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部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小气候及植被演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暗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多条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源头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始林被大规模采伐,形成大面积采伐迹地灌丛和草丛,其生态屏障功能逐步减弱,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因子变化。本文综述目前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小气候、植被演替的研究现状,指出森林采伐后引起迹地小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导致迹地植被物种组成、盖度、生物量、生理生态因子等随着人为对其的不同干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指出今后应加强:(1)暗针叶林采伐迹地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2)加强人工造林树种的筛选;(3)采伐迹地0~1.5m下垫面小气候立体综合定位监测。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与生态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14年的动态监测、资料收集、野外数据采集及实验室数据处理,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特点及方式、生态输水后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估,同时对下游生态调度策略与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塔河下游生态输水经历了从单通道、双通道输水,向汊河输水和面状输水方式的转变;(2)从河水耗散分析看,补给地下水占比最大为57.7%,土壤与植被消耗占37.9%,入湖水量与河道内水面蒸发所占比例为4.4%;(3)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水质明显好转,植被面积扩大,群落物种种类增加,胡杨长势好转,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遏止,但生态脆弱性依然没有根本转变;(4)为了更好地巩固生态恢复的成效,应制定合理的生态调度计划,在河道线状输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受水区范围,有效补给地下水,合理调控地下水位;(5)生态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需从地表水、地下水、植被响应、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长期监测输水对生态环境恢复的响应,以利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任意紧支长度γ的L2(R)上2重对称/反对称正交多小波的区间多小波系统构造理论与性质.主要贡献是:(1)系统研究了保持消失矩不降低的一般正交区间多小波的构造,得到了区间多小波的参数化表示;(2)给出了区间多小波的分解重构公式;(3)定义了区间多小波的平衡性概念,研究了正交平衡多小波的构造,这是以往工作所忽视的;(4)研究了区间多小波关于给定对称性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生态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首先简单概述了生态恢复的概念,对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国际、国内生态恢复研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构建、恢复机理、技术方法、模型建构、全球变化等展望了未来生态恢复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Brenner势函数描述碳纳米管中碳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几种单壁碳纳米管进行轴向拉伸试验研究,得出其Young模量为4.2TPa,强度极限为1.40~1.77TPa.在对碳管拉伸过程中,发现只要应变不达到断裂极限,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沿加载曲线返回,表明在碳纳米管的拉伸过程中没有塑性应变;对碳纳米管的拉伸断裂过程进行了仿真,从能量和结构变化方面对碳纳米管断裂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逆向演替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长期基本方针,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一是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其二是生态环境是支撑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其三是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将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研究了西部退耕还林(草)地区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确立能够确保西部地区脱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环境改善目标、改善路径和可行的对策措施,以建立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西部地区的环境整治与重建体系,从而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稳固与坚实。  相似文献   

