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人类的出现在有效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等快速变革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如犯罪、伤害、偏见、隐私泄露、尊严受创等伦理问题。充分应用数字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前提是要使数字人类将人类当作目的,而非工具,归根结底要对人类做出善的行为,从而有效规避数字人类对人类造成伤害。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知晓数字人类需要被作为“完全道德代理人”而存在,进而将其放置于与人类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对人类增强技术表达诸多人文担忧的语境下,为了促进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发展,将从三个方面对其合理性予以探析。首先,健康是人生命存在的最基本保障,人类增强技术对人的健康具有强大的优势和正向人文价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均具有维护和促进作用;其次,人类增强技术将人类推向一种后人类的理想形态,对人类增强技术带来人的自主性和人性丧失的担忧都是不必要的,人类的进化史、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和人作为操作性的存在都充分表明后人类理想人的可接受性;第三,从技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增强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技术发展向人的回归,也是人的技术本质的展现。人类增强技术符合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逻辑,呼吁一种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观念上的转变和对建构人类增强技术实践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造成生物的多样性迅速减少,这使人类也面临着生存危机,而人类又在全力改造自身的营养和医疗水平等生存条件,使目前人类的生存环境达到了极其优越的程度,从而使自然选择对人类的作用松懈到了极点,导致人类出现了遗传病种类和患的数量剧增,生育能力下降,抗病机能骤减等多种不断退化的现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这种现象正在日益加剧,却又无法逆转,使人类逐渐走向深渊。据此本作提出了人类的最终归宿是走向终结的观点,并阐述了通过应用环境生物技术改善地球环境、以人工选择代替自然选择等对策,可以防止人类的退化,延缓人类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进化学诞生之日起,为何人类生来就是裸体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中写到:“没有人认为皮肤上没有毛发对人类来说是个优势,人类身体脱去毛发不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脱去毛发呢?尽管书名是《人类的起源》,但是达尔文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对人类的起源作出什么论述。  相似文献   

5.
生命伦理学和生命政治学领域关于人类增强的争论常常被归纳为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两大阵营之争。而神经伦理学家卡布雷拉却将人类增强的应用范式划分为生物医学范式和超人类主义范式,主张二者在人类增强的目的、应用领域、实施手段等方面各有侧重,人类增强的生物医学范式与超人类主义范式的争锋是从肯定的方面来探讨和解决人类增强问题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她提出了第三种可能范式,即社会范式,并主张这是一种看待和应用人类增强技术的新视角,它跨越了两大主流范式的争论框架并弥补了其局限。并且,卡布雷拉还据此对人类增强的三种范式进行了优先性排序。不过,她所提出的人类增强的社会范式在实践可行性、技术基础、优先性依据、概念命名以及对解决相关争议的有效性这五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地反思和论证,否则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6.
以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逼近人类智能,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算法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带动了智能技术产品的革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驱动的现实产品,GPT-5引发了人们对AGI的最大关注,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走向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一革命性变化让人类智能的性质和特征变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当今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探究,体现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模拟的数字化过程再现人类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对重新认识人类智能的一次挑战。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到对人类意识的重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深入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日益被数据决定,数据主义日益兴起并且影响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数据主义强调以数据为本,在人类价值领域、认识领域以及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巨大影响,主张对万事万物进行量化分析,这种思路难以揭示事物间的真正关系、数据决策不能确保决策的道德性和准确性、对数据的神化导致人类主体客体化,其实质是背离人文主义立场。因此,从人文主义角度对数据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是重新审视人类在智能时代的主体性地位、反思人类的自由和维护人类尊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自然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人类第一阶段的自然观是人类敬畏自然的自然观,人类考虑不到生命和环境会有系统地进化或衰退。这是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第二阶段的自然观是生命的进化观,认为持续进化的人类可以主宰自然,战胜自然,是主体高于客体的自然观;第三阶段是生命的诞生,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的自然观,是人类主动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观,演化又回归了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从古至今,人类对天空充满向往,并为飞天梦想不断努力。如今,人类的自由和挑战精神在高高的蓝天上得到升华。然而,回顾历史,人类航天探索之路充满艰辛,金属飞艇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0,(5):70-72
古代中国为人类世界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莫过于四大发明了。如果说造纸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纯粹是为人类带入文明的话,火药的发明却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推动了人类进步也戕害了人类本身。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的文化建构看人类心理的文化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心理的文化建构或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主要从物质文化对人类建构的基础与动力作用,制度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制约作用以及精神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导向与定势作用等方面,分析了人类心理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2.
纳米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纳米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引发了一场认知的革命,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3.
“人类起源非洲说”、“人类起源亚洲说”和“人类起源多地区说”这三大人类起源学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建立在以基因分析作为核心的根基上,这里没有“劳动创造了人”这个哲学性的解释,而更加信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的研究结晶。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生存的人文价值与后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字化生存巳退步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它将给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将人类经验存封,影响了现代人类的自我认同建构,对人进行数字技术控制。为此,我们应当从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建立与数字化生存的合理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27-28
全球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21世纪人类将更多地依靠海洋资源,因此人类需要更多的海洋资源信息为人类俞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服务。目前,声纳是实现海洋远距离探测的于段。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人类应当把道德翔不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关系的超越,而生态伦理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道德进化的真正完成。在自然面前,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实践这个伟大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1,(22):65-66
人类全基因组序列为解析人类的生理和病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蓝图。然而,现有的研究表明,仅仅依靠全基因组序列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类的生理和病理的发生发展现象。因此,其背后应该有更复杂的原因存在。蛋白质组的研究正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缺,旨在真正解析人类各基因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资源与环境科学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应用基础科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支柱之一,但资源和环境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然之死与人类世界观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自然之死必将导致人类之死,而引发自然之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广泛传播,人类中心主义得以立足的价值根基是主体性原则统治下的主客二分的世界观,要避免因自然之死导致人类提前死亡的悲剧发生,就必须在人类世界观上实现根本性转变,而海德格尔、莫尔特曼对现代文化的深层信念所做的批判性反思.为人类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一个前进道路上的路标。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着自然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对人类思维品质的冲击更甚。思维品质可归结为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四个方面。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大数据技术对人类思维品质造成重大影响,导致思维灵活性从开放性走向了封闭性,思维创造性从价值理性走向了工具理性,思维深刻性从因果性走向了相关性,思维批判性从自主性走向了依从性。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分析视角,挖掘人类思维品质异化的根源,由此寻求人类思维品质兼容并蓄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