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九种单种煤及十八种配合煤的胶质层指数(Y)进行了研究,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考察了配合煤的胶质层指数与单种煤的胶质层指数之间的联系,建立了由单种煤胶质层指数预测配合煤的胶质层指数的数学模型,将配合煤的实测值与均匀设计预测值、常规配煤法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均匀设计实验方法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配合煤的胶质层指数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进而预测焦炭的质量。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指导焦化企业配煤炼焦生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时间堆放后不同变质程度肥煤粘结指数、胶质层指数、基氏流动度、奥亚膨胀度等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肥煤经长时间存放后,胶质层指数变化不明显,粘结指数、基氏流动度、奥亚膨胀度等性能指标呈下降趋势,不同温度下的流动度整体向低温区移动,且变质程度越低,下降幅度越大。肥煤经长期周转、运输后,应检测流动度、膨胀度指标,确定能否继续发挥肥煤作用,在配煤炼焦中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进行改进,在捣固密度为1.10t/m3下测定配合煤捣固胶质层指数(Yd,Xd),以配合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黏结指数(G)和捣固胶质层最大厚度(Yd)为自变量,分别以焦炭的冷态强度(M10,M25)和热态性能(CRI,CSR)为因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捣固密度下的Vdaf-G-Yd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F检验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捣固胶质层指数(Yd,Xd)能更准确地反映配合煤在捣固炼焦过程中的黏结性能与结焦性能;与传统的Vdaf-G-Y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相比,Vdaf-GYd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准度,除M10的相对误差略有增加外,CRI、CSR、M25的相对误差均有所减小,其减小幅度分别为5.7%、12.8%和10.1%。  相似文献   

4.
华北是我国重要炼焦用煤基地之一,开展华北晚古生代煤的结焦性能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对26个矿点的煤样进行煤岩学与煤化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10kg小伙炉试验研究了单种煤的结焦性能,并利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主要煤质参数与焦炭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活/情比、粘结指数以及胶质层最大厚度是影响焦炭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会云 《山西科技》2014,(1):146-147
通过对麻地沟矿可采煤层的煤类探讨,得出结论:该矿可采煤层是13号煤层,其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8.15%~43.02%,平均为39.73%;黏结指数(GR·1)6.87~27.65,平均为14.67;胶质层厚度(Y值)0~8.08 mm,平均为4.13 mm。由上述各煤层分类的各项指标,确定该井田13号煤为长焰煤(CY42)。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变质程度肥煤的煤质指标、胶质层指数、基氏流动度和奥亚膨胀度进行分析,并对其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的肥煤具有明显不同的煤质特征,低变质程度肥煤具有高挥发分、高流动度和高膨胀的特点,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以细粒镶嵌结构为主;高变质程度肥煤具有低挥发分、低流动度和低膨胀的特点,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以粗粒镶嵌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胶质层指数全自动测定与人工测定两种方法的对比以及分析数据的对比,介绍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提高胶质层指数测定分析准确度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单种炼焦煤结焦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黏结指数测定的加热方法,将各单种煤与无烟煤结焦制成焦块,并对其焦炭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肥煤、肥煤胶质体含量丰富,流动能力强,对无烟煤具有很好的铺展性;气煤、焦煤胶质体对无烟煤铺展能力较差;瘦煤对无烟煤几乎没有黏结能力,以自身结焦为主.  相似文献   

9.
用热重分析法研究煤的可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微机示差热天平对煤的可燃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几十种煤的试验分析,提出了反映煤热解特性的指标:煤热解产物释放特性指数R,并给出了几种典型煤的煤热解产物释放特性指数R、可燃性指数C_b和着火稳燃特性综合判别指标R_w等。  相似文献   

