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论证法等方法,探讨了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认为:体育课选项课教学是大势所趋;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要淡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激发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主观能动地学习;在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中要实行课程化管理,注重课内外有机结合;改善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运动条件。  相似文献   

2.
余胜培 《科技信息》2009,(28):I0244-I0244
在当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情感教学在数学课上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关爱学生,注重学生的情绪情感,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本文结合实际,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青睐,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国建立。然而由于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中“显性”与“隐性”教学目标的顾此失彼以及学生实用主义学习观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依旧处于迷失状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积极应对并有所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待传统文化要全面分析、理性弘扬,要拓宽视野、深化内涵,要言传身教、为人典范,还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刘军  邹波蓉 《科技信息》2009,(24):51-52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纲要”课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效,不断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实现“纲要”课程教学目的、增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落实我党在新形势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司岩梅 《科技信息》2009,(34):I0117-I0117
全国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并且紧密结合热点问题,注重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但是,如果不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有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窘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相似文献   

7.
《电子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电子技术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掌握操作技能。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本文探索了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新忠 《科技资讯》2005,(23):122-12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些改变将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本文探讨性的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应该适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魏晓琳 《科技信息》2012,(33):352-352
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0.
郑杰 《科技知识动漫》2009,(22):103-1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了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多方式、多角度地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教并重即“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结构吸收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点,其核心在于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谓“自主”,就是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了体现新课改所遵循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尝试了“自主式”的教学实践。一、“自主式”教学的前…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过程中,曾提出一个修改稿,其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施“小组互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课前预习,明确小组任务:善于组织互动式的教学情境;要注重学习策略的传授,提高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关注不同成绩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小组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三难”,首先,必须确立有别于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原则,正确设定课程教学起点;其次,深刻理解《纲要》的课程性质,紧紧围绕两大历史任务、三个选择、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件大事来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第三,课堂教学以师生共同探讨重大历史疑难问题为主,同时设法加大学生课外自学力度。  相似文献   

15.
《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基础素质与人文素质,二者的相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有着共同点.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均应体现“人文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均应讲究“艺术性”;在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应追求“多样性”;在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上应注重“渗透性”.依据此标准实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与学生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风险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基于风险管理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在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用。特别要注重通过案例讨论互动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成绩考核标准,注重考查学生实践和案例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的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段庆 《科技咨询导报》2009,(31):215-215
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作为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莳学生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搞好素描教学,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素描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素描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学生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个体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进展和变化的评价。2002年教育部发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对体育课程提出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同时,对学生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在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从多元化体育课程目标入手,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系统,同时探讨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旨在为我国体育课程学生评价系统化、科学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