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著名作家,也是继张说之后主持风雅的文坛盟主,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奇怪的是,他的创作似乎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既没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论著也远不及盛唐其他名家之多。在熊飞先生的《张九龄集校注》出版之前,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之盛始于唐代,唐代文学之盛始于盛唐,盛唐之盛始于张九龄。这样说并不过分,因为张九龄不但是“首创清澹之派”的著名诗人,而且还是“开李、杜之先”的一代文宗。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全面把握唐代文学的走向及其文化精神,深入研究张九龄及文学创作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张九龄是开元贤相,又是盛唐前期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坛地位,不仅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本身,还由于他的文学交往。他执政期间曾荐引王维为右拾遗,并提拔卢象为左补阙。孟浩然曾被他辟为幕府,在荆州和他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是张九龄在开元十九年守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仕仍副知院士时的下属。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起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务)兼修国史,次年正月守中书令,与侍中裴耀卿同在相位,他们之间互相交往十分密切。因此,王维、孟浩然、王昌龄、裴耀卿等人,都是张九龄的诗友,他们都和张九龄有诗歌创作上的往来,在他们的交往诗中,都充分说明了张九龄的盛唐诗坛  相似文献   

4.
张九龄是唐代开元年间的著名宰相,他的历史功绩,历代史学家多有论述与肯定。九龄在当时又被誉为“词人之冠”,可见他在初盛唐诗坛的地位。然而我们对张九龄诗歌创作的注意与研究显然是不够的,解放以来各种中国文学史几不叙述九龄诗便是明证。九龄诗歌以他开元二十四年遭谗罢相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拟就张九龄后期诗歌创作进行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祠堂是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性质相当于现代纪念堂一类。其重要的文化功能是缅怀先贤,树立典范,激励后人,使优良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张九龄是唐玄宗时著名宰相,在开元(713——741)年间挺身立朝,政业彪炳于史册,诗文也独步一时,在岭南的历史地位更为显要。正如文明礼部书丘浚在《寄题张相祠》诗第一首中所说:“岭海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论。江南入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①因此,张九龄去世不久,纪念他的祠堂就在他的故乡——韶州建立起来,后来波及粤北,并散见于广东其它一些地方。张九龄谥号“文献”,后人多尊称他为张文献公,纪念他的祠堂也就被称为文献公祠。  相似文献   

6.
张曲江是开元贤相,为政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风度上下远近闻名。其文章早为张说、王方庆、沈佺期、玄宗赏识,玄宗曾说:“九龄文章独步本朝,朕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元帅也。”他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为历代文学评论家所肯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张曲江没有交往,但他写了一首诗歌,对他推崇钦佩,深表悼念。皎然也十分敬佩他,赞颂他的诗风及其诗坛地位。王维出士和张九龄援引有关,在诗中表示对他终身思旧恩。孟浩然是他的忘形之交,在他  相似文献   

7.
金陵生  蒋寅谨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4):F0002-F0002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著名作家,也是继张说之后主持风雅的文坛盟主,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奇怪的是,他的创作似乎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既没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论著也远不及盛唐其他名家之多。  相似文献   

8.
唐代名相张九龄以“尚直”品质而享誉世人。其“尚直”品质的形成,一方面是他作为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忠义”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另一方面也与其谏官出身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与谏官职责强化了张九龄的“尚直”品质。然而,言谏制度只是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对皇权的一种有限监督,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病,张九龄最后因“尚直”被贬,也恰恰折射出这一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一)祖居与私宅张九龄的曾祖父名君政,唐朝贞观年间任韶州别驾。从徐浩《张九龄神道碑》所载君政“终于官舍”可知,他生前所居之屋尚属官府,没有在韶州治地曲江城拥有私宅。张九龄祖父子胄置业情况,可惜史料无证,难以断言。但有一点可知,子冑生有四子:宏智、宏毅、宏藏、宏愈,即有私宅,按照传统习惯,其居室当传与长子。于是,张九龄之父宏愈“来居始兴清化,置立田产”(康熙《张氏族谱·初修原记》),实属自然。对于始兴县的祖居,张九龄在诗中多次提到。《旅宿淮阳亭口号》称:“故乡临桂水。”这里的桂水,应该指始兴县桂山之水,而不是特指曲江县的桂水。证以史料:  相似文献   

10.
张九龄,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人,是初盛唐之间的著名诗人,著有《张曲江集》,存诗二百十三首。自唐以来,历代文人骚客对张九龄的诗评价甚高,把他的诗与陈子昂的诗相提并论,大加赞誉。笔者认为,其中评得最为恰切中肯的还是沈德潜的一个“醇”字。沈在《唐诗别裁》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把张九龄的诗品评为“醇”,确实  相似文献   

