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脏腑”一词近几十年来出现过直译、音译、意译、音译加借用等各类译法。文章收集并归纳总结了8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版的数种字典及书籍中关于“脏腑”的英译,借鉴目前美国中医医生操作的实际情况,认为该类术语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借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焦"的名称和概念为中医所独有,而西医则阙如;既有译法为直译、音译和意译,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根据翻译的阐释学理论,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该词的深层含义,建议以词素翻译结合音译,使该术语的翻译保留中医文化的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大量新概念、新词汇。了解英语创生科技词汇的方式及译名的法则,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语言字的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英语主要通过合成、缀合、缩略、借用、反成等方式创生新词。译名是一切翻译的基础,本论述了译名的准则。译名有意译、音译、音意混译三种方法。音译词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字的计算机处理、机器翻译。科技名词应提倡音译,并易与国际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简略回顾了中医翻译的历史进程,并对当前汉英综合性词典中中医词条的译文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中医词条的曲解、望文生义、译文混乱、定义错误、过多的解释性翻译和不规范翻译等方面。作者认为,直译、意译、音译、借用、约定俗成等原则仍然是中医翻译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5.
从古汉语来看,"潟"表盐碱地之意。古代没有严格的字形规范,常常会出现书写者弃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的情况,古代常将"潟"写作"泻(瀉)""舄""舃"。从现状来看,潟湖实际上是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与"潟"字之义密切相关,而与"泻"义无涉,"泻湖"应作"潟湖"。  相似文献   

6.
今年49岁小川星野(音译)每周都会骑着自行车到松下总部所在地门真市的一所失业中心去三次,目的是寻找一份工作来支付他儿子在大学最后一年所需要的费用。他说"此时此刻,我想要得到任何一份工作。"他曾在日本第三大城市大阪繁荣喧嚣的郊区制造业中心地带担任一名电子线路板装配工。但如今已失业整整一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源远流长、绚烂多彩,钱币的命名更是意蕴深厚、耐人寻思。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钱币术语的特点,归纳了钱币术语现有英译名的四种策略,即“音译”“音译+直译”“音译+意译”“音译+注释”,并就与现行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不相符的音译、英译策略单一、英译名混乱等问题提出建议,推动我国古代钱币术语英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促进我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西药名词是专业名词,大多源自外语,主要通过音译的方式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汉语的特点特别是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了西药名词的音译不仅仅涉及语音的对应,音译的模式以及用字对于译名的最终确定有重要影响。文章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汉英医学大词典》中的西药名词为研究对象,对西药名词的音译模式和用字进行考查,对目前西药名词音译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提出规范音译西药名词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论语》里“君子”“小人”的含义,探讨其英译策略的选择,提出采用音译加注解的方法,不仅利于规范和统一,也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能最大限度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音译法是常用的术语翻译方法之一。术语音译法主要应用于4种范畴:1)新型材料和化学品名称;2)新发现的自然现象或物质;3)计量单位;4)首字母缩略词构成的术语。术语音译法的创新模式主要有7种:1)零翻译;2)纯音译;3)谐音译;4)音义结合法;5)形译法;6)省音译;7)创造新词。人们应该大胆地创造新的音译法。  相似文献   

11.
音译法是常用的术语翻译方法之一。术语音译法主要应用于4种范畴:1)新型材料和化学品名称;2)新发现的自然现象或物质;3)计量单位;4)首字母缩略词构成的术语。术语音译法的创新模式主要有7种:1)零翻译;2)纯音译;3)谐音译;4)音义结合法;5)形译法;6)省音译;7)创造新词。人们应该大胆地创造新的音译法。  相似文献   

12.
