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环境与健康关系是最基本的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首先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它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深层次系统.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聚焦历史时期的环境与健康关系,探究人类疾病/健康的空间分布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旨在促进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龚胜生教授是历史医学地理学的开创者,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步构建了历史医学地理学理论体系.20多年来,在他带领和推动下,  相似文献   

2.
一、疾病与环境的关系是医学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作为基础科学部门之一的地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它的起源和发展也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由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而疾病作  相似文献   

3.
地理环境暴露与公众健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环境暴露与健康领域研究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得到深化。概述了地理环境暴露的内涵,指出地理环境暴露关注的主要是物质性环境暴露延展为包含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在内的综合环境暴露;重点关注疾病与环境关系的医学地理学也逐步转向更广义的健康地理学研究,拓展了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提出地理环境暴露健康效应的群体差异和环境公正问题成为本领域的重要范畴。当前,耦合时空行为和多源时空大数据的地理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地理环境暴露-时空行为-健康”的研究新范式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本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4.
社会地理学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地理学研究社会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回顾社会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着重探讨该学科的概念、特点及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行为地理学是地理学中新兴分支科学,也是地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本文着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指出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行为概念引入地理学,使地理学所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到主体(人)和客体(环境)的关系,而感应和行为地理学正是现代科学这一整体化过程在地理学中的体现。另外,还指出感应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涉及到人类经济、物质、文化、意识等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内容。本文搜集了有关方面的资料和进行了实地考察,作了这方面的论述,对指导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随之运用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矛盾激化,因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此,人类必须认识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地理学应当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的理论基础,而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是地理学内容和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地理学科学研究永久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医学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医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专门研究一定区域的各种自然要素、社会经济条件和地区生活习惯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因而又是一门独立的新兴科学。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医学地理研究工作蓬勃开展,十分活跃,已有大批研究成果为社会所承认、所接受。一部部医学地理专著的出版、一所所大学里医学地理课程的开设、一种种专门的国际性医学地理杂志的问世,都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学术领域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比之国外,中国的医学地理研究历史较短,成就尚不突出,除了从60年代开始做过大量的地方病调查研究工…  相似文献   

8.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近今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又称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人文地理既然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分布与扩散,因此,要正确建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同时,在地理学的一些分支学科与生态学及其分支学科之间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如在植物地理学与植物生态学之间形成了生态植物地理学;在动物地理学与动物生态学之间形成了生态动物地理学;在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形成了景观生态学。生态植物地理学是在种属植物地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解释植物个体或群体适应各种环境复合体的分布状况。生态植物地理学自本世纪70  相似文献   

10.
<正>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拥有地理学博土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然地现学、人文地理学、地阁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遥感信息科学与工程、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生态学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课程与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地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总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13个学术型硕上点,环境工程、学科教学(地理)、旅游管理3个专业学位点。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以自治区重点学科“绿洲学”为学科支撑,依托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应用经济学等学科,丰富了绿洲学、地理学的学科研究内容。现已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黄传杰 《科技资讯》2006,(20):128-128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对我国的社主义现代化建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学与软科学的关系,指出地理学具有先天性的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地理学研究具备软科学研究的特征。在软科学研究兴起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地理学在软科学决策研究中的特长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地理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地理学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分析了知识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及其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阐述了知识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提出知识经济地理学是应用知识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知识产业的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及创新环境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是我校最早创办的学科之一。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聂树人、刘胤汉等先生曾先后在本学科任教。其中黄国璋先生是我国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也是我校地理系创建人,解放后任新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为我国国防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聂树人先生为我国著名的区域地理学专家,也是我国医学地理学开拓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地理学界兴起一股人居环境研究热潮,许多地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回顾了理学界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传统与优势的基础上,论述地理学研究人居环境所涉及的尺度与角度,归纳并总结了其中主要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人居环境评价、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居住空间研究、人居环境预警研究和人居环境的社会性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未来地理学在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加强的4个趋势.  相似文献   

17.
该文针对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同时 ,重视人地关系而忽视宇地关系提出的讨论。地理环境是离不开宇宙环境的制约作用 ,在研究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只限在四大圈层是不全面的 ,引进宇宙圈观念 ,这与钱学森提出建立《地理科学》部门 ,应该包括建立《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是一致的 ,也就是把天地人的研究放在应有重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研究正向着广度与深度发展,地理学也不例外。因此,有必要对地理学研究中的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关系进行一定的梳理,文章拟从系统论视角出发,浅析了地理学研究中的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以自治区重点学科“绿洲学”为学科支撑,依托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应用经济学等学科,丰富了绿洲学、地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内容。学院现已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管理等5个硕士点。  相似文献   

20.
前言植物地理学的内容和范围,直到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从广义方面说,侯学煜认为它‘是研究世界上植被的群落和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类区域分布,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参群落与过去及现在环境的相互关系’(78)。也就是说植物地理学可以包括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植物历史地理学和植物种类地理学等四部分。但是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是逐渐趋于专门化,不同的部分在研究上也必须分工进行。许多人认为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植物地理学三者发源分开,不能混同(177))。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