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非机动车出行近年来逐渐复兴并形成了复杂的混合交通流动,造成了交通运行和安全问题,因此对混合非机动车速度分布进行准确建模是重要的现实需求.该文首先介绍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多目标跟踪的数据采集方法,然后输入非机动车道的拍摄视频进行自动识别,高效获取实测数据;在对车速进行统计分析后,通过信息准则确定混合Gauss模型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TCT的平面交叉口灰色聚类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通冲突技术是一种非事故统计评价方法,是以大样本、快速、定量研究评价交通安全现状与改善效果的特点而异于传统的事故统计评价方法.本文应用交通冲突技术,引入交通冲突与混合当量交通量的比值(TC/MPCU)作为评价指标,提出对以时均交通冲突和交通量数据为依据的交叉口进行安全评价的交通冲突灰色聚类评价法.并以某市5个相似交叉口的实测TC/MPCU值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混合交通微观仿真的运行速度,将多核并行计算技术应用于混合交通微观仿真中.提出混合交通微观仿真的并行化方法,包括基于对串行混合交通微观仿真中各个模块CPU运算时间的百分比分析,确定基于数据并行的任务分解方法,及结合多内核CPU架构特点确定Fork/Join的并行模式.提出基于多核技术的混合交通微观仿真的关键并行算法,包括初始路网分割算法、车辆穿越边界算法及动态负载平衡算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多核并行计算技术能够提高混合交通微观仿真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行人和非机动车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交通数据实时采集的诸多技术中,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方法不但能够克服人工采集方法精度低、可靠性差等缺陷,还能够解决传统的感应线圈检测、雷达检测和微波检测等方法无法检测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设计和提出在混合交通情况下的视频交通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将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相结合,采集交通数据并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交通对象.经过测试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前景物体的边缘信息对混合交通视频检测的参数提取和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克服孤立地利用当前图像无法准确提取边缘信息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上下文表达的混合交通边缘提取新算法. 在获取当前边缘信息基础上,结合运动目标的特征属性与时空上下文相关信息,通过检索文本的关联性,进行前景边缘提取. 实验表明,文中算法能够准确而充分利用上下文信息实现前景边缘的提取,前景边缘的有效提取率可达95%以上,为后续混合交通视频检测的分类识别和参数提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微观行为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典型的三相位平面交通信号交叉口处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现象和干扰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右转机动车穿越非机动车的Logistic行为判断模型和微观行为模型.该模型为解决信号交叉口机非混合交通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的仿真分析手段,为进一步研究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微观模拟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叉口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冲突技术是交通领域新兴的一种非事故统计技术,文章采用该技术,以典型时段冲突数与当量交通量的比值作为评价标准,对城市交叉口的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合混合模糊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镇江市镇大公路上8个交叉口安全评价结果;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车联网环境中,交通系统将长期呈现智能网联汽车和传统人工驾驶车辆混合共存的状况.针对智能网联交通环境下的新型混合车流,建立了车辆的换道行为决策模型.对于混合车辆交通流引入最小安全区域模型,自主车辆交通流基于博弈论的思想进行建模.自主车辆之间的换道被看作为1种非合作博弈行为,车辆以自身行驶状态为博弈收益,寻求行驶条件更优的车道.运用SUMO软件对提出的换道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博弈换道模型相比于传统间隙阈值接受模型具有较高的车道利用率和安全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混合交通微观仿真的运行速度,基于多核并行计算技术构建了一个混合交通微观仿真平台.文中首先从平台功能结构、并行混合交通微观仿真流程设计与实现两个方面对平台进行介绍;其次,设计并实现了该仿真平台的关键并行算法,包括初始路网分割算法、车辆穿越边界算法及动态负载平衡算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多核并行计算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混合交通微观仿真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动态交通方式划分与系统最优配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现实交通流具有时变性,为了更好地缓解交通问题,交通配流规划者不仅要研究静态交通路径的选择,更要研究动态交通路径的选择和动态交通方式的选择。