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13个低煤级煤样平衡水条件下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低煤级煤的朗格缪尔常数与平衡水分、煤级、显微煤岩组分、比孔容和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低煤级煤的吸附特征与中、高煤级煤之间的差异,探讨了低煤级煤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各煤样的吸附性实验及结构分析 ,研究了神府大柳塔煤中各种煤岩组分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 :同淮南煤相比 ,神府煤各煤岩组分吸附性能较高 ,其中丝炭经焙烧后吸附性能增加较大 ,可作为制备碳吸附材料的原料  相似文献   

3.
Languuir方程是由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推导出来的,在理论上,煤层吸附CO不符合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温度较低时,由于煤层吸附CO得到的吸附等温线都属于第1类吸附等温线,所以吸附CO的量可以用Langmuir方程计算;温度较高时,吸附CO的量与煤层压力呈线性关系.煤层中CO吸附模型的确定可以提高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进一步研究一氧化碳在煤层中的赋存机理提供了依据,减少不必要的自然发火预防措施的实施,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
煤层中CO吸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nguuir方程是由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推导出来的,在理论上,煤层吸附CO不符合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温度较低时,由于煤层吸附CO得到的吸附等温线都属于第1类吸附等温线,所以吸附CO的量可以用Langmuir方程计算;温度较高时,吸附CO的量与煤层压力呈线性关系。煤层中CO吸附模型的确定可以提高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进一步研究一氧化碳在煤层中的赋存机理提供了依据,减少不必要的自然发火预防措施的实施,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
煤的吸附量与煤层的工业分析、显微煤岩分析、元素分析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实验室分析的东欢坨煤矿的数据资料,进而建立各个要素与吸附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只要能够准确测定煤层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数据,就可以利用这种已建立的关系计算煤层中吸附的一氧化碳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煤层对气体的吸附性能有助于煤矿生产和瓦斯事故防治,本文从煤体吸附气体会放热的角度出发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吸热-放热曲线,用MATLAB计算不同煤样在N_2气氛中恒温40℃、80℃、110℃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去除气氛的影响和水分的影响,得出不同变质程度煤样恒温40℃、80℃、110℃过程中吸附N_2放出的热量,进而由吸附放热原理得出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性能,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煤样吸附气体放出的热量在逐渐减小,即吸附性能减小,且高变质程度的煤吸附性能要比中等变质程度煤的吸附性能强。结论符合客观事实,验证了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不同煤样吸附性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吸附柱动态实验装置,分别考察了混合气组分H2O、CO2、CH4对稀土复合吸附剂变压吸附CO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原料气中微量的H2O的存在对稀土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当水质量浓度仅为250mg/L时,CO的变压吸附量下降约35%;与CO相比,CO2在稀土复合吸附剂上为弱吸附组分,但对CO的吸附性能有一定影响,当CO2体积分数为1%时,CO的变压吸附量可维持在12.5ml/g左右;而CH4的存在对CO在稀土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煤层孔隙结构对CO吸附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开滦集团下属3个煤矿CO长期超标的现象,测定了CO在煤层中的吸附量和煤的孔隙结构,分析了不同孔径对煤层中CO吸附量的影响,讨论了煤的孔隙率、分形维数、比表面积与煤层中CO吸附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压条件下,煤层中CO气体的吸附量与微孔体积分数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压力的升高CO的吸附量与微孔体积分数成正比关系;过渡孔体积分数的增加不利于煤层中CO的吸附;孔隙率、分形维数与CO的吸附量呈二次曲线关系;CO吸附量与煤样内比表面积呈正比.图5,表5,参11.  相似文献   

9.
煤的吸附量与煤层的工业分析、显微煤岩分析、元素分析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实验室分析的东欢坨煤矿的数据资料,进而建立各个要素与吸附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只要能够准确测定煤层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数据,就可以利用这种已建立的关系计算煤层中吸附的一氧化碳量.  相似文献   

