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加辐射条件下水平方向火蔓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对存在外加辐射条件下的可燃物表面的水平方向火焰蔓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多种典型可燃材料在不同的加热功率下,火焰前锋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分析了外加热情况下,不同性质材料的火蔓延速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程海涛  邹彪  刘嵩  李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0):13599-13604
秸秆是引起山火的常见典型可燃物之一。为了有效预防由秸秆火灾引起的大规模山火,有必要对秸秆燃烧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文章开展了直径为1 m、宽度从10 cm到60 cm的初始线性火源的秸秆燃烧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火焰蔓延扩散过程,并对秸秆的质量损失速率、火焰温度等燃烧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燃烧过程呈现匀速蔓延的特点,蔓延速率与秸秆宽度成正相关关系;火焰前锋在宽度较窄时呈现凹形形状,在宽度较宽时呈现凸形形状。建立了秸秆的质量损失速率与火焰前锋横纵比的定量模型;火焰温度呈现“快速升高-缓慢降低”的趋势,秸秆表面温度超过500 ℃。研究结论有助于评估由秸秆燃烧造成的火灾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固体可燃物在静止氛围中火蔓延特性,我们选用厚度0.9~3.0mm木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厚度范围内火蔓延速度随厚度变化不同,在自然对流的条件下,试样表面火蔓延的极限厚度为τ=2.7mm.用超细热电偶对火焰前端气相中的温度场和试样表面的温度变化进行了实验观察,并依据实验数据对热厚固体可燃物表面火蔓延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碳化固体可燃物表面火蔓延传热模型.  相似文献   

4.
以航天器内得到广泛应用的纤维素材料为对象,研究了微重条件下火灾过程中纤维素薄片的热降解和表面火蔓延,建立的固相燃烧模型能够得出火灾过程中纤维素材料的密度和温度分布,以及密度和温度随外界氧浓度和材料表面辐射发射率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5.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主要的建筑装饰材料之一,一旦被点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火灾事故。目前针对背板对PMMA向下火蔓延影响的实验研究较少。该文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实验装置研究了背板对2mm和5mm厚PMMA向下火蔓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背板对固体可燃物向下火蔓延存在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更大的热解前缘角度及更小的平均火焰高度、质量损失速率和火蔓延速率,该抑制作用在2mm厚度PMMA上更加明显。基于有无背板工况下的传热模型,结合燃烧稳定阶段样品热解区域形态参数,对质量损失速率及接收总热量反馈预测值大小进行对比,发现背板的存在会导致样品接收总热量反馈减少,进而导致更小的质量损失速率和火蔓延速率。  相似文献   

6.
自由空间木垛火蔓延速率及质量燃烧速率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能量守恒方程出发,推导自由空间木垛火蔓延速率及质量燃烧速率方程,进一步得到木垛中热流密度的表达式.从而只需测得火焰温度就能通过模型求得木垛火蔓延速率及质量燃烧速率,并通过实验证明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
易分解的固体惰化剂会增加镁粉尘层的燃烧强度,为探究不易分解的金属氧化物对镁粉尘层燃烧是否具有抑制效应,选用TiO2,MgO,CaO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iO2,MgO,CaO在质量分数小于75%时均大幅增强镁粉尘层火蔓延的燃烧强度,火焰相态由纯镁粉尘层燃烧时的表面非均相燃烧转变为气相燃烧;TiO2通过与镁粉发生化学反应增强火蔓延行为,在TiO2和Mg恰好完全反应(TiO2质量分数为63%)的工况下粉尘层火蔓延速率增加了50余倍;MgO,CaO通过增大镁粉颗粒间距,减缓了镁粉燃烧产物形成致密氧化层,从而增强镁粉尘层火蔓延行为.实际生产过程应高度关注镁粉尘与金属氧化物的接触工况,研究结果能够为镁粉尘防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有林火研究多偏重于火焰蔓延的数值模拟以及简单可视化,存在火焰细节丢失和蔓延过程不精确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地表火向树冠火的转换过程,完成树冠火生长蔓延模型的改进,并进行实时仿真.首先,为解决火焰蔓延过程中火焰运动缺乏真实感及细节丢失问题,引入脉动风场重新构建树冠火生长蔓延模型,丰富火焰细节,提高火焰运动真实性;其次...  相似文献   