11.
张九龄是历史上江南籍的第一个宰相,是开创岭南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被收入《曲江集》的有二百三十首。在他的诗作中,咏怀诗约占他的全部诗作一半多。正是这些咏怀诗,使得张九龄的诗能在中国诗歌史上蠃得了一席地位。张九龄的咏怀诗,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他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寄意,讽喻政弊。诗中虽然有颇多的感慨之词,但怨而不怒.尤其是他晚年遭贬谪后,情致深婉,感  相似文献   

12.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他倡导的“风骨”与“兴寄”成为自此以后唐诗的两个重要质素。开一代诗风,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本文旨在从其倡导的“风骨”与“兴寄”的内涵入手,来探讨其创作理论和实践在唐诗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九龄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地位,又是一位清忠的贤相,他和张说等,是当时文士所敬仰的文综和时哲,对开元的诗风影响最为直接,九龄的思想人品陶冶盛唐诗人最深。他继承陈子昴的诗歌革新主张,而有所发展,陈、张标举汉魏风骨,而九龄则赋予建安精神新的时代特色,而且更加注重诗作的含蓄,词藻和韵味,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  相似文献   

14.
绪言张九龄是唐代开元年间贤相和著名文学家,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成就、个人品德修养以及其政绩都很值得后人研究。为配合韶关市发起的“张九龄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以及便利有关专家学者对张九龄的研究。在我校校长余伯禧副教授、科研科的黄志辉副教授、图书馆的陈佩媛馆长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由梁健、刘杰明、胡冰组成的“张九龄研究资料篇目索引”编辑小组,负责有关方面的工作。我们先后到了西安、洛阳、广州、韶关等地寻访有关资料,历时近二个月。这期间我们得到了西北大学、陕西师大、陕西省图书馆、洛阳市图书馆、华南师大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等单位的帮助。还得到了梁超然教授、韩理洲副教授、陈建森讲师、陈宝珍馆员以及我校黄志辉副教授、李玉宏老师的具体指点。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因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所限,索引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有关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5.
张九龄是盛唐的一位贤相,生活在开元时代。他的祖先三世和父亲宏愈前来始兴清化置立田产,所以张九龄的母亲长期在始兴生活。张九龄也曾来始兴居住,并且在始兴的家祠留下许多遗迹。张九龄矢志奋发,刻苦研读,年轻时来往于曲江县和始兴县之间,粤北特有的山水林木,绮丽风光,陶冶了他的性格,也增加了他同山区劳动人民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萨特的“学格”形成过程,以及其在哲学、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萨特的文学和哲学是有机结合的,他的“学格”与他独特的童年、成年乃至老年的“自由之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鲁迅领导的几个文学刊物黄志雄鲁迅不仅以他的光辉著作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字的基石,而且为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争得了地位。鲁迅的文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坛上,除“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个独具特色、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的文学刊物,登载...  相似文献   

18.
“人的文学”是公认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两大中心理论之一,周作人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将“人”定义为“从动物中进化而来的”,人性等于“神性 兽性”;他的人道主义就是代表“神性”的博爱型人道主义与出于“兽性”的个人主义的结合,人道主义文学是“人”的文学”。由于对自由主义的坚定信念并加以对尼采学说的扬弃,周作人坚持自由与宽容;随着他更多的返回传统和对古希腊、日本人对自然与美的热爱之情的向往,周作人倡导生活艺术化,其文学观也随之更突出人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是身兼启蒙者与文学家的周作人在特定时空里融合启蒙主义和审美主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事实的骨骼、筋肉、神经,皮肤”,“文学家的工作是很艰巨的:写人的故事并不单是‘叙述’而己,而是用语言来勾画人,就象用毛笔或铅笔给人画像一样。”从高尔基这个语言大师所说这些话中,可见,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语言是组成文学的一种材料。没有语言,就无法进行创作。好象搞建筑一样,没有建筑材料,就无法进行建筑。诗人普希金对语言是非常重视的,他一生做了两件极其艰巨的工作。一件是确定现实主义在俄罗斯文学中的支配地位,另  相似文献   

20.
张九龄贬谪荆州,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文学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文学史意义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促进荆州区域文学发展,形成以其为中心的文学群体,使诗坛重心南移;二是其个人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多以比兴手法寄托拘囚之思,以《感遇》组诗为代表,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三是与其相关的其他诗人的命运,如王维和王昌龄等,因张九龄贬谪荆州而发生改变,进而对诗歌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