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楼集》是一部记述元代戏曲演员的生平事迹、演出情况及表演风格特点的专著。书中载录的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的身上,亦寄寓着夏庭芝丰厚的戏曲美学观,其主要表现为容之“妍”美、学之“实”美、品之“雅”美、唱之“音”美、舞之“韵”美、白之“谑”美等。夏庭芝的戏曲美学观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美学蕴涵,在中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戏曲演员表演创作阶段中需要通过各类技巧令作品之中的人物情感、思想、性格特点更深刻全面的展现出来,使之内心活动、感情世界能够活灵活现的呈现于观众面前,这恰恰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各类角色行当在表演阶段中均体现出不同特点。演唱过程中由于人物背景不同,再加上戏曲情节的转变,需要应用到不一样的演唱技巧。该文由戏曲演员演唱唱腔、运用气息、把握戏曲人物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戏曲演唱过程中表演技巧的有效运用。对凸显戏曲艺术色彩,提升演员表演技巧水平,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演员为表演戏曲艺术的真正核心,其学识修养、掌握技巧、展现风度等均会对节目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换言之,戏曲演员整体表演水平密切相关于其艺术修养。虽然,艺术修养相对抽象,无法清楚的看见或是碰触,然而观众却可透过演员在舞台之中的表演进行体会与感受。演员诠释角色的手法不一样,观众对之产生的印象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既包含外在客观因素,同时也涵盖演员自身内在因素。而自身艺术修养始终是重要的关键所在。该文就如何提升戏曲演员艺术修养展开进一步研究,对凸显戏曲艺术魅力,赢得观众广泛认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素有“河北首镇”之称的清化镇,地处交通咽喉,昔日商业非常发达。在商业的带动下清化镇的信仰也曾极度繁盛。为数众多的庙会等活动促进了戏曲等艺术的发展。清化镇戏曲的种类、戏班的数量、演员的表演水平在怀庆府都堪称一流。清化镇独特的文化个性、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制约闽南梨园戏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来自于梨园戏班的内部“固守旧制”因素。几百年来,梨园戏班在演员的年龄、表演科步、戏曲内容的构造,特别是口授身传的师承关系上,执着地固守着从先辈那里留传下来的一些“遗规”,较少变革。而潮剧和莆仙戏,则在发展中多有变革,指出这对于思考梨园戏发展的制约因素问题应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戏曲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在音乐中进行。戏曲表演中的"唱"、"念"是声乐化的元素,"做"、"打"是舞蹈化的元素,"唱"、"念"、"做"、"打"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戏曲表演艺术就是演员在音乐中歌唱和舞蹈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戏曲剧种是影响戏曲表演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剧种自身音乐结构和剧本体制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表演理论的发展走向和组织结构。杂剧和传奇这两大剧种占据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大半江山,它们之间的变革对戏曲表演理论的构成产生深刻的影响。杂剧“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让唱论成为了戏曲表演理论的重心。后来舞台核心剧种由杂剧演变到传奇,传奇打破了“一本四折”的剧本体制,采用了更为丰富多变的音乐结构,这一系列变化使得说白、身段以及情态等表演理论得以与唱论并重,从而戏曲表演理论也由单一结构发展成为全面性、综合性的表演理论。  相似文献   

8.
“客串”是戏曲术语。“串”意为表演。“客串”指非职业演员或非班社演员临时参加演出。本文仅想借用“客串”一词表明不同学科的专用术语交互使用的情况。在国际关系学科领域中,借用其他学科的专用术语,是相当普遍的。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有关国际关系方面的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形势漫谈及学术论文、理论专著中,其他学科的术语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之中国民众的一种选择。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因此不少戏曲理论家皆认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美学观,而戏曲的这种写意特征又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画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数百年来一直与观众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成为最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崇尚基于肉体与血液的人的自然本能——“性”,他把“性之美”的美学观贯穿于各部作品之中,通过重新调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通过使性爱获得解放而变得健康,解脱当时的工业化社会。作品的大胆性描写,透露出崇尚自然美、崇尚原始美、崇尚肉体美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艺术是在融民族歌舞为一体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的美化形式表现生活真实的高层次的艺术真实,因此就产生了与自然形态的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假定性。这一假定性主要表现在戏曲舞台时空的自由处理和舞台表演的虚拟形式上。假定性以戏曲发展过程中演员和观众之间形成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和程式化表现手段为依据,以注入演员思想感情的夸张表演为基本形式,在观众的二度创作中得以实现,是中国戏曲综合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张知峰 《科技信息》2011,(19):407-407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既有戏剧的的共同特点,又因不同的表演手段而区别于话剧等其他戏剧艺术,具有自己的特点。戏曲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作家可以用文字,画家可以用画笔,音乐家可以用声音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演员只能用准确的舞台表演征服观众。舞台上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舞台表演过程来完成的,这就决定演员必须掌握塑造舞台人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表演。  相似文献   