9.
该文开展了圆柱形堆积秸秆的燃烧实验,测量并研究了不同堆积直径和堆积厚度条件下秸秆火焰发展蔓延过程、火焰结构、秸秆质量损失以及火焰温度等,推导并建立了关于质量损失速率■、无量纲火焰温度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秸秆燃烧过程中随着燃烧区域的扩大,火焰结构会依次出现中空的锥形火焰、分离的环形火焰以及断裂的环形火焰形态;秸秆质量损失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峰值与秸秆初始质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秸秆的初始质量越大越有助于燃烧过程的热量积累;火焰轴心温度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无量纲火焰温度与■具有幂函数关系,随■增加呈现不同斜率的线性下降趋势,其中z-z0为火焰相对高度。该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秸秆火灾发展蔓延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喷嘴直径、多火源喷嘴距离及热释放速率下的火焰高度和温度的演化规律;通过无量纲分析,在单火源火焰高度公式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火源气体射流火的无量纲火焰高度和无量纲热释放速率之间的关系式;通过分析建立了空气卷吸系数、火焰高度和热释放速率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喷嘴距离较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河津发电分公司300MW空冷机组实际运行情况为例,分析了该类空冷机组比同类型湿冷机组背压高、煤耗大的原因,指出只要解决空冷翅片脏污的难题,就能明显改善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垂直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中界面波特性及液泛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气、水为工质,对内径50mm的垂直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中的液泛现象和界面波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为本实验条件下的液泛是由于气液界面产生大的振幅波而后失稳造成的.研究了液泛产生前、后界面波特征及其速度、频率和波长随气液两相流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文丘里管内气液两相环状流的一维三组分(气芯、液滴和液膜)模型,并编制程序对各组分温度和压力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台,在冷态下测定了气液两相的压力分布,在热态下对烟气的温度分布和气液两相的换热情况进行了测试.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对比,二者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4.
水平管气液分层流压力梯度和含气率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径为80mm的大型多相流实验环道上,深入研究了高气相流速下气液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特性,截面含气率采用双能伽马射线密度仅测量.通过对相间剪切应力的研究,提出应用气相动量方程计算压力梯度和界面含气率.采用FLAT、ARS、MARS 3种界面形状模型计算了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ARS和MARS模型的预测结果接近且误差小,因此推荐采用ARS或MARS模型预测高气相流速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  相似文献   

15.
对垂直下降中高粘液体两相流的流型转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气固两相流风机的三元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单相耦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粒子反弹模型和磨损模型,分析、推导、编制了三元粒子运动、碰撞的程序,并通过离心风机叶轮磨损的可视化实验,有力支持了该三元粒子程序的可靠性,为气固两相流离心风机叶轮的研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7.
对煤油和空气的混合流体在水平管(φ19mm*2.5mm)内加热时的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范围:空气质量分数为3%-50%;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为127-1000kg/h;入口压力为0.135-0.35MPa;采用分相模型对高含气率时的环状流动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在高含气率的水平管内,煤油不产生相时两相流动传热和阻力计算的半经验,半理论的准则方程,所得到的结果为加氢换热器的设计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正交实验法设计了平行流冷凝器空气侧数值模拟的结构方案,对车用空调冷凝器的风速范围进行流动换热计算.在此基础上,应用田口法分析翅片高度、百叶窗转向区长度、翅片间距、翅片宽度、百叶窗间距和百叶窗角度六个结构因素对空气侧传热和流动影响的重要性,得到空气侧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翅片宽度是传热因子主要影响因素,翅片间距则对摩擦因子影响最大;翅片间距、百叶窗角度和百叶窗间距对平行流冷凝器空气侧综合性能影响起主要作用;在雷诺数600~1 400范围内,优化分析得到的最佳参数组合的平行流换热器空气侧综合性能提升了4.03%~11.09%.  相似文献   

19.
气流/纤维两相流动总是在纺织加工中十分普遍,研究气流/纤维两相流动规律为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气流/纤维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的发展过程的回顾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关于气流/纤维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水平分层/雾化流中相间滑移特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平分层/雾化流中液滴和其携带流体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预测水平分层/雾化流中轴向液滴速度分布以及弥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相对滑移的理论模型,通过计算获得了两相速度参数及相对滑移参数。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液滴轴向速度分布变化趋势的定性分析,还是从与实验数据的定量比较来看,建立的模型都是合理的。液滴速度与气相速度分布不同,在垂直方向上液滴的轴向速度近乎呈线性分布。油/气两相流动时气核中液滴与气相的平均滑移比约为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