本文根据静态混合交通方式划分配流模型与动态系统最优一阶等价条件推广得到动态混合交通方式划分与配流模型,并证明了该模型一阶条件等价于瞬时的DSO条件和Logit方式分离函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混合交通的国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主要是自行车)混合行驶并相互影响,这一交通特点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表现的更为突出。在交叉路口,由于自行车的存在,造成对机动车行驶的影响,导致路口秩序混乱、不安全因素增加、车辆延误加大、通行能力降低。要解决好自行车与机动车的相互影响问题,对于我国的混合交通管理将具有非常要要的现实意义,但在这方面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使交通建设也有了新的发展规模,但在交通建设环境中,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一个最普遍,也是最敏感的话题,因此,必须完善公路安全建设管理,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安全问题进行处理,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公路桥梁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道路安全、提高交通效率并实现智慧交通,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车辆自组网络和路侧无线感知网络的车路协同系统混合架构.该架构中每台车和各重要路口的信号灯均为多智能体,包含路侧终端、车载终端和行人探测器,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人-车-路信号互联,全方位感知周围环境信息.用TransModeler对厦门市某区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架构可以准确、全面地感知道路环境,采集交通事故信息,反映全路网运行状况,并可依据仿真结果对交通异常情况进行预测和判定,为路网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使用实际可变旅行时间风险度量方法,考虑了旅行时间长短与旅行时间波动性两方面因素对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并建立了存在自行车流的混合交通流网络交通平衡分析模型.该模型能恰当地描述机动车驾驶者对劣化出行路段的筛选行为,再现网络交通流趋于实际可变旅行时间风险度量下的交通平衡过程.实例研究表明:通过单幅道路自行车与机动车使用空间组织优化,在保障自行车交通出行者安全的同时,能提高25%以上的交通效率.  相似文献   

15.
银川市以私驾出行为主的交通模式引发了诸多的城市交通、生态等问题,低碳交通、绿色出行发展需求日益强烈.通过对银川市近5 a私驾出行比率、交通碳排放清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梳理研究,认为目前依靠单纯的城市空间外延增长、城市道路系统优化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提出从城市规划多尺度角度考量、构建银川市低碳交通系统空间配置模式.从城市空间规划战略、土地利用紧凑发展模式、土地混合利用、交通空间设计、构建多元化网络化城市交通系统和加强城市交通管控等方面探讨建设银川市低碳交通模式,从而促进城市低碳交通和绿色出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低碳排放约束下的多模式混合交通分配问题. 将交通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相结合,综合考虑人均能耗约束和污染物排放约束,建立了低碳排放约束的用户均衡模型,采用基于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并用一个小型路网说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算例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公交出行和私家车出行的比例,限制私家车使用,可以有效地兼顾人们的出行需求和降低交通碳排放的目标,为倡导低碳出行提供可行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这就需要从综合协调交通需求的增长、改善交通环境的层次上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 本文评述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的新进展,介绍了该领域的新技术和理论成果. 最后,从安全、智能、绿色的角度阐述了交通运输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混合交通均衡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讨论了混合交通均衡(UE,User’s Equilibrium)配流问题.对于阻抗边际贡献对称型混合交通,笔者建立了与相应的Wardrop均衡原则等价的极有小值模型,证明了极小值模型的等价性、解的唯一存在性,并讨论了具体求解算法;对于非对称型混合交通,直接给出了其均衡求解算法。最后,实现了一个简单网络的混合交通均衡分配。  相似文献   

19.
米恩 《科技资讯》2012,(1):222-223
本文主要针对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的问题,从人、设备、环境、管理四因素确定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设计要素,根据交通建设现有体制和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适合交通建设特点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大力建设开放式居住街区的背景下,文章明晰了开放式居住街区及居住区慢行交通的现状特征,找寻二者发展融合的共同点,探析开放式居住街区的慢行交通友好模式;针对慢行交通在居住街区的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建构适当的开放式街区规模,完善慢行交通路网结构,混合居住区用地结构等发展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