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利用19年(2000~2018)MODIS L1B数据对黄土高原102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遥感监测与分析,以探究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发生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沙尘频发季节为春季。黄土高原沙尘源地主要分布在其西北部,位于沙地和沙漠区、农灌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等生态脆弱的原生沙尘暴带。黄土高原典型的沙尘源为活动沙丘及丘间沙地、干涸湖泊河道和农田等,表明沙尘天气频发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沙尘天气的遥感监测捕捉了黄土高原沙尘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高效地识别了沙尘源地和尘源类型,对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和环境修复与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技》2007,(4):47-48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说起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是多方面的。沙尘暴的动力是风。物质基础是沙尘。风与沙尘各有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有足够强大的风,还要有足够量的沙尘。但是把大量沙尘吹起来,也还要求很多条件。我国西北干旱区,盛行强烈的西北风。由于古地中海抬升形成大量松软的沙尘堆积。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特别是干旱、风大、植被稀疏都同步发生在春季,因此春季就具备了沙尘暴发生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人为活动破坏了地面植被,使沙尘暴越发强烈。  相似文献   

3.
我国天然草场面积辽阔,但是多年来由于保护草原意识淡薄、加之对矿藏资源的开发,超载过牧、毁草种树等破坏草原的行为与日俱增,使天然草场面积急剧减少,草原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逐步扩大,灾害频繁发生,草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状况日益严峻,必须强化依法治草,加大草原保护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沙漠化与沙尘风暴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土地沙漠化面积迅速增长,沙尘风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以生态系统科学为指导,采用多学科紧密合作方式,分析了中国西部沙漠化和沙尘风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沙漠化和沙尘风暴形成的原因和对发展所造成的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辽宁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整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辽宁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1)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失调。2)土壤流失和山地石化仍在扩大.3)土地沙化.4)灾害发生频率增加.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固有的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2)。社会-政治-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北方有一个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它西起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北接长城,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土厚50-180米。这里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很严重。然而,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上曾经林木繁茂,山清水秀,后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强,这里才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量的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气象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卫星数据和逐小时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了一次典型的甘肃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是由高空槽东移发展,冷空气南下,配合地面高压系统和锋面东移,冷锋后强气压梯度形成大风造成的; HYSPLIT模式模拟结果与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显示沙尘天气沿西北路径传输,沙尘源地位于南疆地区,沿河西走廊向东南传输至陇中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前沙尘源地气温上升造成土壤湿度下降,低层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起沙,沙尘期间各层水平风速均较大,有利于沙尘的水平输送;沙尘源地和武威沙尘加强区中低层的垂直方向皆为上升运动,有利于将沙尘源地的沙尘粒子带入高空,传输路径中的酒泉、张掖和兰州为下沉运动,有利于将沙尘带至近地面,形成沙尘天气.沙尘天气影响了甘肃绝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影响由西北向东南减弱, 7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500的持续时间超过10 h,张掖达19 h,酒泉、武威和兰州达16h;沙尘天气对甘肃各城市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由西北向东南减弱,对甘肃中西部城市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最大:武威w(PM_(10))最大值达8 771μg/m~3,是沙尘天气发生前的258倍, w(PM_(2.5))最大值为1516μg/m~3,是沙尘天气发生前的95倍,沙尘天气期间风速增大,省内中西部城市气态污染物质量浓度下降,兰州w(SO_2)由沙尘天气前30μg/m~3以上,最高80μg/m~3降至沙尘天气时的20μg/m~3以下, w(NO_2)由65μg/m~3以上,最高123μg/m~3,降至沙尘天气时的30μg/m~3以下,沙尘天气结束后气态污染物质量浓度缓慢上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的出现越来越频繁。2001年春季,沙尘暴12次袭击北京城,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50年来所罕见。沙尘暴给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既有气候因素,又有风沙源区植被稀疏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沙尘进入北凉地区,主要有3条通道,一是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河北坝上——北京;二是内蒙古朱日和——洋河河谷——永定河河谷;三是桑干河一永定河河谷。地处这3条气流通道上风向的是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乌盟后山、河北坝上、山西雁北…  相似文献   