音译是吸收外来语的一种手段,是用译入语的语音模拟源语发音的翻译方法,但音译绝不是机械的模拟。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因而都有不同的韵律模式,音译时需要对源语的韵律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译入语的韵律要求。文章从韵律学的角度分析英汉音节结构、音步结构和节奏模式的差异,对音译词音节的合法性进行分析和阐释,并通过对音译词的音位选择、汉字选择和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提出可供参考的音译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一、非汉字词的构成概念。在外来词的译介活动中,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传统方式是将其民族化,即汉化处理。外来词在我国的使用包括音译、意泽、音义兼译、形译、音译加义等。有外文字母又有汉字的字母词如AA制、B超、维生素C等,这部分外来词,都收入了《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已归化为汉字系统,也就是说被承认为汉字。近年来在媒体上大量使用的不含汉字的外来词.诸如WTO、DNA、E—mail、GDP、CT、VCD等.它们被广泛使用,又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且还呈现出有增无减的发展趋势.那么这部分外来词语又应如何定位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术语》2014,16(2):30-33
以《吕氏春秋》的两个英译本,即翟江月译本和汤博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全额等值和选择性等值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典籍中术语译法统一的可行性,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音译、意译和释译的优缺点,最终认为音译和意译仍是目前实现术语译法统一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谈对外交流中的中文术语译介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稳妥地翻译成外文术语,应意译为主,少量音译(用汉语拼音音译)。当前应重视培养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又熟谙外语和外国文化,还掌握术语学知识的术语翻译和规范人才。  相似文献   

16.
版权声明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外来的科学技术名词总要有一个对应的中文名词,这就遇到了怎么翻译的问题。翻译的方式包括意译和音译等。意译最主要的是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名词本身的科学内涵。音译则是径直地按普通话发音的汉字标明外来名词的音节。一个名词究竟应该音译还是意译,难免会有争议。比如,“激光”和“镭射”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稳妥地翻译成外文术语,应意译为主,少量音译(用汉语拼音音译)。当前应重视培养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又熟谙外语和外国文化,还掌握术语学知识的术语翻译和规范人才。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我国现行术语命名原则以意译为主,但也有人主张以音译为主。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现刊登下面的文章,供探讨。随着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产生,和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新概念。对这些科技新术语进行定名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和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科技术语定名上存在的不统一现象妨碍了科技交流和科技成果的推广。随着国内外科技交流不断开展,以及计算机在科技图书文献的编撰、检索和科技信息交流中的普遍应用,对科技术语的统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一些专家曾对造成术语不统一的原因进行过分析。有人认为是由于“习惯势力”、“20世纪30年代错误称呼的沿袭”、“外来语的移植”、“翻译新手命名的后果”[1];也有人认为是由于“不是由统一机构定名,而是由翻译家或科学家自己译出或定名”[2]而致。事实上,即使由统一机构定名,也仍会出现类似“看到《新闻出版报》和《参考消息》于7月22日和8月3日先后公布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订的17个有关网络方面的新词,发现不少谬误和存疑之外……”[3]的争议。笔者认为科技术语名称不统一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切实可行的定名原则。现对其剖析如下,并对现存的术语定名原则提两点拙见,希望能得到有关研究人员的赐教。1.应由从事术语定名的权威机构制定统一的定名原则在我国,有很多研究人员制定过术语定名原则,其中有“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习惯性(约定俗成)”、“中文特性”、“国际性”[2];有“概念准确”、“一词一译的单义性原则”,“简明易懂、见词明义的简洁性原则”,“符合汉语科技语言及其术语的规范和国家、国际有关标准的规范化原则”[4];也有“准确性”、“语言的正确性”、“简明性”、“稳定性”、“能产性”[5];还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6]等。