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96年和199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航海科技名词》《船舶工程名词》,为船舶与航海科技知识的传播,船舶工程和航海技术学科和行业间的沟通,相关书籍、文章的编写,专业书刊的编辑出版及文献检索,发挥了重要作用。船舶工程(造船)、航海(航运)是两个大且重要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业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以来彼此之间来往并不密切。船厂负责造船,船公司负责营运;长期以来造船和航海专业分设在不同院校,缺乏学科间的渗透,这些原因造成了同一概念的术语定名不同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个行业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大型国际海事、海洋博览会,使造船和航运业聚汇在一起,同概念不同术语名称的情况阻碍了信息的沟通和传播,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现在,高校的合并与调整使造船和航海两个专业共存于一个学校中,专业教师队伍交叉和融合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同的术语在这里发生牴牾,学生更是无所适从。由于学科的交叉和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多教材已将两种知识相融合。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名词,按要求“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术语出现矛盾时以谁为准?让编辑困惑不已,不知所措。不久前笔者在审稿工作中,将一本船舶结构图集中的“不规范术语”改为《航海科技名词》规定的规范名词,该书作者耿耿于怀,依据《船舶工程名词》与我论战,彼此相持不下。孰是孰非,无人能够定夺。看来只要源头上不变,这种纷争就会永无休止。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增强,海洋科技知识的普及,名词的不统一问题所引发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作为国务院批准的权威部门,应一如既往地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在船舶工程和航海科技两个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间架起桥梁,尽早解决矛盾问题。2001年10月26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发布的关于“象”与“像”的用法,解决了多年的纷争,这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协调科技界和语言界的经典范式,令包括我在内的许许多多实际工作者感念不忘。这种做法应该借鉴。顺便提一下,两个术语体系中也有同名不同义的情况,如船舶工程中“稳心高”指重心到稳心的距离,而航海技术中则指基线到稳心的距离。此种问题将另文论述,这里不作展开。同一概念的术语定名不同的情况见表一所示。注:表中划横线者为同概念术语;英文术语栏列两个词组的为船舶工程和航海科技名词的不同表述,严格说来也应规范统一。  相似文献   

2.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称机械名词委 )于 1993年 4月 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 4 5人组成 ,其中包括有 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 ,分支学科多 ,经研究 ,《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 )、《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  相似文献   

3.
编订名词馆是清末学部负责统一各学科名词的机构。在数学名词方面,该馆统一了算学、代数、形学、平三角、弧三角、解析形学等类名词约1000个,将其编订为《数学中英名词对照表》。编订名词馆统一数学名词的活动开创了中国官方统一数学名词的先河,这一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是:有选择地采用旧译词;常发掘雅驯的古字来另译新名;基本不直接采用日译词。尽管由于日译词涌入并流行以及白话文普及对文言文的冲击等原因,具有严译风格的雅驯译词后来被淘汰,但《数学中英名词对照表》中“仍从旧译”的大部分数学名词留存至今,对后来中国的数学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2007年1月15-16日,语言学名词终审会议在北京召开。13个分支学科分别作了总结,各分支学科著名专家学者对审定工作和书稿质量进行了评议。针对尚存在的少量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工作小组,进一步开展修订工作。本次语言学名词审定工作,不仅对规范语言学学术用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作为试点学科,为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大批语言学家直接参与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工作,对推进我国的术语学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张晖)  相似文献   

5.
《算学名词汇编》是中国首部现代数学词典。其中名词历经4次审查,约有80%以上译名与今译名相近或相同。这些名词虽因经费、人员等因素限制,当时未能得到全面推广,但仍产生一定影响,并成为后世数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重要借鉴对象。《算学名词汇编》的编订过程从侧面映射出科学活动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参与。  相似文献   

6.
摘要 名词审定中最为重要的两项任务是:(1)名词选择务求齐全;(2)定名力争准确。名词收选是名词审定工作中的第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名词收选的几点体会。一、从确立学科概念体系入手经过第一批和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在着手收选名词之前,必须明确应该收集哪些名词,怎样才能收选齐全。为此,我们决定从确立学科概念体系入手。确立学科概念体系不是我们名词审定工作的任务,但是因为它关系到收词的范围、深度、重点、分支学科名词的比例,还关系到术语的定名,以及决定着名词出版的编排等等。建立一个学科的概念体系或学科分类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研究工作,这要集中众多的本学科专家和相关学科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研究,才能得出成果。我们只能确立一个很粗略的概念体系。没有学科概念体系,就无法全面安排选词工作以及后续的审词定名工作。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地增加和扩大,它的学科概念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难以定论。过去,国家曾制定过学科分类体系,以便起到规范作用,但是尚未推广,就有人提出修正案,甚至是推倒重来。这是新兴学科的一大特点。我们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筹备阶段就把确立学科概念体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在筹备会议上做了认真研究。大家一致认为1994年公布的第一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的层次概念已经过时,必须确立一个新的概念体系。我们参考了国家的学科分类体系、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学科划分、教育部的研究生的专业划分、国内外权威性的资料、中国计算机学会专业委员会建制等,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决定从现实出发,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分为六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如例1所示。三级学科分为21个。考虑到名词的共性现实,又增设了总论和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两部分,最后形成23个三级分支学科:总论、计算机科学理论、容错计算和计算机可靠性、体系结构、外围设备、信息存储技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维护与管理、语言与编译、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通信、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安全保密、计算语言学、信息系统、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总论部分收的是通用的基本名词,凡是几个分支学科共用的名词原则上收到总论部分。应该承认这不是一个完全科学的学科分类,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在会议上未对第四级、第五级的层次进行讨论,而是责成分支学科委员根据总的概念体系自己提出分类初稿,征求学科专家意见,并交到名词委员会进行协调。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例,它的三级分支学科有: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图像处理等。中文信息处理包含汉字、汉字输入、汉字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检索等四级分支学科,如例2所示。二、选好名词委员有了学科概念体系之后,我们既要对初选的名词委员进行分工,又要增选空白分支学科的委员。我们规定每位委员的任务是:负责一个分支学科名词的收集、整理、初审,并参加委员会的全部审词定名工作。在选举委员方面,我们采取的主要办法是:(1)由计算机学会向各专业委员会发文,请他们推荐名词工作委员会委员;(2)从有关术语标准化的管理或研究单位聘请几位委员;(3)从学会的工作委员会聘请委员。最后,由计算机学会名词工作委员会研究初定,报全国名词委员会审批,由学会和全国名词委员会联合发聘书。计算机名词委员会的委员共32名,此外,特别聘请了四位资深的科学家(其中两位是学会的理事长,一位是副理事长,另一位是学会的常务理事)作为顾问。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绝大多数是由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推荐产生的,每位委员个人也明确自己是代表专业委员会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因此很容易得到专业委员会的积极支持。因为每位委员都是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员或教授,对学科的内容和方向非常熟悉,所以在选词方面容易做到齐全。三、确定名词收选范围及原则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产品换代快,应用推广快,特别是网络普及迅猛,在第一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公布后,又出现了大量新名词。再加上厂家和商家竞相宣传或炒作,新名词数量暴涨且五花八门。