一金属,还是合金,汉代似乎还没有发明蒸溜冶锌法,连不可能是单一金属。如认为是合金,则它的足迹在作『史记』同时有“菑川太子金炉的“”;景帝时的“伪金”;秦代娄敬的“药金”。再可能上索到周代的周公钟”和“周公望钟”的两“”或“错”字,及“父鼎”和“疐甗”中的两“连”字。作者认为连是铜锌合金,字是从铅锡合金的“”展转得来。则包括鋈和鈏,都是銲锡,连则是銲铜。锌金属冶金之发明,似乎受了从黄铁矿蒸硫磺法的影响,而蒸硫法似乎是脱胎于山西之煨铁法。就时间论,两汉南北朝似乎是研究发明锌蒸溜法的艰苦过程时期,锌名称之粉乱始于这时期。就空间论,蒸硫法蒸锌法可能创于山西,秦末移民传播西南,再传至中南。到唐代已有很大产锌工业,而且以在山西为最多。作者这一些的臆说还需要补充具体史实证明,都只能作为问题提出。关于铁的问题。首先介绍了解放前『石雅』,“青铜时代”对中国铁器时代分期的论断,继之介绍了解放后涉及钢铁问题的论文十一篇。作者认为这一些文献对中国古代钢铁史所表达的不过是:春秋战国时代突然的无缘无故的得到了高度发展和惊人的发明;春秋以前整个还是一个空白的混沌之谜。作者不认为锻、钱、镈、铚、几个字可以作西周巳有铁的证据。但作者从商代甲骨及商周铜器雕刻工具问题,认为禹贡之镂可以作为夏代已经有钢的证据,并且认为禹贡是可信的资料。赞成戚其章先生从铁的本字看出铁本是东夷的出产。但是,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铁冶金要分开熟锪生铁来研究。从熟铁发明至制造钢品是漫长艰苦个人研究的过程,西周以前只可能制造小钢件,但是孕育了西东周之间大发展的技术条件。生铁可能是受冶铜术进步的影响跃进的,与熟铁不相干。战国时代可能巳知用无烟煤炼出灰日铁,以供燕国冷铸。不过生铁的发明和熟铁的发展似乎都大致在西东周这一社会生产关系突变的时候,是值的研究的。作者的这些讨论和分析亦只作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先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向。要研究中国冶金史,涉及面非常广阔深远,只在有领导组织,分工合作之下才能顺利进行。作者主张在中央科学院领导下组织有关力量进行工作,希望在三年内完成一部中国冶金史简篇。七年内完成一部全面的中国冶金史初稿,十二年内加以删补审订初为初版定本,以待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字国,学术界将其拆分为“ 、九、殳”三部分而释为“ ”,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 、 ”或“一、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国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喻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国就不必释读为寓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相似文献   

4.
青铜是以铜为主(基)的合金的一种,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锡青铜,即铜(Cu)与锡(Sn)的合金,此外还有少量铅青铜(铜与铅[Pb]的合金)、铅锡青铜(铜与铅、锡的合金)等。在中国古代文献及青铜器上的铭文中,称铜及青铜为金。例如《周礼·考工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西周武王时期的利簋铭文:“王在阑师,锡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是因为锡青铜的颜色  相似文献   

5.
也释"去"     
本文从“去”的甲骨文初形出发,辅以“出”、“各”等甲骨文字形体为旁证,释“去”为从大从凵的会意字,其上方部件“大”是正面人形,下方部件“凵”是坑坎或房坑,所表示的内容是人离开穴居之所或坑坎,本义为“离开”。  相似文献   

6.
也释“去”     
本文从“去”的甲骨文初形出发,辅以“出”、“各”等甲骨文字形体为旁证,释“去”为从大从凵的会意字,其上方部件“大”是正面人形,下方部件“凵”是坑坎或房坑,所表示的内容是人离开穴居之所或坑坎,本义为“离开”。  相似文献   

7.
引子 我们看了西洋的跳舞,真教人羡慕不已,同时感想到自己国家,缺少这种跳舞。我们读了古人咏跳舞的诗歌,也教人羡慕不已,同时感想到现在,缺少这种跳舞。其实我国古代,早有跳舞,那时风气也很盛。我在叙述之先,先引几首咏舞的诗歌,作一个本文的引子。 朱唇动,素腕举,洛阳少童,邯郸女。古称绿水今自红,催弦急管为 君舞。 读者试想那时一般“朱唇素腕”的少童美女,舞来何等优美啊! 舞女出西秦,取影舞阳春;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折腰应两袖,顿 足转双巾;峨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读者试想这种舞态,又何等优美啊!还有杨贵纪说得好: 罗袖动香香不…  相似文献   

8.
浅谈发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菜古代称为石发(见旧《辞源》“发菜”条)。发菜,石发,都离不开一个发字,其外形好象人的头发。我国对发菜的认识和食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尔雅》第十三卷《释草》中称发菜为“潭石衣”。晋代郭璞在《尔雅注》中说,潭石衣“一名石发,江东食之。”到了唐  相似文献   

9.
“渤海咸和四年铭文佛龛”从形式上看当为“造像碑”,是为建树功德、祈求阖门安康而有意造刻的。此物无论在时间记载,还是雕刻佛像人物及风格特征上都存有一定疑点。很可能属于伪品,并非渤海时代遗物。  相似文献   