由上述定名原则可知:现存的种种原则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翻译中人们很难对其统筹兼顾。另外,各项要求也难以一一满足,因为“科学性”和“约定俗成性”,“准确性”和“简明性”,“国际性”和“见词明义”及“中文特性”等常常会出现矛盾。并且,不同专家所提原则中即使包含相同的义项,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科学性”和“约定俗成性”的主从问题。综上所述,现存的定名原则只是参考性的,在实际翻译中往往要由译者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正是由于定名原则不统一,不系统,才造成了不同人从不同角度进行定名,这正是造成我国译名混乱的主要根源。因此,遵守统一的定名原则是保证术语统一的必要条件,而术语定名的原则应该由从事术语定名的权威机构制定,并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列举,规定其主从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译名不统一的现象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否则,由各方研究人员动辄提出原则,人们无从下手,莫衷一是,使术语定名混乱不堪。2.应该改“意译为主”为“音译为主”科技术语的定名方法主要有意译、音译、音意兼译、象译、形译等,其中意译法在我国一直占主流。采用意译为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汉语用的是表意文字,因而在有的术语定名原则中常常有“中文特性”“见词明义”等要求。但笔者认为,这些要求对于术语定名未必合适。首先,它们与术语的国际性不相容,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术语的统一。因此,汉语在对外来术语的借用、移植问题上,从长远来看,意译为主的做法有待于探讨。笔者认为,在科技术语定名上应该以“音译为主”,原因如下:2.1 术语的国际化是术语定名的潜在趋势由于国际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各国引用的外来词语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大量国际化词(主要是科技术语)。国际化词语的使用也会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供方便。由于各国术语体系发展情况不同,科技术语国际化进程也不一样。“英语的词汇具有‘世界性词汇’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它广泛地面向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直接借用了大量词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单词是由拉丁语单词派生或从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借用的。借用的方法主要是音译。这种兼收并蓄、基本上照搬的方法,使英语丰富多彩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成为当今首屈一指的国际语言”[7]。很多国家为了保持民族独特性,强调要尽量避免使用国际化词及其构词词素,甚至在不得不借入外来语后,还要用本族语加以替换,这不利于术语的统一。列宁曾在《论俄语的纯洁》这篇短文中写道:“我们在糟蹋俄语。我们在滥用外来词……”;19世纪俄国批判家В.Г.别林斯基也曾说过:“当有与外来词意义相同的俄语词时,使用外来词就意味着侮辱常理,侮辱正确的风格”[8]。尽管如此,俄语中的引入词从斯拉夫语到非斯拉夫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现代化俄语的词典构成中,国际化词汇占相当大的百分比”[9],“在术语学的发展中,在创造新术语的过程中,特别是当前,有一种相当强的构词趋势——以外来的(常常是古希腊或拉丁)词根或词干为基础”[10]。“在19和20世纪,很多国际化词由西欧语言(法、英、德、意)进入俄语”[11]。可见,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国际化术语的广泛使用是世界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的必然结果。随着世界各国的频繁交往,科技术语的国际化日趋明显,尤其是在英、德、法、意、俄等国家。也许有人要说这些语言同属印欧语系,易于相互引用。但并非印欧语系的日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音译。请看: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本外来语新词典》收外来语40000条,其中源于英、德、俄等21个语种,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51个领域;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编日语外来语词典》,共吸收外来语62000条;1997年出版的《日本外来语大词典》收录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事、美术、科技(包括23个专业)等领域的词目共十万余条。可见,外来词的引用并非只限于同一语系,术语的国际化是术语定名的发展趋势。“从日本语言发展的历史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日本语言的发展一直追踪着世界上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今天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说与通过外来语获得某些新的科学概念和提高科学知识水平不无关系,外来语在丰富日本语言的功效上功不可没”[12]。