要想跟上术语的发展速度,及时选全、选准新名词,排除一般商业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为了做好名词的收选工作,我们讨论确定了收选名词的基本原则,规定必须收选哪些名词,不收哪些名词。1.收词原则(1)重点收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名词,要按照确立的学科概念体系尽可能将名词术语收集齐全,尤其是注意收集新的热点分支学科,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保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名词。适当收选与计算机学科密切相关的且经常使用的跨学科(例如通信、电子)名词,而且要注意收集那些边缘难以界定的名词,以防止漏掉重要的名词。(2)对于英文专业缩略语,原则上只收少量的已经作为独立名词使用的且约定俗成的缩略语,如laser激光。适当收选特别常用的,即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缩略语,如CD、VCD,但其后必须附上全称。因为计算机的一般性缩略语太多,并有泛滥的势态,我们决定原则上不做单独词条收选,应该收英文全称,而缩略语排在其后并用逗号隔开,例如: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设计。(3)尽可能多地收选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或内涵比较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新名词,特别是注重收集有关互联网技术、因特网及其应用的名词,计算机安全保密的名词,多媒体技术的名词。原则上,是先放开收集,后筛选,尽量避免遗漏。但是,由于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十分迅猛,出现了许多冠以E,Web,net,digital字词的时髦名词。它们中不少名词还没有确定的概念,因此收集时要注意分析和筛选。(4)收选第一批遗漏的基本名词。第一批名词公布后发现有一些很常用的名词给漏掉了,如读出、写入、计算机字、字长、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等,觉得十分遗憾。究其原因,往往越是很熟的名词,越是容易疏漏,因此要注意补充。2.不收词原则(1)不收概念尚未确定或含混不清的名词。这类名词在新出现的计算机名词里,为数不少,例如:vaporware,vapourware(朦胧件,汽件)是指已在广告上推出,但还不能向顾客提供的软件,backdoor(后门),jellyware(柔件),nomad(流浪者),dongle(软件狗),fox message(狐狸消息)等。(2)不收松散结合的、没有特定概念的复合名词,例如:system design,design method等。(3)不收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产品或商品的名称、代号、型号以及商品广告用语,因为很多计算机厂家和商家为了使自己品牌名声大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或商品易于吸引客户,常把自己的名称及其产品或商品的名称或型号,起得很响亮,颇似术语,例如:奔腾-Ⅲ、奔腾-Ⅳ等。(4)不收因特网的网站、网页、网址的名称。(5)不收已经过时的或已经退役的技术名词,如穿孔卡片、穿孔纸带及其相关的下位名词。在计算机名词中,这类名词为数不少。但在计算机发展历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少数技术名词,可适当收选,例如磁心及磁心存储器等。(6)不收单位、公司、社团的名称,例如IFIP(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BM、因特网协会、英特尔、微软、惠普等。(7)不收计算机病毒的名称。病毒名称少说也有五六万种,而且每周都会出现五六十种新病毒,例如:2003年8月份开始肆虐世界的“冲击波”很快就出现了很多变种。它们不属于术语范畴,所以不予以收选。但是要充分注意收选有关防治病毒方法和技术的名词。四、采取多种收词方式要想把整个学科名词和分支学科收集齐全,是很难做到的。不论名词委员多么认真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并举的方式。(1)每位委员负责一个分支学科名词的收集,首先是自己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知识去收选名词。委员们热心于名词审定、用心收选学科名词,是收词齐全的重要保证。(2)每位委员负责组织有关专家提供学科名词,向专家寄发名词术语征集函,特邀知名专家推荐术语,并完成汇总和整理工作。(3)利用专业学术会议形式征集名词,在会议上号召专家提供自己专业的名词,并散发名词术语征集表。(4)网上搜索,这是一种很方便有效的方式,可从国内外的术语数据库检索。(5)委员之间相互交流名词和补充名词。五、注重名词来源计算机名词数量之多和增长之快,可以说是一种“烈性爆炸”,仅国内出版的计算机词典或词汇多达几百种,很多本计算机词汇标称十万余条名词。为了确保计算机名词收集得既齐全,又准确,我们非常重视名词的来源,并且做了几条规定,注意三个权威性:权威单位、权威出版物、权威专家。(1)尽可能从国内外权威单位或高信誉度机构的出版物中选择名词,例如:国际、国家或行业术语标准化机构公布的术语或名词,出版的辞书。在计算机领域除了ISO之外,还有美国IEEE学会、ACM学会、IBM公司、微软公司等等。(2)尽可能从国内外权威性书刊中选择名词,如百科全书、学术会议录、学术期刊,特别是新兴学科和热门专题的会议录和期刊等。国内外出版的计算机报刊多如牛毛,我们只是从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书刊中挑选名词。要特别慎重选用大量普及性和商业性报刊使用随意性很强的,尚无明确概念的“新名词”。(3)尽可能从国内外权威专家编著的书籍、撰写的论文,以及由他们主编的期刊及文献资料中选择名词。上述这些出版物使用的名词比较严谨,概念比较明确,也便于定名。六、筛选为了防止遗漏,在收选名词阶段,我们提倡不限制数量,不规定分支学科名词之间的比例,不受边缘学科的约束,尽可能地多收多选。在初选之后,委员要将名词按照层次概念排序,在整理过程中必然要做些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名词。因为每位委员掌握的尺度不一样,删除的名词数量相当多。筛选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因对名词的全面筛选要与名词定名工作相结合进行,故本文只是提出而未做具体介绍。* 张伟研究员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本文是作者在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言的一部分,发表前作者做了修改。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情况 《语言学名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第一部社科名词辞书。从2001年编写到2011年出版,历时十年。《语言学名词》分支学科大致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分类,但"世界诸语言""心理语言学"等阙如,而增加了"辞书学""计算语言学"等,实际完成了13个分支。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情况 《语言学名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第一部社科名词辞书。从2001年编写到2011年出版,历时十年。《语言学名词》分支学科大致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分类,但"世界诸语言""心理语言学"等阙如,而增加了"辞书学""计算语言学"等,实际完成了13个分支。  相似文献   

9.
《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已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出版,本刊作部分选登。1989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遗传学名词》(第一版),审定了遗传学名词1519条,少数名词附有简短释文。2001年,中国遗传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组成了第二届遗传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修订第一批公布的名词并全部补上释文,同时扩大收录名词的数量。在遗传学界四十多位学者的通力合作下,经过五年努力,从收集到的6000条名词中,先遴选出3000多条并写出释文,然后在广泛征询意见和开会逐一讨论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精心雕琢,完成了全部审定工作。2006年3月出版公布了《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共收录审定名词2358条,比第一版增加了55%。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各个学科的基础,特别是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心地位日益明显;遗传学使用的术语和名词广泛地渗入其他学科。在审定第一批遗传学名词时,基本上已解决了经典遗传学名词或遗传学专用名词的规范统一;因而第二版任务的重点为收录和注释新出现的名词特别是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新名词,以及尽可能地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医学等取得统一,这明显地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1.根据遗传学的内涵来定名和释义对于多个学科共用的名词,主要根据遗传学的内涵来审定。例如,cryptic splice site有“隐性剪接位点”和“隐蔽剪切位点”两种译名,我们选定的是后者。因为在遗传学中,“隐性”和“显性”是描述生物性状遗传的方式,若用“隐性剪接位点”则容易使人误解这个剪接位点是以隐性方式遗传的。同理,cryptic structural hybrid定名为“隐蔽结构杂种”,cryptochimera定名为“隐蔽嵌合体”。又如,orthologous gene和paralogous gene的译名原来分别是“直系基因”和“旁系基因”。这是根据英文单词直译的,没有反映出名词的科学内涵。根据遗传学研究的结果,orthologous gene指的是不同物种中起源于同一个祖先基因的一些同源基因;paralogous gene则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某个基因发生倍增(duplication)后再演化成若干个同源基因。因而,把前者定名为“种间同源基因”,后者为“种内同源基因”。2.固定英文名词和中文名词的对应关系遗传学的不少名词是两个单词缀成的复合名词,把英文单词固定地译成一个中文单词,就可减少一词多名。例如,我们将gene和genetic分别译为“基因”和“遗传”,不相互通用。这样,gene theory是“基因学说”,genetic engineering是“遗传工程”等。同样,在描述DNA的一级结构或其功能时,经常用box来表明一些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于是,把box统一译成“框”,“框”并不是把若干个核苷酸框在一起的实质性结构,而只是人们在写核苷酸线性序列时,把具有某种功能的核苷酸框出来,如××××××中的“TATA框”;其他如“同源异形框”(homeobox)、“CG框”等。至于cassette则译作“盒”,如与酵母交配型转换模型相关的沉默盒(silent cassette)和活性盒(active cassette)。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组也把reverse统一译作“逆”,而不译作“反”,如逆转录酶、逆转录病毒等,anti-则译作“反”。又如把inhibition译作“抑制”,suppression译作“阻抑”,repression译作“阻遏”等,这些想法都不谋而合。但可惜的是在获悉他们的这个具体做法时,《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已经出版,想要同其他学科的定名取得统一已来不及了。