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先后提出“以人为本”、“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04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将焦点集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7,(6):12-13
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110”,2006年服务人数达到100万人次以上,被农民称为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农业生产的“守护神”。成为海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体制创新的亮点和品牌,因而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日前,一份八国集团部长会议报告称:世界面临着永久性的粮食危机和不稳定局面,全球农业生产到2050年必须翻一番,以养活数量激增的人口。这份政策性文件是意大利作为.G8轮值主席国为该集团首次农业部长会议准备的;今年2月1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农业发展,这是中国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农业压力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针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艰巨任务,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和食物安全、生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农业领域确定了八个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提高单产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根本出路;提高单产的关键,则在于良种和良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奋勇登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加工是一种对农业生产中的动植物产品及其物料进行加工的工程技术,是贯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衔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民组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1.成果背景 河南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食品、农产品深加工大省,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产品的品种、产量和质量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被誉为中国人的“厨房”。随着农产品出口量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贸易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生产和消费安全、实现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07,(21):39-41
根据党中央“十六大”“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部署,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方针要求,通过建立良好的软、硬环境和完善的创新网络,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之际,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5,(19):16-18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农业科技工作面向"三农"主战场,动员和团结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五"期间农业科技投入得到大幅度加强,比"九五"同期增加了3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育科技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就业增收为目的,通过"863"、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效提升了农民科技创新与储备能力,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杨凌示范区的历史任务。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后,我们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坚持“创新与推广结合,研发与转化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全面进步,示范带动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栋 《科学大观园》2023,(12):16-17
<正>一号文件如何定调今年的“三农”工作方向?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如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日前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培训的开展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缺乏有效的渠道、缺乏持续的师资、缺乏生动的内容等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一体式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解决方案,自主研发了“移动便携式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成套装置”。该装置集成了海量三农高清视频和远程资源服务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渠道不畅、师资不足、内容不活的问题,打破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时间、空间、人力的限制,促进科技要素加速向农业和农村集聚,为迎接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面临的多方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1项目简介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决策支撑系统”针对农业知识产权种类繁多、利益关系复杂、信息资源零散等现实问题,紧扣农业科研、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的特殊需要,坚持“公益性、专业性、权威性”的基本原则,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数据挖掘和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全面系统地信息跟踪和采集,采用“人机互动”模式进行信息分析和深度数据挖掘,并且通过及时方便的个性化信息提供渠道,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农业知识产权数据资源,旨在把纷繁复杂的各类农业知识产权信息系统采集汇总,并经过科学加工分析之后及时准确的提供给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各类主体,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该成果在充分利用世界科技资源,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必将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取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程度,创新度越高,效益越显著,越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强力支撑。”——以上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许旭明在接受采访时道出的对中国农业科研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5.
建国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太的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问,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但前进中也有挫折。近四年来粮,棉,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出现迟滞、徘徊局面,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应当引起广泛若注。小平同志最近讲:“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这些重要指示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6.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这已经成为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信念。然而,在农业生产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信念要注入新的内容,要使农业振兴,必须科学系统地思考农业与食物问题。现代与过去不同的是,在农业和食物之间,农产品的加工越来越重要,而农产品加工本身也需要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也要与农业生产相适应,也就是需要不断创新。除了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发展进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科技投入将成倍增长,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首批项目安排40多亿元,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从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社会成为当今社会最具未来意义的表现形态,网络秩序的供给成为当今时代最有意义的社会话题。文章从公共物品内涵出发,分析了社会秩序的公共物品属性;归纳了公共物品的供给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志愿者失灵”到“多中心治理”等的变迁过程,并分别阐述了网民的自治秩序、互联网行业界的技术规范秩序、政府的法律秩序等单边秩序供给及其缺陷;最后指出,基于多中心体制下的网络秩序供给,是摆脱当前单边网络秩序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网络多中心秩序要求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手段多样化,供给机制民主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以粮食生产为例,1979年我国粮食产量3亿吨,1984年上升到4亿吨,1994年增加到4.5亿吨,1999年进一步上升到5亿吨.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党中央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并针对出现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及时提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始终面临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水资源短缺等刚性问题的制约,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耕地面积日趋减少情况下,大力发展超级稻,实现三系杂交稻向超级稻的历史性转变以及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是改善粮食供求格局,缓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从2005年起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推广种植超级稻,既可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粮食安全,还可以解决人增地减矛盾,腾出面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中浙优1号”超级稻具有高产、优质等特点,符合中央的稳定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的要求,发展种植“中浙优1号”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