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桢简论     
被誉为五言诗创作“妙绝时人”的刘桢,是建安诗坛上一位颇有成就的重要诗人。后世评论者往往把他与“建安之杰”的曹植并列,或者与王粲比并。从刘桢现存的数量不多的诗篇看,这种简单的比并,也并非毫无道理。至少可以见出他的诗歌创作在当时,或稍后一点的南朝时代是有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王粲论     
一在建安七子中,王粲(177—217)至少有四个引人注意的特点:一是年龄最小,孔融比他大二十多岁,不折不扣长一辈,其余五子也都比他年长。二是出身最高贵,其先世在东汉历任高官,地位显赫,为其余诸子所不及。三是其余五子都是曹操罗致而来,唯有王粲是自己送上门去的。曹植在《王仲宣诔》中说:“我公奋钺,耀威南楚。荆人或违,陈戎讲武。君乃发义,算我师旅。高尚霸功,投身帝宇”,这是合于实际的。四是王粲投奔曹操以后,在各个方面跟曹操跟得很紧,不仅与时时托病休息的徐干、一度被曹操关押起来的刘桢二人大异其趣,就是跟阮瑀、陈琳二位相比,也显得更加热衷,巧于迎合。王粲为曹操歌功颂德  相似文献   

3.
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诗品》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诗文;平原兄弟(曹植封平原侯),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在蜂起的作家群中,首屈一指的便是曹操和他的次子曹丕、三子曹植。  相似文献   

4.
钟嵘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究其古诗与刘诗的渊源主要是就感情基调、情感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三方面论述。依钟嵘的美学观念来看,古诗是“文质”兼有的,而刘桢则主要继承了古诗的“气”质,并将它最大化地用诗呈现出来。刘桢的诗以“气”“骨”“力”胜,这是钟嵘之所以给予他很高评价的原因。但综观现存刘桢的诗作和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钟嵘的品评还是不够全面的。刘桢诗虽以气胜,但也有沉郁顿挫的深情,可以说是:“骨中有情,气中有文。”  相似文献   

5.
刘桢作为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建安七子"的重要成员,其所写诗文被魏文帝曹丕赞为"妙绝时人"。然而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对刘桢的研究似乎还略显薄弱,其中还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地方。文章基于刘桢仅存的15首诗歌,对刘桢诗气格高峻、情高以会采、仗气爱奇等艺术特色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桢在《诗品》中的地位特殊,仅在曹植之下。这是钟嵘基于独特的诗歌审美标准和时代性得出的结论。对刘桢品语的疏证有助于从细微处把握钟嵘诗歌美学,同时也能够对刘桢诗歌价值有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王粲(字仲宣)这个名字不是很陌生的。他生于公元一七七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卒于公元二一七年(汉献帝建安二二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王粲自幼聪颖,十四岁时就受到当时的大文学家蔡邕的赏识。《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王粲“少在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卷,宾客盈座,闻粲在门,倒屣相迎。”这在王粲的确是可引以自豪的。  相似文献   

8.
王粲五言诗被钟嵘称为“五言之冠冕”。他的五言诗禀承二雅的传统,诗中注入一种深受传统上层士大夫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忠厚思想,具有很高的意格。王粲五言诗渐趋精致,进一步改变传统诗歌质朴粗疏的风格,结构繁复,注重细节表现,意象新颖,并铺陈渲染,情采飞扬,举体华美。王粲为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王粲的<英雄记>以个人作为和时代影响力为标准,收录英雄"善"、"恶"兼蓄,并以文土为"英雄",体现了当时最宽泛的"英雄"概念.这种英雄观是汉末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体现,也代表了王粲个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钟嵘认为曹丕作品源出李陵,与王粲的体制相似,《诗品》把曹丕作品分为“鄙直如偶语”与“美赡可玩”两类,前者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对乐府民歌的继承;后者“美赡可玩’’之处,即遣词造句方面清丽自然,音调用韵方面细腻和谐,辞意韵味方面委曲婉转。  相似文献   