3.采用“又称”“也称”等以期求同存异各个学科各有自身发展的历程,对一些名词的使用已约定俗成,形成了传统习惯,这对取得统一带来困难。这需要有较长时间的讨论、协商和磨合,方能取得成效。因此,与其在短期内强求一致,不如在各个学科之间先兼容并存,待以后再趋统一。所以采用“又称”“也称”等方式介绍两个同义的名词。例如,alternative splicing为“选择性剪接”又称“可变剪接”等。有些争议比较大的名词,如ribozyme,生化学界一直沿用“核酶”。可是,从英文单词和名词的科学内涵来看,译成核酶是比较牵强的。ribo-代表的是核糖而不是核;-zyme虽然是代表酶(enzyme),但ribozyme毕竟不是生物化学中所说的酶,因为酶是蛋白质而ribozyme是核糖核酸。所以,ribozyme的确切名词应是酶性核酸,是具有像酶一样的催化活性的一种核糖核酸。只是考虑到生化学界一直沿用核酶,所以兼收了这两个名词。prion该怎么译,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目前存在的名词有十多种,如朊病毒、朊粒、朊毒体,蛋白感染子、感染朊,普恩蛋白、普利朊、普里安和普里昂等。prion的全称是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即蛋白质感染性粒子。由于prion不含核酸,肯定不是病毒,因而不能称为朊病毒;朊代表蛋白质,朊粒、蛋白质感染性粒子等都比较贴切,但未能达成共识。为此,采用了类似基因(gene)、克隆(clone)等名词音译方式,把prion定名为“普里昂”,同时兼收了两个“又称”的名词:“朊粒”和“蛋白质感染性粒子”。《遗传学名词》(第二版)的出版标志着第二届遗传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已告完成,同时又意味着收集辑录和统一更多遗传学名词的开始。名词的收集和注释要与学科的发展同步,及时地从新发表的文献中积累,并尽可能地及早提出一个规范的名词。长期滞后是不利于学术交流的,因为这不仅会长期存在一实多名,而且对以后统一规范增加难度。表观遗传学的定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Epigenetics见诸文献后,就出现了表遗传学、外遗传学、后生遗传学等,在复旦大学《英汉遗传工程词典》第三版刊出的表观遗传学的推动下,很快得到了认同。同样,对loop的译名,已有学者提出应以“襻”取代过去的“环”,这是一个很好的意见,应引起重视。又如,1998年第一次出现的名词metagenomics,已有多种译名,如元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和超基因组学等。可是,这些名词都不能望文生义地了解专门学科的内容。实际上,它研究的是一个生态环境中混杂了各种生物体基因组的总体,即不是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而是多种生物体基因组混杂在一起的DNA,所以称为混杂基因组学比较贴切。* 赵寿元教授为遗传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0.
编辑先生 :我最近查阅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天文学名词》 ,没有找到“残月”这词 ,而“新月”作为“朔”的“又称”列在里头 ,“残月”与“新月”应是相伴而生的 ,而且在我国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 ,“残月”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请问《天文学名词》中为何未收入“残月”一词 ?读者牧岭牧岭先生 :编辑部委托我回答您的问题。关于“残月”一词 ,未收入主要刊载规范的基本名词和术语的《天文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系列之一 )的理由是对其内涵尚不明确。日前修订《大百科天文卷》(第二版 )“月球”词条 ,我用的月相是 :…  相似文献   

11.
《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收录海峡两岸科学技术领域实同而名异的术语41 595组。从语言学视角考察,两岸科技术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借用外来术语时翻译的程度、方式不同,为术语定名的角度不同,构成术语的材料(用词或用字)不同,概括的程度不同等方面。两岸术语间必然性的差异少,偶然性的差异多,大部分术语可在两岸之间择优取其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术语》2012,(6):39-39
《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编委会会议于12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刘青、潘书祥,16位编委以及商务印书馆负责期刊出版工作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潘书祥副主编主持。 刘青副主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期刊要在名词工作方面发挥“四个平台”作用,即审定平台、信息平台、推广平台和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3.
等高线是测绘学科中最基本的名词之一。名正义符 ,清晰易懂 ,本来就不是什么复杂问题。可是其分类名词 ,多年来得不到统一 ,而且相当混乱。现将有关文献中所采用的分类名词 ,举数例如下 ,供参考和讨论。1 《测绘学名词》[1] (以下简称《名词》)中有词条 :“首曲线 intermediatecontour”“计曲线 indexcontour”“间曲线 halfintervalcontour”“助曲线 extracontour 又称辅助等高线”2 《地图学术语》[2 ] (以下简称《术语》)中所列词条与上述《名词》中的相同以外 ,增加了所谓“同义词” ,分别为基本等高线、加粗等高线、半距等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对照两岸航空名词可以发现某些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和状态。本文列举了一些重要名词上的差异,并通过航空名词委员会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找出其同名和异名的比例,进一步反映出当前的差异程度。
一、参照的《名词》台湾于1980年和1996年先后出版了由台湾“国立编译馆”编行的《航空太空科学名词》、《航空太空名词》。1980年版由台湾航空太空学会主持。1996年版由台湾成功大学航空太空研究所主持修订,考虑到包括了民航、医学、法律等不同领域的重要名词,为求名实相符,改名为《航空太空名词》,书末增加了英文首字母缩略语。这两个版本都以英汉对照形式出版,选词较为广泛,也列进了某些跨学科的名词,纳入的新词尚不多。大陆于1993年组建起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起动了航空名词定名、定义的规范化工作,1998年5月完成了送审稿上报待批。二、航空名词演进中的线索海峡两岸名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有如下的几条线索。1.20世纪40年代末期留传的传统科学技术上的名词始终保持了一致,无大变化,即在基本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机体构造、活塞式发动机、机电设备、仪表无线电、航空气象、航空医学、机场等方面的传统词汇都相同。2.由于名词的来源不同,取用不同外来语或同语种不同词汇导致译名不同。例如台湾根据英语wave off定名“重飞”,大陆根据英语go-around定名“复飞”。台湾根据Business aircraft定名“商务飞机”,大陆根据executive airplane定名为“公务机”(但两者概念上并不完全相同)。3.50年代大陆引入苏联飞机及其航空技术,部分地采用了俄文译名。其中某些名词使用一时,后来不用了。例如当时把飞机上的仪表、电气设备统称为“特种设备”。但某些名词沿袭至今,尚有遗迹可见。例如仪表着陆系统的“航向台”是从俄译得名的。台湾根据其英文localizer定名为“定位台”或“左右定位台”比较确切,因为它只能决定飞机在引导波束(即跑道沿长线)的左方或右方。“航向台”一词没有科学性确切性。4.大陆译名都以普通话用词为准,而台湾的南方人(包括上海、江浙人)较多,其习惯用语和选词不同。例如台湾用方向舵脚踏板(上海话),大陆用方向舵脚蹬(普通话)。5.大陆经过文字改革采用简体字后弃用了某些字或将某些近义的同音字作了筛选。例如台湾用“通讯”,大陆用“通信”,台湾用“矽”,大陆用“硅”。6.某些词双方针对自己专业下功夫,进一步精确化,从译名变为定名,例如大陆对spin从一般性“螺旋”改为“尾旋”,对laser定名为“激光”,台湾对quality采用“品质”,debug称“除错”。7.日新月异的技术进展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学科、新行业,由此涌现的许多新名词在两岸的差异越来越大,这是对名词差异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例如jet airplane,台湾称“喷射机”,大陆称“喷气机”。又如“太空”、“飞弹”和“航天”、“导弹”之间更拉开了距离。从晶体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网络化到信息时代,新技术译名上颇不一致,影响着航空电子、飞行控制等各个领域的名词。8.近年来各自受到交叉行业、交叉学科名词的影响而变异,即为了和其他行业或学科的名词靠拢因而改变了航空界原用名词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大陆上电子和自动化已将simulator定名为仿真器,使得航空上也从惯用的模拟器改为仿真器,然而“飞行模拟机”一词在航空界久有历史,巍然不动。又如turbulence一词有湍流、紊流、扰动、扰流、颠簸等各种称谓,涉及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气象学等各个领域,靠来靠去,双方仍都为一义多词,较难统一。此外设计制造部门和应用部门的用词不同,空军和民航的用词不同,即使民航内部航务部门和商务部门之间的用词也不尽相同。例如航务部门习惯用“机场”、“离场”,而商务部门习惯用“航空港”、“离港”,两岸都有此情。9.近年来两岸已进行着某些领域的名词交流,对一些名词的定名已取得共识,这是好事,但因此也造成双方存在一些一义多词的不稳定状态。例如payload,台湾称“酬载”,大陆上常用“业载”或“商载”,近来也用“酬载”。10.受香港语汇一定的影响。例如Airbus在大陆称为“空中客车”,台湾随香港称其为“空中巴士”,结果和出租飞机air taxi混淆不清了。三、存在差异的状态1.重要名词差异举例主要由用词习惯上的不同而引起,例如台湾习惯用“飞航”一词,而大陆对“飞行”、“航行”、“空中交通”等各有定义,不相混用。以下列举一些重要和较为常用的一般性名词(见表1):注:1)早期没有出现仪表着陆系统(ILS)时从脱离航路进入终端区开始直至着陆的全过程都称进场,有了ILS后从截获ILS信号后的过程称为进近。2)两岸航空界一致用“航向”,但航海界一致用“首向”或“头向”。航海界的用词较科学和确切,因为在有风时“航向”是一个模糊概念,看来台湾有意向航海靠拢。3)大陆电子界用“语音”,仅航空通信界习惯用“话音”。4)虽然大陆电子、自动化专业定名为“仿真”,航空上也在靠拢,但计算机专业和民航界仍按约定俗成,沿用“模拟”。2.定语、状语习惯差异举例由于习惯上对表明程度大小等修饰词的用语不同,形成了许多复合名词不同,以下举例对照(见表2):3.复合名词中的差异由于基本名词上的不同,加上定语、状语等修饰词不同,以及简繁表述上的不同,表述顺次上的变化,使组合以后形成的复合名词差异更多,尤其是许多缩略语的译名上更难一致。不论从字面上硬译的或从定义概念去理解的均有差异。前者(字面)如GPWS,台湾译为“贴地飞行警示系统”,大陆译为“近地警告系统”。后者(概念)如ETOP,台湾称“延远跨水飞行”,大陆称“双发延(扩)程飞行”,概念上都正确,台湾取义上强调其跨水特点,大陆强调适用于双发动机的飞行运行。四、以“航空器”栏目为例的差异分析试从我们于1998年5月完成的《航空名词》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和1996年台湾版《航空太空名词》对照比较作为分析的例样。该航空器栏目中共有名词232个,按英文名词能和台湾名词两相对应的175个,对应名词中完全相同者97个,不同者78个,不能互相对应者57个,舍弃不计。