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微乳液技术,在三苯基磷和CTAB及含硫离子液体3-甲基-1-[6-(N,N-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己基]-咪唑六氟磷酸盐(ILS)的存在下,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含硫离子液体单分子层表面修饰的铜纳米颗粒.利用TEM、Uv-vis、FTIR对所得铜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硫离子液体能在纳米铜颗粒表面形成较紧密的吸附层,有助于提高铜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得到较小粒径的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剂热法和单一前体法相结合的改进方法,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铜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铟配合物为前体,乙二胺或油胺为表面修饰剂,成功地合成了铜铟硫纳米粒子.研究了表面修饰剂与前体的摩尔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弱还原性添加剂对产物形貌结构的影响,采用XRD,SEM等测试方法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乙二胺和...  相似文献   

3.
含FeDBC光敏剂的可控降解地膜的光敏化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 N,N-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铁 ( Fe DBC)的合成和结构的表征 ,研究了 Fe DBC/ Ni DBC(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镍 )光氧化复配体系的降解效果 .  相似文献   

4.
合成7种具有不同烷基的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并以红外、紫外、质谱和元素分析方法给予分析鉴定。用四球试验机考察抗磨性能,结果说明,N,N-二(十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和N,N-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的抗磨性能最为优越,在500SN中性油中加入0.3%(wt)时,钢球磨斑直径d~(40)_(30)=0.42,并且和内燃机油所使用的各种清净分散剂都有较好的配伍性能。用俄歇电子能谱分析了MoDTC的抗磨机理。  相似文献   

5.
 在乙醇-水体系中,碱性条件和CTAB的存在下,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硝酸铜为铜源,制备了铜纳米颗粒的水溶胶;然后以S-十二烷-N-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聚丙烯酰胺(PAMDTCD)为修饰剂和相转移剂,将铜纳米颗粒从水相转移到油相中.利用FTIR,TEM,XPS和XRD对所得的铜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AMDTCD能在铜纳米颗粒表面形成紧密的吸附层,有助于提高铜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分散性.  相似文献   

6.
以硫粉与硫化钠为起始原料,采用乙酸为沉淀剂,氨基酸作表面修饰剂制备纳米硫溶胶. 通过透射电镜、激光散射、共振瑞利散射等手段对氨基酸修饰的纳米硫溶胶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水相中氨基酸对纳米单质硫的粒径调控和稳定化作用. 结果表明:氨基酸通过控制单质硫的粒径进行表面修饰,使纳米硫粒径控制在较窄的粒度分布范围. 其中,含硫氨基酸(胱氨酸、蛋氨酸)修饰的纳米硫溶胶最为稳定,粒径50~100 nm,形貌均为分散球形.  相似文献   

7.
采用母料法分别制备了含硬脂酸铈(CeSt4)、硬脂酸铁(FeSt3)、N,N-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铁(FeDBC)、硬脂酸锰(MnSt2)和N,N-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镍(NiDBC)等5种光敏剂或光敏调节剂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薄膜,并对所制备的LLDPE薄膜进行了高压汞灯法人工加速老化实验.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探讨了不同PE薄膜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所选用的4种光敏剂对LLDPE薄膜均具有明显的光敏化作用效果,其光敏化活性的大小顺序为FeSt3>CeSt4>MnSt2>FeDBC.相反,NiDBC对LLDPE薄膜则表现出明显的抗紫外老化作用,可作为LLDPE薄膜的光敏化调节剂使用.  相似文献   