11.
一 王粲字仲宣,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一七七年)生于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终年四十。 《登楼赋》是王粲在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作。它抒发了作者登楼远眺时兴起的乡关之情,乱离之感,倾诉了怀才不遇和渴望太平,希图建功立业的心情。风格沉郁悲凉,  相似文献   

12.
王燕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7):46-47,52
刘桢诗歌颇有"逸气",与曹植在建安文坛上并称"曹刘"。六朝时期一些诗人深受其劲逸诗风影响,创作了一批拟作。这批模拟之作可分为三类,有拟貌失神之作,有遗貌取神之作,有神貌兼得之作。  相似文献   

13.
建安七体较汉代七体,在知识与文采方面均有丰富和超越。王粲《七释》与曹植《七启》在名物的种类和相关知识方面予以拓展,引入歌舞表演等新的题材因素,展现出建安赋家的博物修养。王粲《七释》思想观点和说理论证的技巧较汉代七体有较大发展。曹植《七启》注重文学趣味的营造和表现,赋名物以美感和趣味,运用具有神话色彩的想象和意象,展现出较高的文学性。建安七体较汉代七体的发展,是赋家之政治追求及博物风气与文学表达手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文论"体'"的释义入手.认为"体"除了解释为"体貌"、"体势"、"风格"等以外,还具有"包含"、"内涵"的意义.并因此对王粲的"体弱"说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钟嵘誉为“文章之圣”。仅从其现存诗文看,悲剧意识,悲剧情感,悲剧意象,悲剧个性充盈个中,不仅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而且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一个时代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王粲和刘琨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故其诗作皆以忧身忧国为主题,且风格凄清。刘琨诗的"风力"得到了钟嵘的肯定,但又因缺乏典雅和文采而被列之于中品。笔者认为,钟嵘的品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建安风骨”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作家群在创作中共同体现出来的悲凉慷慨的文学风格。它—直为以后的许多文人津津乐道。在这一作家群中,建安七子是难得的生力军,而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因为诗赋的成就,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他生活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环境中,有“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詠,下笔成篇”的良好天赋和卓绝才华,在文学上,成绩斐然。《隋书·经籍志》记载,王粲诗文十一卷,可惜在动  相似文献   

18.
元散曲中很多作品以前代文人为吟咏对象。有些文人被元曲家们反复咏叹,比如王粲、白居易、屈原、陶渊明、刘伶、王子猷等。元代文人的特殊处境是元曲家们青睐这些文人的主要原因。从这些吟咏中不仅可以透视元代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体认元代文人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良的四向先导操作机构,包括智能控制面板、中央微处理器、两个两位四通电磁阀、主控阀;所述的智能控制面板与中央微处理器通过数据线连接,中央微处理器与两个两位四通电磁阀的控制端连接,两个两位四通电磁阀的工作口与控制手柄的油路连接,两个两位四通电磁阀的压力口与泄油口与主控阀连接。由于该实用新型在左先导控制手柄和主控阀的先导油路上增加两个电磁阀,电磁阀切换信号源于智能控制面板上的按钮,此按钮可切换标准形式和非标形式两种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甄夫人的身世命运与孔融、刘桢、曹植等建安时代文学家均有关系,此文考述此问题,意在阐发建安文学盛衰绝续之因果。所谓建安文学.实际上是汉代文学最后之绝唱。曹操以汉丞相的名份,成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而其隐含的“魏武帝”本相,则成了建安文学的摧残者。文章进而论述甄夫人之死与《洛神赋》的创作两者之间的因缘关系,既批评历来所谓“君臣之义”说者的正统迂腐,亦批评指实“感甄”说者的庸陋,论文作者之意,是认为《洛神赋》的创作类似乎但丁的《神曲》,这是对所爱者超越世俗的精神上的景慕。并经历了从现实原型到理想女神的艺术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