因而两岸定名相同者占56%,不同者占44%,说明两岸名词的差异较大。如果从航空电子、制导等新技术成分较多的栏目中看,可能差异更大,很有必要增加交流和逐步靠拢。现将两岸不同的78个名词列表于后(参见表3,4,5,6),可以看出其差异的所在及其程度,以供参考。注:1)民航惯用regional airplane对应支线客机;2)民航曾采用corporative aircraft对应公务飞机。*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医学名词审定会老年医学、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运动医学三个分支学科相继于6月9日、6月15-16日、6月24日在北京召开。陈可冀院士主持了6月9日召开的老年医学名词审定会,李国平研究员主持了6月24日召开的运动医学名词审定会。这两次会议是两个学科的第一次审定会议,童坦君院士,王新德、谢敏豪等医学专家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华医学会有关方面负责同志都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就老年医学、运动医学名词的选词范围、定义等问题作了集中讨论,确定了初步审定计划。6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名词审定会是《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学科名词》(第二版)的终审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张其亮、高景恒,主任委员彭庆星,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室主任邬江等十余名专家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学科名词》(第二版)编写工作启动4年多来所取得的成绩,并从名词的中、英文对照和词的定义三个方面,对我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中的八个分支学科名词逐一进行了审议。(朱彦慧)  相似文献   

1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名词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容易被专家接受的学科目录,来作为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开展的依据。文章介绍并分析了现行五个学科目录,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实际工作开展的学科与其中的两个目录进行比较。最后,以《学科分类与代码》为基础,结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名词审定实际工作,构建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学科目录。  相似文献   

17.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分支学科多,经研究,《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械名词》等9个分册,分期、分批审定、公布。经过一、二审和征求意见稿的审定,以及机械名词委主任委员扩大会进行的最后一次审查,前5个名词分册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于1999年初定稿上报。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建议,将上述5个分册按其内在联系及收词数量的多少合并成3本出版,它们分别是《机械工程名词》(一),由《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与《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8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二),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1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三)为《仪器仪表名词》,共有3105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中严格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以及根据此文件制定的《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下面着重谈一谈《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特点和体会。一、专业审定组是审定工作的主体针对机械工程学科包含的专业范围广、数量多这个特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按分册成立专业名词审定组,各专业名词审定组是本专业名词审定工作的主体,负责完成本专业名词的全部审定工作。专业名词审定组根据审定工作的需要通常由5~10名专家组成,设组长1~2人。专业名词审定组成员主要来自专业科研院所、专业学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及著名的大学等。审定工作以函审,每位专家独立审定为主,充分发挥每位专家的积极性。根据审定工作进展的需要,每个专业名词审定组都分别召开过1~2次,甚至3次审定会议,共同研究审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此外,每个分册的征求意见稿都在全国范围内向本专业的10~20位知名专家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审定工作质量。二、《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提供了主要词源《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是在《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数据库是原机械工业部的重点攻关项目,历经近十年时间,汇集了数百名专家的意见,由机械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立的国内机械行业目前最大的术语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丰富词源,完善的软件功能,使《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和可靠的保障。但该数据库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尚不完全吻合,为此在审定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①删除其中非本专业名词;②对因建库时期较早及专业范围限制所产生的遗漏作了较多的增补;③对与审定工作不相符的部分命名、定义和格式等作了修改。例如: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测定型砂、涂料等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从该词条的定义可以看出指的不是通用的测定仪,而是用于测定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应改为:造型材料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of casting mold material三、术语标准、专业词典是审词的重要依据机械工业系统历来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已有的专业术语标准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用作参考的术语标准有近百种,此外还有数十种相关的专业词典和手册、词表及百科全书等。在众多的参考资料面前如何决定取舍呢,我们在实际审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原则。1.尊重标准国家术语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审定《机械工程名词》过程中,凡涉及到已公布的术语标准,在不违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原则时,尽量尊重术语标准,不轻易改动,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维护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并有利于统一。2.不照搬标准现行的标准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产品的原理、设计、生产、检验、包装等展开。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要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按学科体系框架展开,因此已有的术语标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相关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四大传统工艺中,锻造行业只有《锻压技术术语》标准,没有专门的锻压设备术语标准;焊接专业也只有《焊接术语》标准,没有相应的焊接设备术语标准。对于缺少的部分我们另行补充。由于各种术语标准通常是独立使用的,为尽量保持其相对的完整性,适当扩大了收录范围。我们按审定的要求做了删选。3.完善标准由于术语标准受专业范围、适用范围等限制,难免有局限之处。如《热喷涂常用术语》中,有词条:喷涂 spray,spraying 用热喷涂的方法向基体喷射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微粒的过程。热喷涂 thermal spraying 利用热源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并以一定速度喷射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方法。以上两词无论从汉文名称或英文名称看,“喷涂”都应是“热喷涂”的上位词,但标准将“喷涂”定义为:用热喷涂的方法……,似乎喷涂均为热喷涂,“热喷涂”成了上位词,显然不妥。审定中将“喷涂”词条改为:喷涂 spray 用喷或(和)涂的方法把涂料覆盖在制品上的过程。又如在《焊接术语》标准中,有词条:接头 joi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从此定义来看,“接头”是焊接而成的。但从整个机械工程学科来看,“接头”包括:“焊接接头”、“铆接接头”、“螺纹接头”、“管接头”等,此定义专指焊接接头,应改名为:“焊接接头”,该词条改为:焊接接头 welded j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方法连接的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4.及时参照更新标准标准是动态的,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有很多术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推出了替代标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时及时参照新标准进行修改。还有一些术语标准,尚未获准重新颁布,我们也找来报批稿作参考,如《工业自动化仪表术语通用术语》和《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术语和定义》等都使用了报批稿。四、学科内各专业间名词的交叉重复《机械工程名词》涉及的面广,本学科内部各专业间选出的名词重复较多,我们在审定过程中根据发生重复名词的不同情况,作了如下处理。1.保留一处,其余删除重复的词条有的是名称、定义都相同,是真正的重复。