而在我国术语翻译一直以意译为主,容易出现一个术语有多种译名,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很大不便,不利于科技发展。因此,我国在吸收外来词上是值得向日本认真借鉴的。2.2 意译不利于术语的统一国际和国内频繁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对科技术语的统一提出了严肃而实际的要求,它反应了在专业文献中,以及在各行各业的口头交际中让术语发挥最佳作用的必要性。但是,意译不利于术语的统一。首先,不同人对相同术语可能有不同理解,即使理解相同,也可能由于汉语的表达手段不同,而对同一术语采用不同的名称。这种矛盾的解决可以借助于音译。如“Internet除音译名外,所有意译名无非在‘国际’、‘全球’、‘电脑’、‘计算机’、‘资讯’、‘交互’、‘互联’、‘网络’……这些词语的范围内加以选取和组配,多则9个汉字,少则3个汉字,但无论如何选配均有不足之处”。“Internet的中译名多达十余种,在科技、文教、翻译、出版等各界造成混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长期的审议于1997年7月发布了推荐名‘因特网’”[13]。其次,尽管在翻译界一再强调意译,仍有许多术语,尤其是新材料、新发明等名称不得不采用音译。但是由于重意译,轻音译的倾向,一些原来音译的词逐渐改为意译(如:莱塞→激光,马达→电动机,透平→涡轮机,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等),使得原本一个名称的术语变为两个或多个名称。第三,对一些国际化术语难以进行意译。如:1986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共通语词典(英、德、法、俄)》中所附的汉语注释是“从各种词典搜集来的意译,因为大多尚有争议,所以,并不全注,尚有百分之一词组搜集不到注释”。仅此也足以证明,不如直接引用音译的外来语好。可见,意译会使术语定名混乱,不利于术语统一。2.3 音译的可行性及现实性重意译者之所以“尽量做到意译而不是音译”,为的是“要体现汉语表意文字特点”,做到“望文生义”。此时,一些人总是要列举Laser由“激射光辐射放大”、“光受激辐射放大”、“光量子放大”等一些术语最终定名为“激光”作为例证,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欠妥。因为Laser的全称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受激辐射式光频放大),对“激光”的“望文生义”程度远不及“激射光辐射放大”等术语的定名。“望文生义”严格地讲是因时因人而异的。在电话刚刚出现时,即便我们采用意译法引入了“电话”,又有多少人能由这两个字“望文生义”了解它的内涵呢?而对于音译法引入的“麦克风”又有谁能不明其意呢?TTL(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的意译名“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对于外行来说未必能够“见词明义”,而对于无线电专家,只要提到TTL就会形成对它的大体概念。可见,不论是哪种译法都是可以做到“望文生义”的。术语定名原则中的“国际性”要求以及英语在我国的普及,为音译术语提供了基础。目前,在我国广泛直接引用计算机等高科技的缩略语,如: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BASIC(Beginner's All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CAD(Computer-Aided Design),LORAN(Long Range Navigation),TTL(Transister-transistor logic)等。既然人们能够广为使用上述形译术语,那么音译术语就更不成问题了,在我国,外语早已成为一门工具学科,音译术语对于当代科学工作者来说是不难接受的。音译术语也不会妨碍发扬汉语特点,因为我们是按照汉语规范进行组词、造句的。虽然目前在翻译界意译术语仍然占优势,但音译趋势日益增强,从音译人名、地名、化学元素、计量单位发展到音译新材料、新工艺等。尽管音译在术语定名中与意译相比有相当的优点,且翻译界人士也在“力争”借助于音译对术语定名,但一些人还没有正视这一事实。比如有人把AIDS定名为“艾滋病”解释为“简明通俗性;有人把gaplek定名为“盖普乐”解释为“科学实用”,还有人把Radar定名为“雷达”解释为“意译的优点”……。结论要改善科技术语定名不统一的状况,必须由权威机构制定统一的定名原则,大家一起来遵守,才能最大程度地限制译名的不统一现象。从术语的两个基本功能——命名功能和交际功能来看,音译是术语定名的潜在趋势,单纯地只是为了“中文特性”而在术语定名时体现“见词明义”,只能约束自己,不利于术语的统一。在术语定名上,我们应该对“意译为主”的“传统”作充分地分析,立足于改革,促进我国的国际交流和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医术语英译存在许多混乱现象,应逐步加以规范。在归化法和异化法之间,应以归化法为主,适当采用异化法;在音译和意译之间,应以意译为主,没有合适意译方法时,方采取音译;释译法行文冗长,应尽量少用;拉丁语翻译本质上仍是一种注释,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20.
在术语学视域下,文章对《科学思想史》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哲学术语翻译方法具有多样性,音译和意译两大主要翻译方法分别有9种和7种;并发现向原文靠拢的音译翻译方法受到李约瑟的重视,尊重中国文化和为科学思想发展服务的目的是其主要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