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贵州林木外生菌根菌种类及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绍昌 《贵州科学》1991,9(1):51-58
本文报道贵州林木外生菌根菌138种,隶属2亚门3纲5目16科33属,共生树种25种;外生菌根的形态为4种,哈氏纲结构正常;并初步研究了外生菌根菌与立地条件的关系,不同树种与不同菌种的共生特性。本文所研究的全部标本均保存在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松外生菌根资源调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调查研究了我国南方松不同森林类型外生菌根菌资源、种类及其生态分布,分析了菌根共生体之间的关系及环境因子对菌根真菌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与南方松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115种,隶属14科,30属;提示了树种、植被了菌根真菌分布及其菌根形态的关系;菌根真菌的分布随温度,湿度,地理环境及土壤条件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出第一代南方松林下外生菌根真菌发生演替及彩色豆马勃是其最重要的先锋菌根真菌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南方松  相似文献   

3.
贵州野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富寿 《贵州科学》2000,18(3):234-237
贵州野菜资源极为丰富,维管束类野菜共有118科334属589种。食用真菌有29种72属241种。许多种类营养价值高,有的还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约300种野菜分布于全省各地,有的仅局部分布于某区域。虽然本地人有丰富的食用野菜经验,但野菜的开发利用多不成规模,其科研和开发仍存在不少问题,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因此,充分认识野菜的资源优势和应用价值,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利用野菜资源,对于发展贵州山区经济,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大型野生经济真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类鉴定了226种大型经济真菌,其中有食用价值的真菌168种,有药用价值的真菌98种(其中有抗癌活性的53种)、有毒性的真菌44种。基本搞清了山东省大型野生经济真菌的资源种类和分布,为其开发利用积累了资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12种林木外生菌根真菌的培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种林木外生菌根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其最适生长温度、碳源、氮源以及pH.结果表明:12种菌根菌多数为高温型菌根真菌,其中9种在30℃下长势良好,3种更适合在25℃下生长;多数菌根真菌适合偏酸的环境,在pH为5~6时长势良好;对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其最适合的生长条件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贵州林木菌根真菌名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贵州菌根真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查阅标本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菌根真菌有10科,162种,以牛肝菌科Boletaceae、毒伞科Amardt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珊瑚菌科Clavariaceae、鸡油菌科Catharelluceae中的菌根菌最为常见。菌根共生植物有9科,19种,以松科Pinaceae壳斗科Fagaceae马桑科Coriari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蔷薇科Rosaceae芸香科Rutaceae豆科Leguminosae中的种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用真菌(子囊菌)种类资源丰富。本文依据文献资料汇总了中国药用子囊菌61种,并对其生境条件、产地与分布及其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贵州的木生真菌125种,其中可食用的有种,木材腐朽菌有种,药用种,有少量有毒种类.根据已定种的木生真菌,结合植被群落分析该区大型真菌种类的分布差异.贵州木生真菌可分为3个垂直带:低山带中的木生真菌;中山带中的木生真菌;山顶带中的木生真菌.  相似文献   

