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乃日本近代文学"三杰"之一。其在中国的接受已近百年,其人其作是中日文学界研究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丰硕。国内芥川笔下"中国形象"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借助接受美学、东方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理论得以深化,理论基础呈多元化趋势,各研究方向极具潜能及整合可能性;对芥川中国游前后文本的考察较为深入,展现了其笔下"中国形象"流变的基本脉络,但仍有细化深挖空间。反思现有研究成果,思考补齐短板之策,旨在全面挖掘芥川笔下"中国形象"流变,为描摹中日文学关系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群 《科技信息》2009,(34):I0118-I0119
作为日本大正时期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往往一开始便倍受瞩目,成为众多文学评论家评论的焦点。纵观之前研究可以发现,纵使其出发点有所不同,但就芥川一直着力于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人性这一点上可谓殊途同归。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视角出发,即通过对芥川龙之介部分小说中旁观者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芥川怀疑主义的人性观,并对其形成作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3.
吴婷  王玉芬 《科技信息》2011,(16):16-16
笔者于2011年4月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地狱变>和<奉教人之死>的文本分析》,其文通过《地狱变》和《奉教人之死》的文本分析探究了芥川龙之介早期小说的写作风格,得出了早期小说风格为理性这一结论。下面笔者将继续探讨芥川龙之介早期小说理性风格的形成原因。1.早期创作的时代背景(1)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镇压日清战争后日本开展了产业革命,形成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自形  相似文献   

4.
刘辉  张婵 《科技信息》2013,(10):207-207
海老井英次认为芥川的作品中"小道具"具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地狱变》中"良秀的女儿","小猴"的比喻意义,考察芥川设定小道具的目的及其创作手法,分析芥川如何通过《地狱变》这部作品,表达出艺术至上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书画鉴赏方面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芥川一生收集了许多包括中国书画名家的作品在内众多的书画作品,在他的文章中也有许多与书画相关的作品,可见芥川对书画的爱好在其文学素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书画鉴赏方面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芥川一生收集了许多包括中国书画名家的作品在内众多的书画作品,在他的文章中也有许多与书画相关的作品,可见芥川对书画的爱好在其文学素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杭 《科技信息》2013,(36):85-85
在日本文学界有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蔚然成风的作家自杀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自杀成为了一件神圣且体现日本之美的事情。例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其中川端康成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是什么原因让文学巨匠川端康成走上自杀之路的呢?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作家,武士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其作品中,武士道精神也贯穿在人物形象之中,芥川对武士道的接受是矛盾的,他既赞同武士道中的“义”,又反对其对人性的压抑及复仇精神。因此,芥川笔下的人物与他本人一样,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使他笔下的人物痛苦挣扎,使他本人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9.
法律推理过程包含着权力与利益、应然与实然、确定性与妥当性、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逻辑与价值、语言与事件、思维与表达、认知与行动等诸多矛盾。在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分析哲学与经验哲学的碰撞中,法律已经由文本所体现的规范层面转向法律施行的实践层面,法律推理已经由"逻辑独白"位移到"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0.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很少有父亲出现。文章通过对出现在村上春树后期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与《1Q84》两部作品的父亲形象进行解析后认为,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父亲是日本社会"恶"的象征。与恶抗争表明了村上春树对抗日本社会体制的姿态,而村上对父亲的怀念实则为《1Q84》中塑造天吾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仙人》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R·Akudagawa)的初期作品。从《仙人》与《聊斋志异》中《小二》、《雨钱》、《鼠戏》诸篇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芥川的《仙人》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芥川的创作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并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2.
秦宇庆  邵慧燕 《科技信息》2009,(36):I0138-I0139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为出色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一直以来就是评论的热点。而《地狱变》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与人性的矛盾也是众多评论者追捧的焦点。笔者将从作品中各个具有鲜明矛盾性格的主人公入手,分析其矛盾性格所代表的本义,以此为入口来探寻芥川龙之介的矛盾性格以及矛盾人生,并对其对于解决艺术与人性矛盾的方法及选择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后期,相继出现了一批文言和白话艳情小说。受纵欲主义思潮和市场文化的影响,这类小说的叙事从形象塑造、情节叙述到语言修辞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性"意象模式的膜拜与建构上:作品人物沦为"性"的符号和欲望消费的客体,意象本身从审美形象滑向观念意象;文本修辞中的换喻功能增强,欲望溢出理性的规范;与此同时,文本格调旨趣日益低下,呈现出"俗""艳"倾向。本文以审美表现理性和文化功能主义为支点,揭櫫这种意象模式的内在生成机制与文化趣味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文化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和中国古代传奇《杜子春传》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探讨芥川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倾向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伊瑟尔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以及对意义的重新建构。他的批评理论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客观化模式的制约,有着一定的人文阐释因素,又在弘扬读者作用的同时兼顾语境的作用。他所倡导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理念体现了"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其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可久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散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在建构"列锦"修辞文本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他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三大类十八小类。每一类"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都对拓展作品意境,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他的散曲作品独具魅力,是跟他擅长建构"列锦"修辞文本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受到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朱莉娅·克力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中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许多学者如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哈提姆都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和分类。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互文性理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要求译者将文本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和内涵。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雁"这一意象的翻译,从而进一步证明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张可久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散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在建构"列锦"修辞文本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他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三大类、十八小类。每一类"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都对拓展作品意境,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他的散曲作品独具魅力,是跟他擅长建构"列锦"修辞文本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自古就有自杀的传统,时至今日,自杀仍然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流行病”。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得奖四年以后自杀。1970年,著名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这些在当时都是令人震惊的新闻。此外,文学家如芥川龙之介、太宰治、有岛武郎、北村透谷、田中英光等人,也都是以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的。  相似文献   

20.
庄子"知"论包括庄子对知识的看法和对认识活动的看法。认识活动可以分为理性探究活动和观道体道活动两种。理性探究活动的结果是关于物的知识。庄子批评理性探究活动和关于物的知识,也怀疑关于物的知识的真理性。观道体道活动的主体是真人。真人对道的直观是心观,又是静观。但这种静观不是死寂的,而是不断生成的,也即是体道、游心于道。真人观道体道的结果是真知。真知是不知之知,并相关于人的生命和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