10.
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实验综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煤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等温吸附实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煤的吸附性能受到煤的变质程度、储层温度、储层压力以及煤中水分类型及水分含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践证明实验结果接近现实。本实验获得的参数对煤层气资源的选区、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重量吸附法,研究了空白活性炭A、经有机胺改性的活性炭C和经氢氧化钾与有机胺混合溶液改性得到的活性炭D在绝对温度303,313,323K下分别对单组分气体CO和CO2气体的等温吸附行为。等温吸附模型优选的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是描述活性炭吸附CO气体的最佳模型方程;而Langmuir方程、D-R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活性炭样品A在303,313,323 K下对CO2的等温吸附,Freundlich方程则能较好地模拟样品C和D在313 K下的等温吸附。CO和CO2在活性炭A上的等量吸附热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同吸附压力下,CO2的吸附量高于CO。改性活性炭C和D上CO2的吸附量明显高于空白活性炭A;而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与吸附量的变化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低煤级煤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实验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基于13个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小于0.65%的低煤级煤样平衡水条件下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低煤级煤的朗格缪尔常数与平衡水分、煤级、显微煤岩组分、比孔容和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低煤级煤的吸附特征与中、高煤级煤之间的差异,探讨了低煤级煤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3.
pH法用于乙醇胺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上推导出乙醇胺(MEA)水溶液在吸收CO2过程中浓度与pH值的关系方程式.采用pH值法,测定了不同条件(温度和浓度)下乙醇胺溶液吸收CO2过程中pH值变化.讨论了不同温度和浓度下乙醇胺消耗量与时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的吸收速率,并求出了MEA与CO2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对萘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普通煤质活性炭进行酸碱改性处理,研究了不同活性炭加入量、吸附时间、溶液pH值、温度等条件下,对萘溶液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活性炭对萘的吸附量随着萘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吸附量呈略下降趋势,且温度对吸附影响并不大;溶液pH值对活性炭的吸附量影响也不明显;对萘吸附在30min内达到饱和,饱和吸附量较大,约为200mg/g;由吸附等温公式拟合结果显示为物理吸附,吸附能力顺序为:酸碱改性活性炭〉酸改性活性炭〉未改性活性炭。此外,还考察了用无水乙醇对吸附萘达饱和的未改性活性炭洗脱效率与时间的关系,浸泡90min,洗脱率达98%。  相似文献   

15.
载铜活性炭吸附分离氢气中的微量CO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文题的吸附平衡、吸附及脱附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用Lang-muir-Freundlich公式关联了吸附平衡数据。根据吸附的性质,关联了吸附穿透曲线,解释了床层动力学现象。结果表明,利用此技术可将氢气中CO体积含量从2×10 ̄(-6)~16×10 ̄(-6)降至1×10 ̄(-6)以下,吸附剂单位处理量达6×10 ̄(-3)m ̄3/g以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同时,吸附剂再生容易,经120℃处理,即可脱附完全。该吸附剂经多次循环,性能稳定,具有一定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CO2气体实时在线监测的应用需求,以比尔-朗伯定律为理论基础,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搭建一套CO2气体在线检测系统。选择吸收谱线波长为1 609.583 nm,并在系统中搭建两路参考光路用于消除光源信号波动和实现自动寻峰,以提高检测系统的稳定性与准确性。通过对系统的标定与校准,系统测量相对误差小于0.8%,系统重复性小于0.06%,响应时间不超过18 s,对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进行连续4 h监测,其值的波动范围为360×10-6 ~ 400×10-6。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可满足CO2气体实时在线监测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以合成聚酮高分子寻找高效廉价的催化体系,制备了5%的活性碳负载钯多相催化剂,并首次将其用于催化苯乙烯与CO共聚合成聚酮(PK)的反应中.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13CNM R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苯乙烯/CO共聚产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分别讨论了在钯碳催化剂作用下,含氮配体以及助催化剂强酸等因素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并评价了钯碳催化剂在苯乙烯与CO共聚反应中的循环使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65℃,CO压力为3.0M Pa的条件下,当使用2,2′-联吡啶为配体,三氟甲基磺酸为助催化剂时,钯碳催化苯乙烯与CO共聚反应的活性可达4.65×103g PK/(m o lPd.h),共聚产物的重均分子量(Mw)可达9.32×103g/m o l,数均分子量(M n)可达5.23×103g/m o l.  相似文献   

18.
在700℃左右的中温范围,CaO能够通过化学吸附作用脱除燃煤烟气中的有毒痕量元素——硒(存在形式为SeO2)。为探索烟气中的CO2对CaO吸附硒能力的影响,利用热重分析仪(TGA)进行吸附反应试验,通过CaO样品质量变化确定反应速率,并利用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确定CaO的硒吸附量。试验发现:CaO吸附SeO2的能力大于其吸附CO2的能力,SeO2能够置换被CaO吸附的CO2,进而与CaO结合;当存在高浓度的CO2时,痕量的SeO2气体仍然可以被CaO吸附;在700~760℃范围内,由于CO2竞争作用的影响,CaO的固硒能力降低12%~35%;CO2的竞争影响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循环伏安法在玻炭基底上沉积得到纳米薄层Pt-Ru表面合金电极(nm-Pt-Ru/GC)和Pt电极(nm-Pt/GC).并测定这二种电极对一氧化碳的电催化氧化.结果表明:nm-Pt-Ru/GC电极对一氧化碳的电氧化比nm-Pt/GC电极具有更高的电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