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方艳玲 《科技资讯》2009,(21):233-233
现代人类文化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行为。语言不可能离开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分析各种语言现象可以了解隐含于其中的文化因素。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揭示阿拉伯语词汇所折射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2.
实践哲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是不同于科学认识和生产技艺的行为选择活动,实践理性则是人类判断与选择正当行为的能力。实践理性源自言说、论辩与对话。  相似文献   

3.
当代阿拉伯存在主义思潮是19世纪以来阿拉伯思想家在全球化境遇下对西方文明借鉴和学习的产物,也是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和碰撞下积极探索的产物。阿布杜·拉赫曼·贝达维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并建立了区别于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和理论,而存在主义思潮也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与伊斯兰传统的摩擦。无论繁荣与否,当代阿拉伯存在主义思潮都具有时代赋予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亚洲大陆东西端不同地缘实现交往,有其潜在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条件:伊斯兰教的产生是两种文化产生的基本前提;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的崛起为二者交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历史上陕西省及其行政中心西安所处的独特地缘、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是二者交往的动力。陕西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往方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两种文化的交往载体是两个民族的民众。第二,二者交往的方式以和平为主。第三,战争也是两种文化行为体交往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发生在中东的事件,人们甚至还没有明确的看法,单从各种称呼就可以看出:动荡、动乱,变局、变革、觉醒、革命等等,不一而足.今年以来,阿拉伯世界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局,迄今为止已有四个政权倒台,一个逃了(突尼斯的本·阿里),一个被抓(埃及的穆巴拉克),一个被杀(利比亚的卡扎菲),一个被撤(也门的萨利赫).这场变局从总体上来讲,有相当的必然性.我曾经撰文分析中东局势动荡的内生性和阿拉伯性.内生性指的是变局主要由内部原因引起,阿拉伯性是指变局主要是在阿拉伯世界蔓延和造成冲击.实际上,这场变局是阿拉伯世界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6.
吴晓芳  殷罡  丁隆 《世界知识》2012,(15):23-24
纵观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历程,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双轨现象:一个是从假共和到真共和的迈进,一个是从绝对君主到君主立宪、再到象征性君主的演变。这两种道路都可能成功,但前者走得肯定比较艰辛。在阿拉伯地区,存在一个永远难以协调的权威问题。推翻君主、建立共和,意味着一切重头来,肯定会遭遇伊斯兰宗教势力的挑战,最后在宗教势力和军人的博弈中走向体制权威,比如埃及和土耳其。在这类国家中,军人的世俗权威和伊斯兰的宗教权  相似文献   

7.
丘吉尔的就职演说是世界上最经典的演说之一,它不仅鼓舞了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抗战的勇气,而且在今天依旧有很大影响力。本文对该演说进行新亚里士多德批评,解析丘吉尔巧妙运用人品诉求、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赢得人民的信任,劝服大臣和民众团结一致抗击法西斯政策,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8.
赵新安 《科技信息》2012,(25):214-214
阿拉伯语被公认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个语种,而阿拉伯语法则是其难点的最好体现。在阿拉伯语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阿拉伯语法界的杰出人物几乎均为非阿拉伯人,正是这些非阿拉伯人的努力,阿拉伯语语法才得以尽早成型和完善。本文在几个重点语法学派的基础上,介绍部分著名的非阿拉伯人语法学家,并阐述他们的语法成就。  相似文献   

9.
自2010年底阿拉伯大变局发生以来,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媒体将这场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以民众抗议浪潮和反对派夺权为表现形式的地区性运动定性为“民主革命”,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誉,同时认为这场革命正在终结中东不适合民主发展的“阿拉伯例外论”,其历史意义可与20年前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相媲美.但是,随着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的政治与经济重建陷入困境,叙利亚危机和伊朗危机久拖不决,伴随着无法控制的暴力、动荡抑或还有日益迫近的战争,以发展民主、改善民生为主题的“阿拉伯之春”似乎已渐行渐远.从某种程度上说,“阿拉伯之春”已经蜕变为各种势力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舞台.不管新一幕中东地缘政治厮杀的结局如何,浪漫开场的“阿拉伯之春”注定难逃悲剧收场的中东政治宿命.  相似文献   

10.
王磊 《科技资讯》2010,(32):144-146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他对潜能与现实的论述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前提,他还阐述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中道准则,辨析了成德达善等三大方面,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研究。而且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是内在地关联在一起的。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实践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和理想而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的勇于克服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精神,包含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挑战的行为方式和甘于奉献的人生境界。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使艰苦奋斗精神得到了最充分、最完备、最典型的诠释和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前道德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其内部原因在于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忘却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作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关注和研究的哲学理应成为我们解决道德缺失现象的一把钥匙。发挥哲学的现实力量,要求我们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指导,发掘中国传统哲学的真精神,吸收西方哲学的真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的视角反思了作者、读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作者的不在场和文本的中介性所产生的滑动,并探讨了文本的意义所在。认为读解的任务不是解决文本究竟有没有终极意义,其任务是作为语言客体的文本与人与现实世界如何联系起来,以辩证的态度去对待文本,在开放的文本体系中,使读者在读解的实践中获得体验。  相似文献   

14.
从中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中学图书馆藏书建设3个方面,说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加强图书馆的各方面建设,以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支援教育、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的视角,对《诗经》中的《黍离》一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诗的三章反复抒写的都是作者对生命本体存在的追问,表达的不是过去历史学家所认为的西周大臣经过宗周宗庙宫室时的感时伤事、忧国怀家的情感,或者是一般文学史上已成定论的亡国之痛的内容,而是作者借禾黍的生长状况托物起兴,在中国诗歌中首次提出“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在历史的、文学的解读之外,为此诗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从Bickerton语言哲学观探讨口译动态思维能力的研究,并对口译动态思维进行界定,从而明确口译教学中加强学生口译动态思维能力培养的含义,即加强学生在口译动态中对语言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语言,实现口译流利和准确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从Bickerton语言哲学观探讨口译动态思维能力的研究,并对口译动态思维进行界定,从而明确口译教学中加强学生口译动态思维能力培养的含义,即加强学生在口译动态中对语言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语言,实现口译流利和准确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学校管理中“物本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理论都建立在不同的人性假设上,但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不足。“能本管理”理论是学校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教师实施“能本管理”,建设“能本管理”的校园文化和管理机制,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方面,鲁道夫·卡尔纳普认为关于语言构架内的某些新类型的东西的存在问题,称为内部问题(intemal questions).另一方面,他认为关于作为整体的各东西的系统的存在或真实性的问题,称为外部问题(external questions).哲学存在问题就转化成了一个关于语言构架外部问题的理论语言问题,而否定了理论语言的可观察性可理解性的经验意义,也就否定了传统哲学问题语言表达式系统的意义,进而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关于世界存在的一切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汪小珍 《科技信息》2012,(10):168-169
Thomas Hardy is a famous novelist and poet in the 19th century.Both in his novels and poems,Hardy shows his deep love fornature.Jude the Obscure,Hardy's last novel,deeply reflects his ecological thoughts.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criticism,this paper tries toanalyze Hardy's ecological thoughts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natural ecology and spiritual ecology.The writer's lament for the destructionof environment and his sympathy for animals reflect his natural ecological thoughts;the tragedies of Sue and Little Father Time remind peo-ple of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spiritual ecological balance.Interpreting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this paper intends toshow Hardy's attempt to keep natural and spiritual ecological balance,and then help the readers to form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oth Har-dy's works and his ideas of literary cre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