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 production line 配置着操作工人或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按顺序完成设定的,生产流程的作业线。例如汽车的装配线。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也有相同的词条,其汉、英文名称、定义完全一致,决定只保留《机械制造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这个词条。2.词条一处出现,定义合并有些词条汉、英文名称相同,但在不同领域含义不同,如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并与螺栓配合使用的紧固件。在《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与螺杆配合使用,用以传递运动或动力的机械零件。我们采取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一处出现该词条,两个不同的定义同时并列。3.不作重复处理,均保留在计算机查出的重复词条中,有少数词条的汉文名称一致,但英文名称与定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实际上是不同的词条。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机床]横梁 rail,beam 装在立柱上,且带有水平导轨的部件。在《仪器仪表名词》中:[天平]横梁 beam 绕平衡支点刀刃运动的杠杆或梁体。前者是机床零部件,后者是天平零部件,两者概念不同,两处均保留。五、重点审议的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新的名词,原有的名词有些概念和涵义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审定工作的一个重点。下面是几个较典型的例子。1.增补“表面工程”词条表面工程技术是近年来从热处理、焊接、锻压等技术领域分离出来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审定时国内尚无较权威的定义。我们作了增补,并多次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经多次修改,其结果是:表面工程 surface engineering 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形态和(或)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2.“仪”、“表”、“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的统一“仪”是“仪器”的简称,“表”是“仪表”的简称。那么什么是“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呢?在《仪器仪表名词》的一、二审稿中,我们将“仪器”、“仪表”、“仪器仪表”三个词分别列出,审定后专家提出不少意见,认为分别列出不合适。征求意见稿中将此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并认真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一、二审稿提供的“仪器”、“仪表”定义中,将“仪器”作为“仪表”的上位词缺少科学依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分析与测量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特别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仪表已没有了指针,去掉了表头,没有了过去“表”的样子。“仪器”和“仪表”不易区分,不如统称“仪器仪表”好,为了照顾以往的习惯,用又称“仪器”,“仪表”来注释。公布的词条为:仪器仪表 instrument and apparatus 又称仪器,仪表。简称仪,表。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3.重新定义“切削力”“切削力”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的一个重要词,在GB4863-85《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标准中: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切削加工时,工件材料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审定中专家认为该定义不准确,切削力是刀具施加给工件的力,虽然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与刀具施给工件的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切削力不应是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再查阅GB/T 12204-90《金属切削基本术语》标准:切削力 cutting force 总切削力在主运动方向上的正投影。在此定义中用了“总切削力”的概念,查该标准并未给出“总切削力”的定义,因此标准中的关于“切削力”的定义也无法使用。审定组专家重新给出定义,表述如下: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在切削过程中,为使被切削材料变形、分离所需要的力。六、遗留问题在《机械工程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的五个分册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全部解决,待以后修订时给予考虑。1.关于未稳定的新词问题审定过程有些专家提出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应包含一些现代的新词,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由于这些词在本行业专家中尚无统一看法,不能给出公认的命名和定义。这些词可以作为新词先在《科技术语研究》刊物上发表,进行讨论,待成熟后再公布。2.关于“图解”的问题有些专家提出,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有些词条应增加“图解”,如刀具的各种角度、各种机械零件的形状,用文字说明不易理解,采用“图解”更直观。但考虑到现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是采用计算机编排、处理,混进图形后处理难度较大,待计算机软件功能增强以后可以考虑。 ① 董春元研究员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正如下文作者所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规范”同样需要不断完善。本刊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公布的各学科规范词提出意见,以便集思广益,深入探讨,修正存在的问题,使再版的规范名词更好地为大家服务。1996年,经国务院授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航海科技名词》,给航海技术的国内外交流和联机检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专业编辑们终于有“章”可循了。在使用《航海科技名词》的过程中,本人感到有些词规范得欠妥,现归纳成下面几种情况,就教于专家。1.用事物的部分意义或功能来定名,“以偏概全”。如“船吸效应interaction between ships”一词,其中interaction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船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只有“船吸”呢?当船舶近距离航行时,如对驶、追越或驶近系泊船时,在两船之间产生流体作用,会出现互相吸引、排斥、转头、波荡等现象,“船吸效应”只是“船间效应”的一种现象。“船间效应”是航海上的惯常叫法,反映了事物的全貌,与英语名称也相一致,应作为正确的术语。再如“起锚机windlass,anchor windlass”。在规范前既叫“锚机”亦叫“起锚机”;从作用来看,既用来起锚也用来抛锚,亦兼作船首的绞缆机绞收缆绳之用。这样一种机械装置,选用“锚机”作为定名显然是科学全面的。之所以有“起锚机”的说法,盖因套用“起重机”一词。2.不顾约定俗成,“强行”规范。由于汉语言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像“secondary”既可译成“副”,也可译为“附”。如英名“secondary station”的中文名为“副台”(导航系统罗兰C台链由主台和副台组成),“secondary port”为“附港”。由国家海洋局编制的《潮汐表》,每年出版一次,已被广泛使用,影响较深,该表中一直用的是“附港”,这已经约定俗成,又无不妥。但《航海科技名词》中却定名为“副港”。在新近出版的教材中,尽管书后所附部分《航海科技名词》中是“副港”,但文中所用依然是“附港”;在一本工具书中以“附港(副港)”的形式列出。这显然都是出于无奈的折中做法。3.用词不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定。《航海科技名词》列有“空档ullage”、“标准空档深度”、“平均空档深度”等,但遍览相关的汉语词典从未查到过“空档”一词,表示空隙的只有“空当”。还有将fish group indicating buoy定名为“渔群指示标”也不妥。“渔”是捕鱼之意,“渔群”是讲不通的。行业词语亦应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定,独立于语言体系之外是没有道理的。4.不必要的一词多名。像“强化群呼enhanced group call”和“增强群呼接收机enhanced group calling receiver”,“增强群呼”已经被广泛使用,平添“强化群呼”没有任何意义,易造成混乱,也不符合术语学的要求。5.已被固定化的异名不应删除。“油船”又称“油轮”,各种语言词典都是这么定名的,而《航海科技名词》中却没有列出“油轮”。作为液货船之一种,为了与液化石油气船、液化天然气船相一致,用“油船”作为推荐用词,我表示赞同。但“油轮”一词早已“深入人心”,应作为异名予以保留,不应该也不能将其删除。当我们的编辑按照“标准”将书稿中的几百处“油轮”统统改为“油船”后,作者惊愕不已。其实,《航海科技名词》亦未否定此词,不然又何以列有“世界油轮运价指数”一词呢?再如“船东”一词,不能因为我国海商法中用的是“船舶所有人”而将“船东”这个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词删除,若此,久负盛名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该更名换牌了。《航海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们多是我仰慕的航海教育界前辈,他们为这项基础性的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航海科技名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来源于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尚需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和修订,才能更科学,从而更有力地运用于实践。为此,我认为应广泛收集使用者的反馈信息,尤其要多听取执行“标准”的“急先锋”——出版界的意见,及早对《航海科技名词》进行修订和定义,保证《航海科技名词》的全面性、实用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摘要 为了解医学名词的使用现状,查阅了部分医学期刊目次页,发现仍有一些期刊在使用旧名。分析了医学名词难以规范的原因。认为应充分重视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并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之一,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1]。