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思想:教育改革的一种可能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教育思想在“后现代”这一背景下自然与现代教育思想颇有不同之处:它既承栽着理性与非理性。匪夷所思地将二者结合得恰如其分;又解构着教育普遍主义、霸权方义,拆卸了构造它们的基础;它还将人从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上拉走,力图实现教育的真实涵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弊端日益彰显之时,它为教育自身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尔雅》中“法”与“律”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法”的内涵远远大于“律”,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所指,而“律”则侧重的是刑法。它们不仅单用,也经常连用,因此逐渐凝固为“法律”一词。但是直到1815年它才正式出现在工具书中,可见现代的法律观念是在明清之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尔雅》中“法”与“律”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法”的内涵远远大于“律”,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所指,而“律”则侧重的是刑法.它们不仅单用,也经常连用,因此逐渐凝固为“法律”一词.但是直到1815年它才正式出现在工具书中,可见现代的法律观念是在明清之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普通逻辑的三条基本规律就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它是人们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表达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律。现实生活中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一、“我不姓扎……”及“妙手”一九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人民日报》载:在北京一次民族工作会上,有位汉族同志热情招呼青海省副省长扎喜旺徐同志:“您好,老扎!”扎喜旺徐同志一面有礼貌地答应,一面半开玩笑似地说:我“是扎喜旺徐,不姓扎,不叫扎喜,也不叫旺徐。”如同“巴桑”、“才旦卓玛”一样,“扎喜旺徐”也是音译的藏族人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教育思想在“后现代”这一背景下自然与现代教育思想颇有不同之处:它既承载着理性与非理性,匪夷所思地将二者结合得恰如其分;又解构着教育普遍主义、霸权方义,拆卸了构造它们的基础;它还将人从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上拉走,力图实现教育的真实涵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弊端日益彰显之时,它为教育自身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胜坤先生在《全同概念批判》一文中提出“符合同一律的思维是病态思维”的观点,本文主要从论据和论证方面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分析反驳,指出:1.形式逻辑的全同概念理论是符合正确思维实际的,《批判》一文对它的批判是无效的,在此基础上对同一律的彻底否定也是无效的。2.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黑格尔对待形式逻辑同一律的态度,不能根据黑格尔对“甲是甲”公式的过激批评来全盘否定同一律。3.作者自己设计的一个对话实例并不能证明“同一律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7.
在康德实践哲学中,“理性的事实”是一个重要且富有争议的概念。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理性的事实”概念确立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这引发了学界的两大争论:第一,“理性的事实”概念取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这一做法是否具有合理性?第二,“理性的事实”概念的具体内容是道德法则的意识,还是道德法则,又或是它们二者的统一?我们可以基于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视角,把“理性的事实”概念理解为纯粹实践理性通过与它自身同一的道德法则而确立的事实,理解为纯粹实践理性(即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在同一性中构成的统一体,由此为学界对“理性的事实”概念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用平滑的曲线描画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期望,并认为消费者对于边际商品有递减的价格期望,这一曲线的建立是以消费者具备完全理性为假设的。事实上任何消费者都不可能迭致完全理性。非理性因素会使得某些现实情况下消费者的价格期望偏离理论曲线。本文集中论述其中两种情况:“消费心理单位”和“抗理性心理”。  相似文献   

9.
描写中运用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以形象观念为基础.以具体意象为基本单位,最终构成意象体系。描写运用形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必须遵循同一律、融合律、典型律。  相似文献   

10.
二分法在传统逻辑学中是一个基本的方法,在我国大陆出版的逻辑学著作中,都只把二分法看作是类的二分或存在对象上的二分,忽略了作为纯粹逻辑意义上的二分法与作为方法学意义上的二分法的区别。牟先生指出,把二分法限制在类、对象或存在上,只是二分法的应用,而非逻辑二分法的本质意义。逻辑二分法的本义,乃是“肯定与否定的对偶性”,是“理性之二用”,因而有其绝对性、先验性与必然性。牟先生通过“形式的解析”与“超越的解析”阐明了对偶性原则与思想律对于逻辑推理的关系。同时,牟宗三先生也反驳了现代逻辑学家对于对偶性原则的批评,证明对偶性原则是所有逻辑系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是通过运用“自然类推”与“逆向求索”这两个方法论获得这一“可持续和谐发展观”的。他在《道德经》中主张,要使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持续发展就要注意遵循三大定律-守静律,守中律和处柔律。  相似文献   