9.
针对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忻州市的大范围沙尘天气个例,从沙尘源地、天气图环流形势、各种天气物理量指标、触发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寻找预报指标及着眼点,为准确发布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灾害的频繁发生,为了拓展、良化人类生存空间,对灾害的类型与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防减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粤西诗载》中的唐代诗歌,记录了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轨迹:初唐的厌恶、盛唐的既欣赏又感伤、中唐的适应、晚唐的留恋。这个变化表明了从初唐到晚唐,唐人对广西的好感是与时俱进的。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广西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社会经济文化逐步发展,并在晚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尤其显现在桂、邕、容三管的重镇区域。  相似文献   

12.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未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唐令则祖籍潍坊市,是北周及隋代重要的音乐家;唐令则生于世代簪缨之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重要官员;唐令则死于公元600年旧历十月初九,是杨广夺嫡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试析中晚唐悯农诗思想内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有大量的悯农诗人,他们作品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有的揭露了中晚唐王朝官府的繁重赋税、贪官胥吏的敲诈勒索巧取豪夺使百姓生活艰难,有的直接描绘农民的劳作艰辛和生活的贫困,也有的揭露了藩镇割据、战乱及自然灾害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特别是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痛苦生活与悲惨命运也有较多的描写。诗人们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描绘与揭露,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统治的腐败与黑暗,深深地流露出他们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心。这是悯农诗人思想极其耀眼的光芒,并且对唐代以后的元、明、清三朝诗人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寒食清明是唐代重要的时令节日之一,在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描写寒食清明节的诗篇,从中显示出寒食清明节在唐代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继承,如禁烟赐火;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发展,如上坟扫墓;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突破,如踏青游玩;还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创新,如宴游文会。  相似文献   

16.
隋开皇三年至唐开元初年,是封建王朝放开盐禁的无税时期,其后即走向"征税".唐朝中期,为资军用,国家盐政得到有效的治理,刘晏推行的就场专卖制,客观上有效地刺激了三峡地区盐业生产的大发展和长江三峡盐业运销的繁荣.至唐代末期,三峡井盐业成为军阀"拥兵自重"的主要经济支撑.唐代盐政与三峡盐业像一面镜子,映现出唐王朝由盛而衰乃至彻底崩溃的整个历程.五代时期,三峡地区前后归属虽多有变化,但对盐业生产与管理仍然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坛上艳情诗创作颇为兴盛,不仅诗人众多,而且诗作繁富。不过,晚唐前、后不同时期的艳情诗,内容虽大同小异,而艺术表现却颇有不同。这一点在前期代表诗人李商隐和后期代表诗人韩偓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诗歌意旨的表达上,前期具有朦胧性,后期具有显明性;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前期多为象征性,后期多为直陈性;艺术效果的显现上,前期具有感染性,后期具有感官性。因此,只有辨其差异,明其特征,方能更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晚唐诗坛的艳情诗人及其艳情诗篇。  相似文献   

18.
寒食清明是唐代重要的时令节日之一 ,在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描写寒食清明节的诗篇 ,从中显示出寒食清明节在唐代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继承 ,如禁烟赐火 ;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发展 ,如上坟扫墓 ;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突破 ,如踏青游玩 ;还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创新 ,如宴游文会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鹰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唐帝国境内,二则来自唐帝国以外的周边国家或少数民族政权。唐人驯养鹰类,参加鹰猎,玩赏和消遣乃是主流。鹰猎风行于唐代社会,不啻为唐人所追逐的时尚。而鹰的高傲矫健也正与盛唐气象相映,放鹰和鹰猎活动遂成有唐一代精神气质的代表。唐风之刚健,盛唐之雄壮,也俱在唐人对鹰和鹰猎的吟诵之中。但唐人对鹰和鹰猎的喜爱,也给唐代的农业生产乃至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