10.
淮北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北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现已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以淮北市为研究区域,根据2002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经济水平、资源状况和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含三层,第一层是目标层,分别是生态可持续指数、经济可持续指数和社会可持续指数;第二层是准则层;第三层是指标层,指标层共24个指标,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加权和法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计算2002-2007年淮北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结果表明,淮北市处于较低水平可持续发展状态,制约因子是3个子系统发展不均衡,特别是经济子系统发展滞后.煤炭工业是淮北市的支柱产业,对煤炭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促进淮北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分析保护层开采的实施效果,依据煤岩卸压变形理论和瓦斯运移特性,建立了保护层开采测评指标体系,对效果测评指标的现场实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评体系包括保护范围和保护效果两部分,其中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煤层透气性系数、煤层顶底板相对变形、瓦斯抽放量、突出指标的变化等因素可作为效果考察的现场测评指标。保护层开采后,应首先明确其保护范围,然后再对保护效果分别从煤体力学特性、煤层瓦斯特性和煤层开采动力特性3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按照现场实测值与指标临界值的对比,即可系统地定量评价保护层开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软弱煤层巷道的稳定性对煤矿正常安全生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软弱煤层巷道进行位移实测及数据分析 ,得到了西部某矿软弱煤层巷道围岩变形达破坏所需的时间和可能的变形松动区域。其中 ,顶、底板和两帮位移范围相互各异 ;采用有限元法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论基本吻合 ,为软弱煤层巷道锚喷支护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钻孔周围瓦斯压力分布规律研究均以煤体对瓦斯的吸附处于平衡状态为基础,但是,瓦斯流动本身就会使得这种平衡被打破。本研究首先对瓦斯流动条件下的吸附平衡性实验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处于非吸附平衡条件下的钻孔周围瓦斯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钻孔周围煤层瓦斯压力计算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在瓦斯流动条件下,煤体对瓦斯的吸附作用处于非平衡状态,钻孔周围煤层瓦斯压力随时间基本呈线性规律下降。采用瓦斯压力指标对预抽煤层瓦斯消突效果进行检验,可能出现低指标突出现象,建议改用瓦斯含量指标。  相似文献   

14.
张胜云  何峰  张小康 《科技资讯》2012,(16):109-110
在我国近距离煤层赋存和开采所占比重很大,而吕梁矿区木瓜煤矿层间距小于10m的可采储量占总储量的80%,木瓜煤矿主采10号煤层,工作面长度由250m延长设计为300m,为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所以研究近距离下煤层300m刮板输送机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木瓜煤矿近距离下煤层300m超长综放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适用性确定的技术难题,基于矿山运输机械设计原理,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对300m综放工作面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功率、链条强度等指标进行理论验算。通过计算分析表明,选取SGZ1000/2×1200刮板输送机各项工作指标达到了工作面加长后的要求,为相似矿井刮板输送机选型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不同粒度肥煤的膨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粒级淮北宿州肥煤的奥亚膨胀度、黏结指数、最大胶质层厚度、有机显微组分、挥发分以及镜质组氧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级肥煤的黏结指数G值和最大胶质层厚度Y值无明显差异,且奥亚膨胀度b值和膨胀温度区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5~2mm粒级肥煤的膨胀性能较优,粒度大于2mm或小于0.5mm肥煤的最大膨胀度b值和膨胀温度区间相对较小,其膨胀性能明显劣化。讨论了采用膨胀性指标表征肥煤工艺性质的优越性,并从活惰比、镜质组氧元素含量和活性成分比表面积对不同粒级肥煤膨胀性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孟津煤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采用开采解放层结合底板抽放巷进行回采,二2煤层是解放层,本煤层11031工作面顺槽属半煤岩巷道,支护主体采用锚网索+双工字钢棚联合支护,锚网索作为补强支护,钢材消耗量大,操作工序多,成本高,进度慢,支护方案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突出”已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隐患之一,“突出”防治成为矿井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掘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预报敏感指标的确定是矿井综合防突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为了有效预测及防治深部矿井工作面采掘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手段,获得了试验区13 -1煤层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  相似文献   

18.
Unburned Carbon Loss in Fly Ash of CFB Boilers Burning Hard Coal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unburned carbon loss in fly ash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FB) boilers, most of which are burning active fuels such as lignite or peat, is normally very low. However, most CFB boilers in China usually burn hard coals such as anthracite and bituminous coal and coal wastes, so the carbon content in the fly ash from these boilers is higher than expect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ource of unburned carbon in the fly ash of CFB boilers burning hard coal through a series of field tests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The char behavior during combustion, including fragmentation and deactiv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arent coal,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arbon burnout in CFB boiler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har deactivation occurs during char burnout in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especially for large particles of low rank coal. The uneven mixing of solids and air in the core region of the furnace also causes poor burnout of carbon in CFB fly ash. An index describing the volatile content (as dry ash free basis) over the heating value is proposed to present the coal rank. The coal combustion efficiency is shown to be strongly connected with this coal index. Several changes in the CFB boiler design are suggested to reduce the unburned carbon loss in the fly a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