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越 《科技信息》2011,(10):263-263
本文通过对当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定位,概述了逆反心理引发的不良后果及体育在逆反心理形成中的"副作用"。提出:"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道德培育体系,充分发挥体育在调节青少年逆反心理过程中的作用,让全员参与,共同加强青少年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永林 《科技信息》2010,(18):I0045-I0045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见的一个特点,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有许多,而大多数逆反心理是消极和有危害的。本文对逆反心理机制、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消除逆反心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文山地区苗族青少年应对风格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梁宝勇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对云南文山地区378名苗族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论:面对应激源时,苗族青少年随着年级的升高,更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把问题合理化、躲避问题情境、忍耐和顺从的行为来处理挫折情景;苗族青少年男性面临应激源时多采用解决问题的行为,而女性则多使用否认压抑的方式;苗族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采用躲避或求助的应对策略;人均月收入较高家庭的苗族青少年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行为。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家庭功能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机制,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自我分化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360名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功能、自尊、自我分化、心理韧性各变量间均显著正相关;家庭功能可以直接显著正向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而且自我分化和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因此,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可以促进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和自尊的提升,促进留守经历大学生健康适应和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从超限逆反心理、自主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公平性逆反心理等类型加以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正面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心态,谈了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教育行为的对象和主体,只有根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教育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青少年学生通常具有较强逆反心理,我们应当真诚地了解、理解、谅解学生,有效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并正确地处理好施教的种种辩证关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轻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期逆反心理是个体成熟的必经阶段,这一阶段会出现不少心理问题。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rhler)在发展儿童心理学中,联系传统精神分析模式并结合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创立了富有特色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并试图从这个理论出发来解释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运用了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梳理了美国1987年、2008年和2017年3版《青少年体育国家标准》,对其建构过程和标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美国《青少年体育国家标准》注重青少年体育教练员和管理者的教育;强调青少年体育机会平等;注重分阶段组织青少年体育发展计划;注重家长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为青少年体育提供安全的环境。启示:加快研制我国的《青少年体育国家标准》;青少年体育标准的研制需要多元主体参与;标准应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牧区家庭关怀度及其对藏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评定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对786名藏族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庭关怀度总分为(6.34±1.92),家庭功能重度障碍者占7.6%,中度障碍者占46.3%,中重度家庭功能障碍者(53.9%)高于家庭功能良好者(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牧区藏族青少年的家庭关怀度相对较低。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关怀度对农牧区藏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家庭关怀度、年级、是否为留守儿童为负影响,性别、学习成绩怎样、上学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为正影响。结论:学习成绩差、家庭关怀度低、留守儿童、一年级、寄宿、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家长和教师在关注学生生活和学习成绩的同时应注重良好的心理素养,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