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河北省昌黎县今年新出现的大棚番茄灰霉病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痛害的病原,可侵染番茄所有地上部位,包括茎、叶、花、果实。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病害发生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产量的高低。化学防治适期应在发病初期(苗期),最佳药剂为速克灵。 相似文献
2.
通过电镜观察,单独接种的番茄植株细胞内发现灰霉病菌菌丝,而对照及用SN06处理的番茄植株细胞内未发现灰霉病菌菌丝.单独用SN06处理的番茄植株结构与对照植株没有差别,叶绿体、线粒体均保持完整结构.接种前用SN06处理番茄植株与接种后用SN06处理番茄植株相比,番茄植株受灰霉病菌的破坏作用不同,接种前处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作者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的传染病菌源(Rhizoctonia cerealis)、种子带菌侵染、病菌的侵染时期等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病株残体,含病残体土壤、土壤中的菌核、带菌的种子都是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 我们的研究证明了种子能够带菌,并有传病作用。发病重而且倒伏的小麦种子带菌率可达9.71%,发病重而不倒伏的小麦带菌率只有1%左右。 R·cerealis能够侵染小麦胚芽、幼苗和拔节后的小麦植株,感病重的幼芽,多数在土壤中死亡。 从研究结果中,综合出了病菌的侵染循环。这些结果为该病的予测予报,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和农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40%嘧霉胺SC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40%嘧霉胺SC 800倍液防治番茄灰霉病,对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90.06%和85.20%,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速克灵WO 1000倍液的防效.在稀释800~1200倍的情况下,防治效果可达85%~90%,并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5.
20 0 2—2 0 0 3年开展了10 %灰霉清烟剂防治番茄和茄子灰霉病的试验及示范工作。试验结果表明,10 %灰霉清烟剂6 0 0 0、75 0 0 g/hm2 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91.88%、94 .19% ,显著优于对照药剂10 %速克灵烟剂4 5 0 0 g/hm2 之防效(88.6 0 % ) ;对茄子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7.31%、92 .73% ,也显著优于速克灵烟剂(85 .86 % )。示范结果显示,10 %灰霉清烟剂对番茄灰霉病的平均防效为93.6 % ,对茄子灰霉病的平均防效为92 .8%。 相似文献
6.
灰霉病已随着保护地的增加,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阐述了温棚番茄灰霉病的症状、识别方法和发病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经富集培养,从休闲5个月的土壤中检测到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休闲土播种大白菜后,土壤含菌量7天内提高10~3倍.在人工接种的大白菜根际土中,病菌数量随寄主生长持续下降,但可在寄主整个生育期检测到。在幼苗生长50天期间,病菌都可从根系侵入,侵入所需接种菌量低限为3.8×10~2CFU/ml;根系侵入菌量与土壤含菌量呈正相关关系。病菌从种子萌发2天的幼芽侵入后,可进入生长中的根、茎、叶各部位潜伏侵染,以茎组织含菌量最高;组织含菌量随大白菜生长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可在整个生长期检测到。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棚气象条件监测系统记录了大棚番茄两种种植季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变化,结合大棚番茄灰霉病发病率的规律,使用机器学习中的k-临近算法构建了大棚番茄种植过程中的灰霉病预警系统.监测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小檗碱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可针对灰霉病的发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且小檗碱的预防作用更佳,可将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运用该种预警系统与生物农药干预的结合,为大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芍药灰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莹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30(1):8
<正>芍药灰霉病在南京、杭州、上海主要在花期后危害芍药及牡丹的叶片,形成叶斑。病原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8.0~15.0 × 7.0~10.0μm。人工接种可为害辣椒、葡萄、黄瓜、茄子、番茄。根据其孢子形态及寄主范围病原鉴定为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病原菌丝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0°~24℃,并在pH值4~8之间都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4.