12.
“O”的联想     
在26个英文字母中,“O”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排行15,“O”从不因为坐第15把交椅而自卑或自傲,它只是字母中平凡的一员,总是哪里需要哪里有我。记得五年级刚学英语的时候,老师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曾让我们把“O”与0”(零)联系起来记:“‘O’就是一个小小的‘0’,它们是一样的。”这时班里鸦雀无声,我陷入沉思之中,“它们难道真的一样吗?”零就是什么也没有,一片空白,它显得荒芜、孤独与自傲,而“O”它是一个英文字母,它有血有肉,有它的灵魂,有它的思想……“O”的灵魂是伟大的,它为许多个英文单词献身,正因为有它…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著名律学家王邦直的专著《律吕正声》,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乐理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律学观中的乐道、天道与人道;二是"律历同道"观及其对自然之"天"的重视;三是乐律之度量规制与"天人合一"的律学观;四是"天人合一"律学观中的律以辅政思想。"天人合一"包含了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它渗透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许多思想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反君主专制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这一思潮由一种纯粹的异端思想演变为具有现实性、富于理性的政治学说的过程,并分析了其最终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对经典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的原则或观点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之排中律进行对比分析。在经典逻辑系统内,作为逻辑“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一的排中律,是经典逻辑系统中的内定理,被认为具有普遍有效性。而在非经典逻辑系统,如直觉主义逻辑系统中,排中律则被认为是系统内不可证的,因而不是普遍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三吏”“三别”是杜诗中现实主义的名篇。这六首诗的基本思想和诗中的妇女形象,众说纷纭,很不一致。举其要者,大致如下:一说“这六首诗也有一个总的基本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①一说“这一组诗所以动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艺术地发挥了爱人民的思想。”②还有一说,认为“‘劝其死王命’,这就是杜甫的基本态度,也就是这《三吏》和《三别》的基本精神。”③以上三种意见可用“爱国”“爱民”和“忠君”六字概括。论及诗中的妇女形象,特别是对《石壕吏》中老妪的分析和评价,历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本管理思想主要源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工厂管理实践,是建立在“经济人”到“社会人”假设基础上的治身术,反对工厂管理实践中以物为中心、把人当“物”的物本位;而中国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来源于建国兴邦的革命实践,是承认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的治国术,反对统治阶级、领导干部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的官本位。不管是西方所言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还是中方倡导的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认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只有坚持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的原则才能使组织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该文根据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基本规律的论述和它们的现有表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表述,新表述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公式,二是客观规律,三是思维法则。该文同时提出了广义矛盾律的概念。同一律适用于词和命题,而矛盾律和排中律仅适用于矛盾命题,广义矛盾律适用于互斥性命题。表达逻辑基本规律应以客观的语言形式(词和命题)为基础,而不是以主观的思想事物(概念、判断、推理)为基础。该文利用逻辑基本规律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集合是元素的联合体,元素与集合具有本质的不同,集合不能以集合作为元素。结构“A的A”是语言中的谬误,在科学中应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括,从时间维度界定该体系是对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总结,从内容维度充分展现了该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特征维度彰显了该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从这三个维度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它,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思想代表了他对以往理性的眷念情结:企图继续完成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用“历史理性批判”把理性建立在历史的根基上,为人文科学奠定基础;但在这种理性情结中,他的“想象”论美学思想则代表了他对新时代非理性美学的张扬:把“想象”作为美学的坚实根基。从而呈现生命被遮蔽的价值和意义。这两雏形成的深刻矛盾折射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学在理性阴影下非理性的时代转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