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学科、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不断出现,新名词也不断产生;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惯用的医学术语,使用上比较混乱;特别是计算机的推广使用,对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因此,医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已成为当务之急。自1985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医学名词》及《微生物学名词》、《生理学名词》、《人体解剖学名词》、《细胞生物学名词》、《组织学名词胚胎学名词》等逐年分批公布。国务院[国函(1987)]142号文指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单位应遵照执行[2]。因此,医学名词的规范化可谓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一、医学名词使用现状为了解医学名词规范使用的情况,笔者以《医学名词》中明确规定不再使用的旧名(曾用名)及相应的规范名词(现用名)为参照标准,随机查阅了36种医学期刊1999年第1~2期的目次页(中华牌、中国牌期刊及医学院校学报各1/3),发现问题不少,有些情况是令人吃惊的:36种期刊中,未查见旧名的期刊有7种(中华牌3种,中国牌2种,学报2种),仅占查阅期刊的19.4%,也就是说,多数期刊(81.6%)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旧名。本文共查见旧名145处:中华牌39处,中国牌60处,学报46处,分别占查出旧名的26.9%、41.3%和31.7%(详见表1)。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旧名有:心肌梗塞(心肌梗死,括号内为规范名词,下同)、脑梗塞(脑梗死)、法乐四联症(法洛四联症)、血液动力学(血流动力学)、老年前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枯否细胞(库普弗细胞)、周期性麻痹(周期性瘫痪)、人工晶体(人工晶状体)、眼底镜(检眼镜)、眼内压(眼压)等。其中,某心血管病杂志及心脏病学杂志的目次页中,分别有8处及10处反复出现旧名“心肌梗塞”(前者第1期2处,第2期6处;后者第1期9处,第2期1处)。在某神经疾病杂志的目次页中有13处反复出现旧名“脑梗塞”(第1期11处,第2期2处)。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并认真研究。本文虽然仅以不再使用的旧名及相应的规范名词为参照标准,而且仅限于目次页,有一定局限性,然而,落一叶而知秋,可想而知,若以业已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参照,并查阅期刊全文,其结果不容乐观。二、医学名词难以规范的原因医学名词难以规范,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即客观与主观方面。客观原因 医学名词的规范化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仅就《医学名词》的审定工作而言,经医学各学科专家的艰苦劳动,历时十余载,成熟一批公布一批,至今尚未完全审定,可见这项工作的艰辛。由于医学名词是逐年公布的,不少编辑部未能及时得到新公布出版的《医学名词》。就期刊本身而言,尤其是综合性医学期刊,如医学院校学报等,其涵盖面广,分支学科多;而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名词不断产生,旧名词在不断淘汰。作为期刊编辑,要做到全面了解及规范使用,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主观原因 有些作者抑或编辑,尤其是一些资深作者,往往坚持采用多年的习惯表达方式,不愿意接受规范化的医学名词。以“心肌梗塞”为例,根据疾病的病理情况及临床服从基础的原则,《医学名词》中将“myocardial infarction”定名为心肌梗死,并规定不再使用旧名“心肌梗塞”。笔者遵循这一规定,在改稿中将“心肌梗塞”改为“心肌梗死”。然而,有些作者难以接受,认为临床上习惯用“心肌梗塞”,因而在修改稿及校对时,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回为“心肌梗塞”。习惯势力,可见一斑。在查阅的医学期刊中,旧名出现频次较高的并非都是生疏冷僻之词,而是常见常用的一些名词;尤其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期刊,反复出现某些与本专业有关的旧名,可见不仅是作者,与编辑的习惯思维也不无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某些期刊的编辑对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重视不够。例如,某循环杂志本年度第1期目次页上涉及“心肌梗死”的条目较多(有8处),但无一处出现旧名“心肌梗塞”;始料未及的是,第2期凡涉及此名词的条目(4条)统统用的是旧名,可谓大起大伏。此外,在某些杂志的同一期同一页的目次表上,甚至是上下行,出现了旧名与规范名词混用的情况。如:某康复医学杂志第1期目次页出现“脑卒中”及其旧名“中风”混用;某神经疾病杂志第2期目次页的上下行条目中出现“脑梗死”及其旧名“脑梗塞”混用;某眼科杂志目次页出现“检眼镜”及其旧名“眼底镜”混用等。凡此种种,难免使读者感到迷惑,不能不说与期刊编辑对医学名词规范使用的重视程度有关。众所周知,目次页是期刊的窗口,内容的指南,也是编辑最为重视,为之斟字酌句之处。目次页尚且如此,遑论其他。期刊天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读者、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阅读及引用这些科技信息。作为编辑,如果在我们所编辑的期刊中仍有为数不少的不规范,甚至是已废弃的旧名,其后果是不良的。三、对策编辑要充分重视,加强学习医学 期刊是医学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体,医学期刊编辑要把宣传使用规范化医学名词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有关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件大事。要通过我们编撰的医学期刊,使医学名词规范化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到覆盖面尽可能的大[2]。要用好医学名词,就必须先学习和掌握规范名词。在医学名词规范化尚未得到广泛推广的今天,作者来稿中难免夹杂一些不规范用词,编辑只有在熟悉并掌握了大量规范名词的基础上,才能更多地发现和屏弃之,否则,很容易造成熟视无睹。“发现不规范名词→借助工具书查找、核实→使用规范名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有多次地重复这一过程,才有可能得到提高。编辑部可以组织有关《医学名词》的业务学习,统一认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尽管医学名词量大难记,但只要充分重视,就可以积少成多,逐步熟悉。特别是《医学名词》中明确规定废弃不用的旧名,要重点了解,尽快记熟。只有通过认真学习,编辑自身熟悉了有关专业的医学名词,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修改作者稿件中的不规范名词;也只有编辑自身充分认识到医学名词必须规范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与作者沟通,使之心悦诚服地弃“旧”从“新”。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应作为期刊质量评审指标之一 期刊的生命在于质量。“一本科技期刊运用多少规范化的科技名词成为衡量编刊质量的标志之一”[2]。因此,在评价医学期刊的质量时,要像执行国家公布的各项国家标准一样,将其使用的规范化医学名词作为该刊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并正式列入期刊审读、评比的标准,以激励、督促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在审读评比活动中,建议组成科技名词术语专家小组,将资深专家按各自专长组成专家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医学期刊可按不同学科专门进行某一专项的审读。如果能得到编撰《医学名词》的各学科医学专家指导,当然是最理想的,这也是专家们所期盼的,使得经过他们呕心沥血才审定公布的规范名词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点带面,从中华医学期刊及专业性医学期刊开始 中华医学期刊是国内具权威性的医学期刊,其质量高,影响大;而且在专业上分门别类比较细,可能,也应该成为推行规范名词的表率。从本文查阅结果来看,中华牌医学期刊也好于其他两类期刊。笔者在与作者的交往中,了解到有作者对某些中华医学期刊未规范使用医学名词感到疑惑,进而怀疑《医学名词》规范化的必要性。由于中华医学杂志具有影响力,因此,在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方面,中华牌若做得好,可以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产生负面效应,阻碍这一规范的实施。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期刊在推广使用规范名词方面也有其优势:(1)涉及该专业方向的医学名词相对于综合性医学期刊而言,数量较少,期刊编辑对本专业医学术语比较熟悉,实施起来,难度相对小些;(2)专业性期刊由于针对性强,更受医务人员青睐,一般来说,发行量比较大,影响也大。值得称道的是,有些期刊在规范使用医学名词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等已开辟专栏,分期分批介绍该学科各专业方向的医学名词,为广大读者、作者以至编辑打开了一扇了解和熟悉医学名词的窗口。《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涉及糖尿病方面的名词较多,但笔者在查阅中未发现旧名,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等均为规范名词。《北京医科大学学报》、《上海医科大学学报》等虽为综合性期刊,覆盖面较大,但在笔者查阅范围内,未发现使用旧名。难能可贵的是,《北京医科大学学报》对一些非常见常用的名词也注意了规范使用,如“克罗恩病”(旧名为“克隆病”)等;《上海医科大学学报》甚至对推荐用名“癫”(非推荐用名为“癫痫”)也做到了用词严谨,这在查阅期刊中(即使是神经科专业期刊)尚不多见。多途径,多渠道,广为宣传,扩大影响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和作者尽快掌握国家颁布的医学名词,期刊编辑一方面要身体力行,不折不扣地严格使用规范名词;另一方面,要开拓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式是可行的:(1)期刊开辟《医学名词》介绍专栏,分期分批地介绍与本专业期刊有关的医学名词。此举对于作者与读者,是宣传;对于编辑本身,则是一个学习和熟悉过程。(2)在《稿约》中,像其他各项国标及规范一样,要求作者使用规范名词,以便于作者投稿时引起注意,充分重视。(3)在正文末标出该篇论文使用的新名词并作新旧对照;或在正文中有关的名词后用括号注明该名词的旧名。(4)利用补白作有关的医学名词介绍。和其他国家标准规范一样,医学名词的规范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首先是要重视,要开始,要从我们每个编辑做起,使之在我们编撰的杂志中有所体现,从而为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尽一个编辑的绵薄之力。囿于笔者自身水平及所掌握的医学名词数量,查阅时难免有疏漏,议论恐有失偏颇,仅以此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20.