8.
J.V.Kumar 等人报导了五配位—氯双(环戊二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锆(CP_2ZrCl(S_2CNR_2)和七配位环戊二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锆[CPZr(S_2CNR_2)_3]。这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是以硫配位的双齿配体。我们选择了二硫代环氨基甲酸钠 NaS_2CN(CH_2)_4,NaS_2CN(CH_2)_5和 NaS_2CN(CH_2CH_2)_2O 作为配体,合成了六种尚未见报导的五配位和七配位的二硫代环氨基甲酸锆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目的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法制备纳米铜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80、苯、正丁醇、十二烷基硫醇和硫酸铜混合而成的乳液中,采用电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稳定的、粒径均匀的Cu纳米颗粒.采用XRD、TEM及FT-IR对所制备的Cu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粒径大小及表面键合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铜粉为球型颗粒,分散较好,尺寸较为均匀,约为60~80 nm,并且具有立方晶型结构;得到的纳米铜颗粒表面含有一层有机物质,形成了包覆层较薄的核壳结构,这种包覆层阻止了纳米铜粉在空气中或水中的团聚和氧化,起到提高纳米铜颗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四种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配合物[Cd(R2dtc)2]2(R=Me,Et,Pr,iPr; dtc=二硫代氨基甲酸), 并采用元素分析、IR、Raman、UV、TGA-DGA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阻加热蒸发冷凝法,在N2保护气氛下,制得铜纳米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检验确定制成的铜纳米粒子具有fcc相,并且纯度较高;用透射电镜对粒子的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显示粒径在20 nm左右,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1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保护剂,葡萄糖为还原剂,利用液相化学还原法成功的制备了纳米银和纳米铜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纳米银和纳米铜为纯银和纯铜.且硝酸银的浓度、反应时间对纳米银形貌及粒径有着很大的影响.当选择合适的硝酸银浓度及反应时间,能够制备平均粒径为10 nm、粒径均匀、单分散的纳米银粒子.另外,UV光谱也证实,所制的溶胶为粒径均匀的纳米银和纳米铜溶胶.  相似文献   

13.
电化学法制备纳米铜粒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铜粒子,制得的铜纳米粒子粒径约为75nm。电解是在配位剂(EDTA)的存在下,加入一定量的保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混合物)配制电解液,聚乙烯吡烷酮大分子作保护剂较有效地阻止了纳米金属铜粒子的团聚作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与其它方法相比,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铜粒子,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仪器设备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形貌铜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一系列不同形貌的铜纳米颗粒,探讨影响金属纳米晶体形貌和尺寸的因素,并研究其催化性能。方法采用化学还原法和水热法进行合成。结果合成出立方体,小球体,片状和枝状形貌的铜纳米颗粒,并选用立方体和小球体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铜纳米颗粒应用于苯羟基化反应中,发现立方体形状的铜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结论就大多数反应而言,较低的反应前驱物浓度、较低的反应体系温度、较长的反应时间以及适当的助剂,有利于生成形貌规整,尺寸均匀,分散性较好的纳米晶体;且铜纳米颗粒催化活性与其暴露晶面有关,高能晶面的催化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醇热法制备了CeO2纳米材料,并以此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uO/CeO2催化剂.XRD、TEM及N2吸附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eO2比表面大且结构有序性好.TPR和XPS分析证实CuO/CeO2催化剂中有不同的铜物种存在.催化性能评价结果则显示焙烧温度影响CuO/CeO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而且由于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使得CuO/CeO2的催化活性远远高于单纯CuO和CeO2组分.  相似文献   

16.
酞菁铜硅胶固定相上分离嘧啶核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合成的磺化酞菁铜硅胶固定相,在反相HPLC条件下对3种结构极为相似的嘧啶核苷进行分离。同时研究了酸、有机修饰剂用量、流动相流速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showed simple and effective synthesis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within controlled diameter using direct electroless deposition on glass substrates, following the sensitization and activation steps. Electroless-deposited metals, such as Cu, Co, Ni, and Ag, and their alloys had many advantages in micro- and nanotechnologies. The structural, morpholog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copper deposit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d UV-Vis spectroscopy. The structural data was further analyzed using the Rietveld refinement program. Structural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deposited copper prefers a (111) orientation. AFM studies suggest the deposited materials form compact, uniform, and nanocrystalline phases with a high tendency to self-organize. The data show that the particle size can be controlled by controlling the activator concentration.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the as-deposited copper nanoparticles reveal that the plasmonic peak broadens and exhibits a blue shift with decreasing particle size.  相似文献   

18.
液相沉淀法制备纳米铜粉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用甲醛做还原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铜钠米粒子.经TEM和XRD表征,粒子形貌为球形,平均粒径为30nm左右,粒径分布窄,粒子分布均匀,无硬团聚,为立方晶系单质铜粉.该铜粉表面经钝化处理,提高了抗氧化的能力,可以在空气中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