9.
贺兰山高等真菌垂直分布分为四个垂直带谱:1.低山带以腹菌类Gasteromycetes为主;2.中山带以杯伞属Chitocybe、蘑菇属Agaricus、乳牛肝菌属Suillus和多孔菌属类Polyporaceae等常见;3.深山带汇萃了贺兰山主要的真菌种类,以丝膜菌属Cortinarius、粘滑菇属Hebeloma、丝盖伞属Inocybe、口蘑属Ticholoma和乳茹属Lactarius为曲型代表;4.亚高山带仅有少量高等真菌分布。贺兰山高等真菌中食、药用及菌根菌有140余种,其中贺兰山紫蘑Cortinariusrufo-olivaceus最为著名,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并对贺兰山去杉林的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马尾松外生菌根种类鉴定及生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3个不同生境的马尾松与其他植被的混交林中采集马尾松菌根样品,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马尾松菌根共生体的宏观形态,并制作菌根光镜切片,在OLYPUS显微镜和JEM-100CXⅡ透射电镜下,观察菌根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结合菌根共生体的宏观、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对菌根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其中初步鉴定到属或种的有5种,对暂时无法确认的菌根,采用Pini加特征性词尾-rhiza,再加上菌根的特征描述加以命名的外生菌根有31种.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马尾松外生菌根种类很多,菌根资源十分丰富;研究还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马尾松菌根真菌种类及种群数量呈现明显差异性,季节、海拔高度、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对马尾松外生菌根的生态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莲瓣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达到保护莲瓣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莲瓣兰的目的。采用徒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莲瓣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莲瓣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被侵入,通过外皮层通道细胞进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三次分离,共得到196个菌株,这些真菌绝大多数属于半知菌和子囊菌,共计29属,其中色串孢属(Torula)占30,10%,花顶孢属(Idriella)占11.22%,为绝对优势菌。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菌根,它是由专性营养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和大部分陆生植物所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功能.通过对丛枝菌根与植物的营养吸收、抗逆抗病以及丛枝菌根与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重要关系进行综述,从而说明AMF在植被群落的建立和演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根组织切片法调查独占春菌根真菌,菌根感染率为31.88%;共得到22株真菌,属于半知菌,共计6属,其中刚毛菌属7株,占31.82%,为优势菌;从独占春栽培土壤中分离到21株真菌,其中。丝核菌属12株,占57.14%,为优势菌。  相似文献   

14.
碧玉兰菌根真菌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根组织切片法调查碧玉兰菌根真菌,菌根感染率为23.44%;共得到15株真菌,属于半知菌,共计5属,其中头珠霉属5株,占33.33%.为优势菌;从碧玉兰栽培土壤中分离到85珠真菌,其中,黑乌霉属73珠,占85.88%,为优势菌。  相似文献   

15.
黄齐  张聃  曹昀  郑林 《江西科学》2010,28(3):333-335,385
湿地松是一种适合沙化土地生态系统重建的先锋植物。因其耐旱、耐贫瘠和固沙能力强等特性被在沙地广泛引种。通过对其生态学特性以及在沙化土地中的适应性的分析,认为外来物种风险、单一物种造林、病虫害威胁、菌根缺乏等问题是制约湿地松在沙化土地恢复中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沙化土地湿地松恢复对策:(1)进行生态学引种试验和风险评价;(2)进行群落调控,避免物种单一化;(3)加强科学管理,防治病虫害;(4)接种菌根菌剂,促进湿地松生长。  相似文献   

16.
莲瓣兰菌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莲瓣兰的胞内菌丝团;三次调查结果,莲瓣兰菌根感染率分别为28.43%、22.31%、37.22%;共得到181株真菌,属于半知菌和子囊菌,共计29属,其中色串孢属59株,占32.60%,为绝对优势菌。  相似文献   

17.
植物菌根共生体结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菌根共生体结构的研究近年受到重视,并从外部形态、组织解剖结构逐渐深入到超微结构方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菌根结构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菌根的形态和类型多样,因真菌、植物种类及生长环境而有所差异;菌套、哈氏网的类型及外延菌丝的形态多样,在菌根共生体营养吸收和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超微结构方面,菌根的形成对寄主质膜及细胞骨架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共生体中真菌液泡系统形态结构变化也与营养储存和运输能力密切相关。对菌根共生体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与根功能的适应及深入探讨菌根的作用机理,为菌根菌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热带、亚热带生长的256种蕨类植物的VA菌根状况进行了调查,从不同分类群、不同演化阶段的蕨类植物的VA菌根状况看,VA菌根是一个起源古老的生物学性状,在蕨类植物的系统演化过程中,就VA菌根营养而言,真蕨类植物具有由VA菌根营养向着兼性菌根营养到最后摆脱VA菌根营养而行自养的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国外VA菌根影响宿主植物的抗旱性、耐盐性、抗低温性、抗重金属毒害及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VA菌根真菌影响植物抗逆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