木霉是一种具有良好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灰霉病防治菌,但是目前的木霉菌株大多是在常温条件下筛选获得,造成其对冬季低温条件下发生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差.筛选鉴定耐低温且拮抗效率高的木霉菌株对低温地区灰霉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集冷凉地区的土壤样品,利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在16℃低温条件下分离培养木霉,共获得88株具有良好低温适应性的木霉菌株;利用平板对峙法对这些木霉菌株在低温条件下拮抗灰霉病菌的效率进行了研究,获得3株高效拮抗灰霉病菌的木霉菌株J4-1,J4-5,C2-7;经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J4-1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J4-5为非洲哈茨木霉(Trichoderma afroharzianum),C2-7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获得的低温环境下高效拮抗灰霉病菌的木霉菌株将为北方冷凉地区植物灰霉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接种4株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Verticillium,) lecanii(菌株V07、V08、V23和V27)不同剂量(2x103、2×104、2×105、2 x106和2 x107孢子- mL-1)孢子悬浮液到茶蚜Toxoptera aurcntii室内种群,观察茶蚜种群在24℃和100% RH培养条件下的感染和发病情况,得到蜡蚧轮枝菌侵染茶蚜的发病指数,用Gompertz模型拟合了病情指数和作用时间及初始接种剂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表观侵染速率与初始接种浓度相关,同一菌株侵染速率随初始接种孢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初始接种剂量为2×107孢子.mL-1时,菌株V07对烟粉虱的侵染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6.
番茄早疫病拮抗菌酵母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几种果实表面附生微生物群中分离到120株酵母菌.通过平板筛选法(invitro),筛选出11株酵母菌对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有拮抗作用.等体积混菌试验表明,11株酵母菌中有7株酵母菌,浓度为106、107和108CFU·ml-1时,能完全抑制105、104、103spores·ml-13种浓度的交链孢霉生长.通过果实接种试验法(invi vo)发现,酵母菌菌株L-1-6能够高度抑制3个品种番茄早疫病的发生,平均抑制率达到77.8%. 相似文献
17.
核黄素诱导番茄幼苗抗白粉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mmol/L核黄素诱导感病番茄品种Moneymaker对白粉菌(Oidium neolycopersici)的抗性及相关生理反应:叶片H2O2积累、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变化.核黄素诱导后番茄MM对O.ne-olycopersici的抗性增强,诱发了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番茄叶片内MDA的含量、O2-产生速率、PAL,POD活性均高于核黄素未处理,其变化趋势与抗病番茄品种G1.1560与白粉菌组成的非亲和组合相似.结果表明,H2O2的积累、膜脂过氧化、O2-,PAL和POD在核黄素诱导感病番茄对白粉菌的抗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室温下,用15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15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20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25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30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的混剂喷施番茄幼苗,间隔不同时间接种番茄灰霉病菌,测定其防病效果及番茄叶片内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在喷施后第15天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病效果最为理想,其中15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的混剂的效果最好,防效达96.10%,15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和20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25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30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的混剂次之。喷施1500倍速克灵+3000mg/L硝酸稀土混剂的植株丙二醛含量最低,为30.54(mmol·g),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为73(0.01A/min)。说明稀土与速克灵混合具有良好的抑菌和增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施番茄滴灌肥水耦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滴灌肥水耦合技术,在不同施肥水平下,设备番茄滴灌适量施肥(中量水平)比大水漫灌肥施N、P、K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15.84、16.93、14.13个百分点,水分生产效益提高4.79kg/m3,番茄增产27.12%,VC含量增加2.05mg/kg,NO3-N含量减少11mg/kg,减少了灌溉水用量和肥料投入,实现了棚菜生产高产优质低耗,提高了棚菜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20.
商丘地区番茄白粉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商丘地区首次检出的番茄白粉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的观察、致病性检测及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经人工接种可导致番茄栽培品种致病,发病症状与自然状态一致,而对野生品种无作用;在显微镜下分生孢子单生呈椭圆状,孢子梗直立无分支;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与来自Oidium neolycopersici的5条序列聚为1支,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来自Oidium lycopersici的3条ITS序列亲缘关系较远.以上结果表明,来自商丘的番茄白粉菌为O. neolycopersic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