10.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有一个扑朔迷离的大湖——罗布泊。古籍上称它为泑泽、盐泽、蒲昌海,蒙古语称它为罗布诺尔,寓意是“汇入多水之湖”。可是,要说它是大湖吧,从本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已经名实不符了,现在已见不到一丝儿水星,湖底早结成坚硬的盐壳。要说它不是湖吧,在历史上,它确实接纳过来自塔里木河、孔雀河的滚滚奔流,故《汉书》上说它有“广袤三百里,冬夏不增减”的辽阔水面。而国外科学家从卫星拍摄的照片中看“罗布泊”,觉得它  相似文献   

11.
从《寄东鲁二稚子》看李白的儿女亲情闵尊蕃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历来少有论及他的儿女亲情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李白的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山水诗,游仙诗等构成了其创作的主要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是“笑傲王候”、“佯狂放诞”、“飘然有超世之心”...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宋卫策》上记载: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准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徒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也,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场合,要合时宜,要讲究得体性,否则会遭到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你的肉多少钱一斤?”“你的肠子怎么卖?”遇到这种情况,答话的人常常会感到很尴尬。这是因为答话人解码时可以有两个角度:从善意的角度理解,对方只…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宋卫策》上记载: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准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徒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也,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场合,要合时宜,要讲究得体性,否则会遭到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你的肉多少钱一斤?”“你的肠子怎么卖?”遇到这种情况,答话的人常常会感到很尴尬。这是因为答话人解码时可以有两个角度:从善意的角度理解,对方只…  相似文献   

14.
泰山为上古华夏之中心,黄帝生于寿丘(曲阜),于泰山下战蚩尤、受天书,为泰山置包括碧霞元君在内的“玉女七人”,于泰山之巅“会诸侯”“合鬼神”、行封禅,乘龙升仙。黄帝是最早提出“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之“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人物,其生身事业、狐死首丘于曲阜以及与泰山的故事,是曲阜——泰山为齐鲁文化象征的叙事背景成为整个华夏文化主轴的象征。黄帝作为史学累积与文化创造之共铸形象,其形成、作用与影响表明“一切历史都是形象史”。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于法医学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礼记·月令》内就有赡伤、家伤、机折、审断的记载,这表明在周代已有医事检伤活动等法医学知识.到了战国时期,法医检伤已作出了明确分工.据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所出土的大批竹简中亦有“令史”:隶臣”兼施尸伤检验和现场勘察的记录,这些秦律问答,治狱文书的简文即属于法医学方面的珍贵资促《汉书·薛宣传》有“”之说(案:殴伤为,殴人成创为》谓:“遇太不以义而见痛者,与痔人之罪钧”.确定了殴伤的鉴别特征.东汉学者应邵(字仲远)在价又书集解喷云:“以杖手殴击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我国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善于观察问题、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因而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个方面都有所发明。拿微生物来说,我国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就应用于生产了。例如,《国策》中有“仪狄造酒,禹饮而甘之”的记载;“酒”字常见于殷甲骨文;据此可以推知,酿酒始于夏而盛于殷。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已有关于醋(古代叫做醯)、酱的记载,可见当时的人已经知道制醋和酱的方法了。在农业方面,我国劳动人民利用微生物来提高土壤肥力的记载,最早见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常常称创始人为鼻祖?这跟鼻子有关系吗?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读音和鼻的读音  相似文献   

18.
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津浦铁路万德车站东侧的灵岩峪中。本区地质构造特征明显。地貌形态典型,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组合特征明显,是地质学、地貌学、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良好基地。该峪奇峰异石、松柏葱茏,古塔高耸,风景秀丽。一向有“灵岩胜境”之称,并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称。 从万德车站往北,步向峪头,可见灰白色如麻粒嵌布聚集之巨大岩块伏于沟头,此岩石为距今24亿年之久的泰山群片麻岩,为四周群山之基。举目南望鸡呜山,北跳八宝山,居于两侧,为下,中寒武系石灰岩层,经风蚀形如卫士,蔚为壮观。沿路东进见一石坊,上刻“灵岩胜境”,是古代寻古访踪的旧路,现在其右侧已被平整光滑的沥清路面所替代,汽车满载游客来往为断。再向南三里之遥,则抵崇兴桥(亦称通灵桥)趾桥四周环望,见峰恋似龙飞跃似虎踞山,似狮象雄状优岩头,极为壮美。定睛仰望南山,陡峻的山峰之间,有一园如磨孔大的园孔穿山过,则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为两部分:(一)中国是民俗学的故乡:从我国丰富的典章、甲骨文资料与古籍记述中证实中国是民俗学的发源地。(二)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及其功能:作为“历史之学”、“文化之学”、“百科之学”的民俗学,其研究范围包括人们日常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以及人们的语言与行为的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民俗学具有文化、政治、经济三大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赤壁赋》(亦作《前赤壁赋》千百年来论者基本上认为是苏轼旷达之作,尽管古今均有人认为有讥剌、优谗畏讥等忧患意,①但语焉不详。窃不自量,拟申言之。一、从背景材料看: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应其友人傅尧俞索近文之请,亲笔抄录此赋,后面加上一则题跋《书〈赤壁赋〉后》:“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尧俞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又有近年辑出的佚作《赤壁二赋》大书跋》②,内容相近:“去岁作《赤壁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