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后血小板异常增多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重型颅脑损伤后血小板异常增多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采用抗凝治疗改善循环的方法防治脑梗塞.结果:能有效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结论:当出现血小板异常增高时,应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对于入院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凝组,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共5d,阿斯匹林肠溶片0.3g,1次/d,3d后改为0.1g,1次/d,长期服用;治疗组为葛根素组,葛根素300mg静脉滴注,1次/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控制症状及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使C-反应蛋白(CRP)浓度更快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抗凝及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UA疗效优于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对于入院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凝组,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共5 d,阿斯匹林肠溶片0.3 g,1次/d,3 d后改为0.1 g,1次/d,长期服用;治疗组为葛根素组,葛根素300 mg静脉滴注,1次/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控制症状及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使C-反应蛋白(CRP)浓度更快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抗凝及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UA疗效优于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64例采用降纤酶治疗脑梗塞,对照组58例采用5%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维脑路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脑梗塞,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对治疗前后患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治疗组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流变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降纤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抗凝血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了血液中的抗凝因子外,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具有抗凝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水蛭素、蚯蚓纤溶酶等.基础研究证实这些抗凝刑的作用一般是通过三方面得以实现:一是抑制凝血酶及凝血酶活化因子活性;二是水解血纤维蛋白或纤溶酶原;三是抑制血小板凝聚.由于这些活性物质具有高效的抗凝、溶栓作用,它们极有可能发展成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抗凝治疗情况,为规范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NVAF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2007~2010年(A组)、2011~2014年(B组)和2015~2017年(C组).调查3组患者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对比分析不同栓塞风险、出血风险及不同组别间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NVAF患者抗凝治疗率由4.15%(A组)上升至29.00%(C组),C组患者的抗凝治疗率较前显著增加(χ~2=133.31,P0.001).结论: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较前有所改善,临床上应加强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抗凝治疗规范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光亮子血波辐射疗法(即应厅)简称UBI治疗,是抽取患者少量的静脉血经抗凝,紫外线照射及充氧后,再回输体内的治疗方法.我们采取本人血液回输方法.我科自1993年3月以来,共治疗218例脑血管病疗效较好.现将治疗中有关护理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18例患者中,男194例,女24例,年龄在38eds岁,经CT确诊为脑梗塞、脑出血,其中脑梗塞126冽,脑出血92例;住院病人134例,门诊病人84例;141例作一个疗程,77例作两个疗程。(二)治疗方法1、病人在病房(或血疗室)中常现消毒后用装有抗凝剂的血袋抽取被倒上肢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目前综合医院中支架术后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了我院接受过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在外科接受非心脏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情况,共收集2013年7月到2016年7月期间的患者234名,治疗期间均停用了单联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高危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替罗非班进行桥接治疗,我们比较了围手术期的心脏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未接受桥接治疗组3例发生出血,4例发生心脏事件;应用肝素桥接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了围手术期的心肌梗死或高度怀疑心源性猝死,7例发生了术后的出血,替罗非班组无术后出血,但接受该药物治疗的患者例数很少.在未应用任何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发生出血的发生率较低,血栓形成风险没有明显增加.结论:在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桥接治疗的患者中出血事件的发生增加,但多为不严重出血.对非高危患者,不建议进行抗凝的桥接,直接事先5d停用双联或单联抗血小板治疗即可接受手术;针对高危患者,可考虑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替罗非班进行桥接过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分析了11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电图资料。结果:住院初期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78.81%和86.05%。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为ST—T改变,其次为各种心律失常和左心室肥大(包括左室高电压)。经过治疗后复查心电图,脑梗塞与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41.93%和44%,心电图异常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时,颅内病变导致的综合因素有可能造成心脏的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0.
哺乳仔猪下痢是常见疾病。本文分析了哺乳仔猪下痢的病因:生理性下痢、营养性下痢、应激性下痢、病理性下痢和母猪异常。阐述了临床症状,提出了防治原则和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母猪分娩前后倒养管理、做好仔猪饲养管理和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及预后,方法:对58例年龄在50岁以下外伤引起脑梗塞患者,经过早期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腔隙性或局灶性梗塞效果较好,大面积梗塞及脑干梗塞伴合并伤患者病死率与病残率均较低.结论:梗塞部位、面积及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判断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对临床上少见的病例痔疮术后并发脑梗塞作了报道,并总结了此病例的共同特点,提出了导致脑梗塞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机械瓣替换术后抗凝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分布规律、调整抗凝药的用量。方法:对167例心脏机械瓣替换术的病人进行1~8年的凝血酶原时间随访研究。结果:血栓率0.72%病人·年;出血率9.21%病人·年。血栓集中在非风湿性心脏病及倾斜机械瓣置换者;出血集中在风湿性心脏病及术后心功能不全、肝瘀血者。结论:抗凝治疗期间注意了解病人的心功能、肝功能情况,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抗凝期间进行中、小手术时采用停服抗凝药三天的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脑梗塞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大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脑功能障碍,复发率、致残率高,为探索脑梗塞治疗新途径,采用低能量He-Ne激光周围静脉血管内照射和药物联合应用,并同单用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将同期住院病人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为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和激光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药物治疗。一、治疗组:男17例,女3例,平均年龄61.5岁。发病至治疗时间平均为4.5天。二、对照组: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60.8岁,发病至治疗时间平均为5.1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DTA-K2抗凝剂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和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者5名,同时采集EDTA-K2抗凝静脉血2ml和置于160μl稀释液中的末梢血40μl,分别在sysmex-2000i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数,同时用光学显微镜对瑞氏-姬氏染色后的EDTA-K2抗凝血进行血涂片观察.结果:健康组EDTA-K2抗凝静脉血和稀释的末梢血血小板数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涂片上血小板大小、形态、分布正常.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血和稀释的末梢血血小板计数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血涂片尾部有大量血小板聚集,数量不等.结论:EDTA-K2抗凝剂可对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造成假性减低,但通过稀释的末梢血计数血小板联合涂片观察,就可以纠正假性血小板减低,避免临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率在一定程度上能预示患者的出血风险,故对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检测对临床治疗和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出血性疾病、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及抗血小板药物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血液病、心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抗凝药物的监测、疾病辅助诊断和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开展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技术是临床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7.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将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用降纤酶和传统方法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方法治疗。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到,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越短,效果越好。结果表明,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患者多发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一种确切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东阳市横店医院应用法国塞诺菲温莎公司生产的速避凝(低分子肝素钙)及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灯盏花素给予4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抗凝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并采用其它抗凝血小板治疗进行临床对比,疗效较佳,且无明显副作用。⒈病例选择入选病例系1996年4月-1999年5月住院病人,急性起病,有神经功能缺损,在48小时内经CT证实并除外脑溢血。入选病例共84例,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9岁,平均5…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内科循环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所引起的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所需,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多在抗血小板基础之上联合应用抗凝类药物,从而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发生率.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药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多种新型口服抗凝药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并脑梗塞的相关因素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1994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39例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预防的临床经验。结果出院时按GOS评价,良好30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对颅脑外伤合并脑梗塞应早期诊断,积极预防,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减少和减轻脑梗塞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