7.
由于箭竹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和作为大熊猫主食竹的保护生物学意义,大熊猫主食竹生态学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有关箭竹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箭竹群落地上部分的研究,而有关土壤生态条件对箭竹群落的生长、演替和开花影响的研究报道还相当少见。因此,建议在未来的箭竹生态学研究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土壤养分库及其有效性与箭竹群落生长和演替之间的互动过程;(2)通过控制实验检验“箭竹开花机理的养分假说”;(3)箭竹群落土壤生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对韩江三角洲河网区河道进行概化,采用Preissmann有限差分格式和松弛迭代法建立韩江三角洲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并利用2005年的实测水文资料对韩江三角洲河网的水面线、分流比进行验证,最后对2个整治工程方案的整治效果进行模拟计算和方案比选。结果表明: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一般小于0.05m;分流比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小于1%;在整治流量条件下,各河道水位变化很小,分流比增加值最大为2.35%;在洪水条件下,水位壅高值最大为0.07m,分流比增加值最大为2.06%。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改善西部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对国家加快开发西部地区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和领土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绿洲生态安全机制、生态环境退化机理及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等重大科学问题,在时间序列上:探讨万年尺度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定量研究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空间结构上:从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尺度上分别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山地、绿洲、荒漠生态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在国家生态安全和国民经济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脆弱的生态环境与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期的植被破坏与生态系统功能持续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水体污染加剧、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全球变化等正在威胁着该区的生态安全。因此,生态与增产增收双赢共建、水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补偿机制、全球变化减缓与适应及跨省(市)的大跨度多学科交叉整合研究被认为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四湖流域景观生态建设与流域生态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了通过景观生态建设和流域生态管理对四湖流域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的方法和措施,目的在于优化和重构流域生态结构,推进流域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土壤生态过程是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重点。土壤生态过程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目前。有关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生物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等方面。但迄今为止,有关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还处于空白。因此,建议在开展川西针叶林生态过程研究时,应加强以下研究领域的工作: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重要性及其对土壤过程的影响、土壤与植被的互动、土壤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生态过程中土壤酶系统分异以及土壤过程与针叶林生态系统地上过程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库区陆域与水库之间生态过渡的缓冲带,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也是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的地区之一。保护三峡水库,使三峡工程有效运转,是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依据消落带功能及生态环境特点,论述了植被恢复与重建对消落带固土护岸的重要性,总结了固土护岸的植被技术及其与小型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消落带分区固土护岸模式,以期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从而为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经验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复杂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通道,直接参与地图一生物圈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研究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目前在这个研究领域的共识是: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了解首先是基于对系统组分过程结构和动态的理解,而生态系统多功能的持续性机制在于确保组成系统的各组分过程结构的维持和良好的协调。在森林群落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植物、生态学过程是能流传输(transfer)和分配(partitioning)过程,碳、养分和水循环过程,生态位的相对稳定和分化过程以及植物的生长,死亡和更新过程。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是我国西部目前唯一保存良好的天然森林。除了它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地位外,从生态系统本身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上,地处高寒环境下的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有其独特之处:相对简单的层次结构和种丰富度,清晰的更新和演替规律,有意义的地质、气候和区系历史,巨大的土壤冷冻碳库,更加分化的结构和功能类型,复杂的地形、地貌组合以及生态位的多样性等。这些特征一方面给系统生态过程研究带来许多挑战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为研究植被动态过程以及植被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回顾土壤抗冲性研究历程,归纳了不同的土壤抗冲性表征方式,总结了土壤抗冲性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缺点,综合探讨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作用和地形坡度等外在影响因素,以及通过不同程度影响或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其抗冲性差异的情况,认为土壤抗冲性表征方式和实验方法需规范统一,研究机理和研究尺度有待深入扩展,使得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水土保持实践。  相似文献   

16.
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文研究和探讨了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论文首先针对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富营养化问题的防治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然后,提出了防治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系列新措施,内容包括: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内源性营养性物质的控制、生态恢复等;并指出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控制污染源出发,重点开展生态修复、完善管理对策,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植被和地形信息进行水土流失风险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影响水土流失过程的众多因素中,选择植被和地形来进行水土流失的风险度评价.试验区域为密云水库上游.利用Landsat-7 ETM+的影像,在计算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的基础上估算密云水库上游的植被覆盖度;利用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地表坡度;根据水利部部颁标准,对植被覆盖度和坡度进行分级.植被覆盖和坡度要素的分级组合形成一个交叉表模型,从而对密云水库上游的水土流失风险情况进行评价并绘制水土流失风险分布图.采用这一方法可以相对快速地度量一个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  相似文献   

18.
应用地理信息影像化方法,从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出发,在ERDAS软件支持下,建立长江上游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信息的专题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影像化图,并探讨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信息客观细致,适用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总体水平较高,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面积占总面积82.8%;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IRS-P6 AWIFS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空间分析提取出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评价信息.依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06)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进行湖北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结果 表明湖北省各地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这与湖北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因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本文探索了IRS-P6 AWIFS数据和GIS技术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