13.
戏曲发声技术“摇声练习”是戏曲演员练声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摇声练习”的机理和方法的探索研究,证明摇声练习对声乐学习中良好颤音的获得及建立气与声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国宝级的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先生,创造了一套新的戏剧表演训练方法,简称“铃木方法”。这一体系主张将训练视野投注到演员自身“动物性能量”的释放方面,重视演员的下半身,尤其是腰部及下肢力量与平衡的训练,从而提高表演者肢体语言的张力。经过严谨的教学实践和戏剧排演,可以真切感受到“铃木方法”对演员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使得高职表演训练的多元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戏曲关于时刻时段的划分,主要有“年月日时(每个时辰约相当于两小时)刻”五种;在测时手段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以日月星辰、香火、自然物候(主要是雄鸡)、水漏测时;在播时方法上,中国古代戏曲主要用钟鼓楼、更夫报时。对于时间的化审美传统,中国古代戏曲本关于漏刻的美称之多、更漏报时出现的频率之高、钟楼更夫的感受之深、使用“铜壶银漏”的唯美时尚之盛,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深厚的时间化情结。在中国古典戏剧本中,有一些时间人性化的例子,这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时间化审美的另一个层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自然"是古代诗歌创作追求的理想境界,综合性极强的戏曲也非常注重"自然"境界,古代曲论家们从体裁、语言、内容、表演等不同层面对之进行了探讨,虽然使用的概念不尽一致,但其基本精神追求是一致的。综合各家论述,可以得出戏曲"自然观"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7.
“脱套第五”开宗明义的告诉我们,“戏场恶套,情事多端,不能枚纪”。这许多恶套俗法的存在,降低了在剧本选择,舞台设计等主要方面做的非常到位的剧目的整体水平。对演员的服装搭配;唱词、宾白的语气运用;举手投足的细微表现等细节工作的忽视,往往使我们的心血功亏一篑。而如何在戏曲舞台表演中避免在“细节”方面出错,清代的李渔已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与哲学息息相关,中国古典哲学有阴阳说,于是美学也出现了一个四象分类法,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阳”美学观以刚健为美,其中含柔;“少阳”美学观刚柔相济,柔中显刚,“太阴”美学观以柔为体,其中有刚;“少阴”美学观刚貌实柔,唯柔不刚。概而言之,“太阳”,“少阳”同属阳刚美,“太阴”、“少阴”皆为阴柔美。任何一个文学家、艺术家,都可以按其主要审美情趣与美学实践划归类属,屈原、杜甫属阳刚,庄周、李白归阴柔。宋代江西派诗祖,“以善书名天下”的文学艺术巨匠黄庭坚,也与阳刚豪迈的苏轼泾分渭别,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举起了忌晔贵冥,清峭为本,妙脱蹊径,去尘绝俗的阴柔美大旗。  相似文献   

19.
北宋末至南宋初,是我国古代戏曲形成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汴京瓦肆勾栏中诸艺荟萃的局面南移到临安(今杭州),从而“歌”“舞”“介”“白”高度综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逐步形成;另一方面,从温州民间土戏发展到整本大套的南戏,亦于进入杭州以后才逐渐形成。因此,就宋代而言,南北两支戏曲源流正汇聚于此。元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黄金时代,而杭州又是北杂剧南移后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戏曲通常是借助演员的表演来展现一个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故事。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艺术形式,它必然会对原生态的故事进行提炼和变形,那么,它重构的时间自然会与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将表演时间与故事时间进行比较考察,古典戏曲的时间操作方式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