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中医的政策以及"中西医结合"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机构建设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作为国家政策,中医和西医之间首先是重在团结,其次是加强和发挥中医工作,继承发扬祖国的医药遗产,最后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三者之间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作为机构建设,则重点介绍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基本病理过程是肝纤维化.本病属中医医学的"胁痛"、"积聚"、和"鼓胀"等范畴,"虚、毒、瘀、痰"是其基本病机,"扶正补虚、清解祛邪、活血化瘀、化痰理浊"是其基本治则.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肝纤维化发病是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作为一种慢性、弥漫性、进行性的肝脏病变,不是单纯某一种治疗方法所能奏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总体定位是进行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对内科重大疾病的病因、病理学和现代中医治疗学的应用基础研究,对社会发展、人口健康需求而进行的公益服务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代东良 《甘肃科技》2014,(12):141-142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研究、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其中,中医药学强调宏观和整体,治疗上主要针对机体的反应性进行调节;西医注重微观和局部,主要针对致病因子进行干预调节。两种医学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西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医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西医则采用了实验研究的办法,方法不同,导致了两种医学内容的不同,但大量实践证明,两种医学模式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可以相互促进,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刘宝厚教授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至今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8年,自上世纪就提出了"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治疗"的中西医结合发展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与时俱进中逐步形成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一支主力学派。  相似文献   

5.
胆囊炎作为一种典型的胆管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现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进行探究,了解胆囊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对其发病原理、类型、特点及中医、西医、中西医方面治疗现状进行总结。结果:大量学者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方面,特别是在术后护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方案中的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治疗胆囊炎的研究热点,两者治疗胆囊炎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疾病恢复,降低疾病治疗的痛苦程度和疾病的复发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理论及临床实践在肝病临床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报告简要回顾和总结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的发展历程,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新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该文回顾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科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学术交流等各方面的工作成果,并展望我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科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科的发展、成长过程,重点介绍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科在临床、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学术交流等各方面的工作成果,并展望我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科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的结合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实事求是、异中求同、取长补短,积极培养学生或受训医务人员将中医、西医进行"比较"与"结合"的思维模式与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是按中医治法以辩证分型为主,将慢性咽炎分为:肺阴虚损、肝郁气滞、肝肾阳虚三型,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中医辩证施治,同时配合中西医局部治疗,以达到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索发展状况、研究热点与趋势以及前沿动态,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数据情报支持和发展参考。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三大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自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文献,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和CiteSpace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发文趋势、研究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研究爆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6篇文献,2020年度发文量最多;发表单位统计分析显示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离散,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面广;在研究热点方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冠状病毒、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疫情防控。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研究主题随疫情发展呈动态变化,以临床疗效为导向,主要集中在诊疗方案的制定。作者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存在不足,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该文回顾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科发展历程,重点介绍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锥体外系疾病、痴呆、神经症等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成绩,展望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近 5年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总结出当前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本原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 ,并对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比较了中西医结合疗法与赛庚啶对瘙痒病、湿疹的疗效.中西医结合疗法采用中成药龙胆泻肝口服液、六味地黄丸合用赛庚啶治疗.在治疗1个疗程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瘙痒病的有效率(痊愈、显效)为86.89%.赛庚啶治疗组有效率(痊愈、显效)为50%,两组间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湿疹的有效率(痊愈、显效)为77.78%,赛庚啶治疗组的有效率(痊愈、显效)为42.42%,两组间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瘙痒病和湿疹的疗效优于单用赛庚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内科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民勤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内科急症患者8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进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91%)较对照组(68.18%)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内科急症患者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石丽莉 《甘肃科技》2022,(21):104-106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以2019年5月—2021年5月肺结核患者,纳入本研究,共计100例,简单随机化法分组,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2组肺结核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实验组肺结核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P<0.05;治疗后对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对比可见,实验组TNF-α、IL-6水平更低,IL-2水平更高,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明显比对照组28.0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肺功能指标(FEV1、MVV、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肺结核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并可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肺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从该院随机选取7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35例普通护理为对照组;35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为实验组。采用对照法,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血脂水平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对于护理后患者血脂水平的对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7.1%,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0.0%,对比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护理中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护理效果明显,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104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型医学模型的中西医结合体系,其成就已令世人瞩目.它要求我们力求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以便在临床上结合应用.但事实上不可能使所有的临床医生都能掌握这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为了实现中西医学的融会贯通,本文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西医医结合方法治疗38例带状疱疹患者,并与32例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对照。结果中西医医结合方法治疗的38例带状疱疹患者在皮疹消失时间、疼痛程度、后遗神经痛方面都明显优于32例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满意,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