摘要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十分繁难的科技工作。我们在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例如收词原则、审定原则、名词生存周期、外来语应用、名词惟一性等。本文就这些问题阐述个人的想法与体会。
由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第一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于1994年颁布后,受到国内外众多读者和用户的欢迎并且开始使用和推广,对于计算机术语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更新换代时间日益缩短,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日益深入、广泛以及日益社会化,计算机名词术语大量涌现且与日俱增。社会上普遍反映第一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公布的名词数量太少(近3 000条),远不够使用。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社会各界的广泛需求,全国名词委决定进行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在全国名词委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收选和审定了近7 000条名词。两批合起来,共有名词近1万条。下面就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收词原则、审定原则、名词生存周期、外来语应用、名词惟一性等,阐明个人的想法与体会。一、确定好收词原则是重要的初启环节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产品换代快,应用推广快,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普及快,在第一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公布后,又出现了大量新名词。再加上厂家和商家竞相宣传或炒作,新名词数量暴涨且五花八门。要想跟上术语的发展速度,及时选准新名词,排除一般商业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为了做好名词的收选工作,我们首先讨论确定了收选名词的基本原则,规定必须收选哪些名词,不收哪些名词,最后确定“三收三不收”的原则。1.三收(1)重点收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名词,要涵盖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等整个学科,尤其是注意收集热点分支学科,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安全保密等方面的名词。又因为与计算机相交叉的学科很多,且相互之间的边缘难以界定,所以还应该适当收选与计算机学科密切相关的且经常使用的跨学科名词。(2)尽可能多地收选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或内涵比较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新名词,特别是注重收集有关互联网技术、因特网及其应用的名词,有关多媒体技术的名词。但是,由于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十分迅猛,出现了许多冠以E,Web,net,digital字词的时髦名词。它们中不少名词还没有确定的概念,因此收集时要注意分析和筛选。(3)收选第一批遗漏的基本名词。第一批名词公布后发现有一些很常用的名词给漏掉了,如读出、写入、计算机字、字长、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等。由此我们体会到,往往越是很熟的名词,越是容易疏漏,因此要注意补充。关于名词的来源,我们强调要注意三个权威性:①取自权威性的工具书,如百科全书、标准、辞书等;②取自权威性的著作,如专著、会议录等;③取自权威单位出版的书籍、期刊及文献资料,如美国IEEE学会、ACM学会、IBM公司、微软公司等出版的书刊、辞书等。2.三不收(1)不收概念尚未确定或含混不清的名词。这类名词在新出现的计算机名词里,为数不少,例如:vaporware,vapourware(朦胧件,汽件,是指已在广告上推出,但还不能向顾客提供的软件),backdoor(后门),jellyware(柔件),nomad(流浪者),dogle(软件狗),fox message(狐狸消息)等。(2)不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品或商品的名称、型号以及商品广告用语;不收厂家和商家的名称。因为很多计算机厂家和商家为了使自己名声大振,使自己的产品或商品易于招引客户,常把自己的名称及其产品或商品的名称或型号,起得很响亮,颇似术语;不收已经退役的或消亡的名词。在计算机名词中,这类词为数不少。(3)不收计算机病毒的名称,病毒名称已有4万余种,而且每周都会出现五六十种新病毒,例如:2000年5月4日开始肆虐世界的“爱虫”(I love you),很快就出现了23种变种。它们不属于术语范畴,所以不予以收选。但是要注意收选有关防治病毒方法和技术的名词。二、明确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由于计算机名词产出快,来源杂,途径多,要想选准新名词,并及时地对其作出确切的科学的定名是十分困难的。计算机名词除具有术语的一般特性之外,还具有突出的特性,即名词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愈来愈被社会广泛使用,而且常常借用或沿用其他学科或普通生活方面的用语,这给定名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我们讨论通过了几个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1.认真执行全国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及其他国家法规;2.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新近公布的有关计算机的术语标准,尽可能与公布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术语保持一致;3.尊重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第一批计算机名词,只修订少数不妥的名词,多数名词原则上不变动;4.尊重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相关学科名词,凡是学科交叉的名词,尽可能与其保持一致;5.取得学会专业委员会的支持,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特别是本专业人员的意见,注意征求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和使用者以及厂商的意见;6.对于一些重要词或疑难词,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多层次讨论的基础上予以定名,不能采取一般的表决方式。审定过程中,我们认真遵照定名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惟一性等原则,认真分析名词的实质,从其内涵或概念出发,进行定名。三、坚持可行的技术路线在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组成和名词审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条,即依靠计算机学会及其各专业委员会,与学术活动相结合,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力求名词定名准确。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多数委员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推荐产生的。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一个分支学科,有几十年实际工作经验,且热心于名词审定工作。名词委员中有些是学会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或秘书长,他们能充分依靠各专业委员会,发挥同行专家的作用。在名词审定过程中,有些委员通过专业委员会向专家们征集名词,进而召开专门会议讨论术语命名问题。有些委员通过专业委员会,在学术会议上安排专门时间,请同行专家对分支学科名词进行初审。也就是说,一些分支学科名词的初审工作是依靠专业委员会进行的。同行们在一起讨论名词,兴趣很高,既热烈又深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次召开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全体会议或分组会议,对名词进行多次复审。在形成初审稿和复审稿之后,再分送给几十位专家,请他们审稿。在完成上报稿后,又请权威专家给予复审。对于一些重点或难点名词,涉及面大的名词,我们组织几次专题讨论会,进行论证,例如,磁盘与光碟,语法与文法的专题讨论会。四、跟上术语的发展形势,与国际接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术语体系也在快速发展,术语所表达的概念有时会有潜移默化的变化。因此,我们应随时注意名词的发展变化,与国际接轨。以disk和disc两个词为例,很久以来,特别是在光碟未广泛应用以前,在国外和国内,这两个名词被看作是等同的,可以相互替换,因此磁盘和光碟均有两种英语写法,即magnetic disk,magnetic disc和optical disk,optical disc。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英等国出版的一些很有影响的、权威性的计算机及相关学科词典、科技期刊及专著,以及普通英语词典,已开始把disk和disc明鲜地区分开来,用disk专门表示磁盘,如magnetic disk,cartridge disk,floppy disk,hard disk,disk array; 而用disc专门表示光碟,如optical disc,laser disc(LD),compact disc(CD),digital video disc(DVD),disc array等。考虑到国际上disc与disk分别表示光碟与磁盘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国术语的发展并遵照术语表意惟一性的规定,我们决定与国际同步,用“盘”字对应于“disk”,专指磁盘,而用“碟”字对应于“disc”,专指光碟,从而把磁盘和光碟分开。这样,对于语言表述,技术交流,术语构成,文字简练,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因为每个名词的概念是单义的,透明的,表意清晰,可避免或防止出现歧义;可方便地构成复合词和缩短名词;可方便地省略magnetic或optical,而且不会引起混淆或误解。事实上,在英语词disk之前已很少冠以magnetic。对于汉语名词而言,也会收到同样的显著效果。这两个名词的区分和定名,是通过多次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后,才确定下来的。五、尊重相关学科的定名,与规范名词保持一致计算机学科是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学科,也是当前最活跃的学科,因此在审定计算机名词时,深感有责任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下,与各分委员会共同创建协调一致的科学技术术语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学科与许多相关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少计算机名词或者是直接使用或借用相关学科的名词,或者是使用相关学科的名词并赋予新义。对于这类名词,我们遵照全国名词委关于“名从主科”的原则,尽量与相关学科公布的名词保持一致。若因在本学科的内涵略有差别,或因已约定俗成,或因本学科已有同义词,实在不能统一的名词,我们则采取“又称”的办法,或另列一条的办法加以解决。例如,在程序设计语言和形式语言中使用的“文法”(grammar)、“语法”(syntax)两个名词与自然语言中的“语法”(grammar)、“句法”(syntax)不一致,常引起混淆。在第二批计算机名词审定过程中,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将人工语言中的“文法”改为“语法”,将“语法”改为“句法”,与自然语言保持一致。但形式语言中的文法已有特定意义,且使用范围有限,故不作改动。又如simulation一词,自动化学科定为“仿真”,而在这之前,计算机学科中的emulation已经定为“仿真”并且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名词,不便改动,所以将simulation定为“模拟”。但是,考虑到自动化学科已定为仿真,我们在simulation一词之后加上又称“仿真”,例如,“并行模拟”parallel simulation,又称“并行仿真”。而且,有些复合词已定为“仿真”,例如:“仿真计算机”simulation computer。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及时了解和使用其他学科已经公布的或正在审定的规范名词,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引用,使得整个科技术语体系中的术语取得一致性。例如:engine一词,不是计算机的特有词。我们本想尊重相关学科的定名,是定“引擎”还是“发动机”,但遗憾的是未查到。在计算机名词中search engine常称为“搜索引擎”,引擎是音译,不一定合适。在其他一些复合名词中,对engine的处理,是根据其内涵定名的,例如,printer engine定为“打印机机心”,inference engine定为“推理机”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希望全国名词委制定相应措施,指导各分委员会,共创协调一致的术语体系。六、慎用外来语或外语缩略语定汉语名词在汉语名词中吸收了很多经过汉化的外来名词,丰富了我们的术语体系。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似乎有一种潮流,直接引入的外来语或缩略语日渐增多。就是在大众的、非专业的报纸上也常常使用外来语或缩略语,而且不加任何注释或说明。例如: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的一些文章中或标题中夹杂着CBD,MBO,EPO,CUBA,Shopping Mall,Watertower Place,CEO,CFO,CSO,WAP,FDA,WTO,MPA,HIV及其他一些外来语,而不加注汉字,有时很令人费解。在计算机名词里,流行着许多外来语或外语缩略语,用汉字对这类名词定名有时难度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若用汉字定名的话,要写很长一串汉字,显得很烦冗,眼下又想不出简明的汉语名词来取代;外来语简便,用惯了,有感情,舍不得放弃;用几个外来语或缩略语无所谓,其他行业人士慢慢会理解的。例如,“PMC表示”如果用汉字就是“进程存储开关表示”;“PCMCIA卡”,用汉字表示是“个人计算机存储卡国际协会卡”。事实上,每一个学科或每一个行业都有不少惯用的外来语或外语缩略语。对于一个学科或一个行业而言,这些词的数量虽然不会很多,但是集合起来,就整个社会而言,数量就可能非常多。若不加以引导和限制,必然会泛滥成灾,后患无穷。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中国也不得不像日本国那样,需要编辑出版一本厚厚的,不断扩充的外来语词典。到那时,就是阅读大众报纸杂志,也要经常查看外来语词典。这将给人们带来困难或不便,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众所周知,汉语具有大量的、非常丰富的表意文字,利用它们可以表示任意概念、任意事物、任意动作、任意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发挥汉字的优势,用汉字进行定名。尽量避免直接使用外来语或缩略语定汉语名词。这样,既便于国人及海外华人或使用汉字的外国人理解和使用,又可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因此,在计算机名词审定过程中,我们的原则是,开动脑筋,挖掘汉字潜力,尽可能从其概念或内涵出发,用汉字定名。当然,也有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例如:有的名词是两个或三个人名的首字母的缩写而成,无法用汉字定名;有的名词是程序设计语言名称,是指令或命令的名称,译成汉字反到不便于使用,等等。对于这类名词的处理,有时很棘手,争论很激烈。建议全国名词委制定一个基本原则,对外来语及缩略语给出一些解决办法。七、掌握名词的生长规律,适时收选、定名及修订名词作为一种概念或事物,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它有诞生、发育、成长、衰老、消亡的过程,有自己的生存周期。用计算机的术语来说,所谓名词的生存周期系指名词的诞生、投入使用到被淘汰的全过程。有些名词的生存周期很短,没有多长时间便衰老和消亡了。例如,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微波计算机,60年代初出现的多孔磁心存储器等。有些名词却有很长的生存周期,例如,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磁盘等等。因此,我们应掌握名词的生长规律,适时地收选、定名、修订以及注销。从名词的生长规律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1.由于科学技术名词是不断地产生、成长、变化、衰老的,因此人们必须不停地对名词进行分析研究,对新名词应及时予以定名,对发展变化的名词要及时进行修订或再定名。所以说,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的任务,是一项永不应间断的工作。2.对于新出生的名词,首先是要抓住出生的时机,尽快分析判断其生存周期,弄清它的概念,从其内涵予以定名,尽可能缩短出生与定名的时间差。但是,对于不成熟的名词,不能操之过急,待认清后予以定名。也就是说,新诞生的名词允许有一个认识过程,因为初次定的名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定得不是很好,一旦用起来,以后就难以更改。例如,在1993年审定第一批计算机名词时曾讨论过Internet,CD-ROM,disk/disc等名词。当时,因把握不准而未予以定名。而在审定第二批计算机名词时,这些名词的内涵或概念已经明确,且已经成熟,故定名就比较准确。然而,因为第二批计算机名词审定的时间与第一批名词间隔长了一些,使这些名词的出生与定名时间差显得过长。现在,正是计算机网络席卷全球的热潮时期,新词应运而生,很多名词之前常冠以E字成为时髦词,如e-bank,e-book,e-time,e-shop,e-home,e-stock,e-money,e-trade等多不胜举。但是很多名词的内涵或概念尚未确定,因此暂未定名。又如jellyware(柔件),vaporware,vapourware(朦胧件,汽件),nomad(流浪者),dogle(软件狗)等,也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3.要跟踪名词的发展,注意其变化,对于其内涵发生变化的名词,应不失时机地进行修订或再定名。有关内容参见本文第四部分。4.对于确实已经退役或死亡的,而且又不能复苏的名词,应及时注销并加以说明。上面仅是一些肤浅看法,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张伟研究员是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