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然探秘栏目内,本期发表了《从龟类的研究看温度对爬行动物性别的控制》。温度的选择可以决定爬行动物的雌雄,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温度在此起什么作用?如何进行控制?它在理论和实际上有何价值?这篇文章均涉及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阅,定会增长知识。  相似文献   

2.
海外书简     
自然杂志编辑先生: 读过《自然杂志》3卷4期,有关“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的几篇文章引起很大兴趣.……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是学术丑闻频发的一年。有人一次性被撤回60篇文章,有出版社一次性撤回120篇论文,有人甚至胆大妄为伪造同行评议。本文作者亚当·马克斯(Adam Marcus)和伊凡·欧文(Ivan Oransky)是撤稿监察会(Retraction Watch)的共同创始人。下面是他们盘点的2014年十大论文撤稿事件。1.提起2014年学界丑闻,就不得不提到《自然》杂志撤稿的两篇关于STAP干细胞的文章。学界发现该论文存在诸多问题,而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小保方晴子也无法重复实验结果。《自然》杂志拒绝承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倘说同科学有点联系的话,那就是社会科学吧.至于自然科学,坦率点说,实际是一无所知的,但是读了《自然杂志》上关于预测麦克林托克、科勒、米尔斯坦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篇文章之后,觉得不能不写些文章,来讲一讲我的感想,兼向《自然杂志》的同事们致敬。麦克林托克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英国遗传学家,年轻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得到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冷泉港的卡内基实验室工作,四十年代,她就提出了“转  相似文献   

5.
当代我国年老的科学工作者接受的,大多是分门别类的单项专业教育,它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把自然界分成由各种细部组成的彼此独立的部分,就象一只钟是许多机械零件组装起来的一样。1985年我在《世界科学》杂志第8期上读过一篇文章,使我对科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篇文章前冠以科学哲学的栏目名称,标题是三个字:《系统论》(作者W.I.B.Beveridge,万崇信、张伟钧译)。后来才了解,早在80年代初,在我国哲学杂志中已介绍过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为什么《世界科学》.上的这篇介绍会给我如此强烈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曾经劝说美国政府接待故伊朗逊王在美国治疗的医生正就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怀疑他的诊断和动机的两篇文章控诉其诽谤罪。诉讼费高达四百万美元的这宗控诉案的最终被告是《科学》的主办单位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美国纽约医院的本杰明·基恩博士说:这两篇文章是“令人作呕的”,使他蒙受了“羞惭、丢脸、耻辱和嘲弄”!他说这两篇文章的公开发表已经使他每年收入的十万美元减去了一半。第一篇文章是由美国杂志《医药世界新闻》记者马克·勃洛姆所撰写,文章描述了基恩对故伊朗逊王(已被废黜的伊朗国王1979年10月由美国政府  相似文献   

7.
中外科技桥梁正当我应美国科学院院士阿亚拉(F.J.Ayala)教授之邀赴美工作之际,收到《自然杂志》编辑部为创刊10周年纪念专辑而发的约稿函。很多外国朋友都知道有一种“中国的Nature杂志”,并且交口称赞,足见《自然杂志》影响之广。十年来,《自然杂志》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通过《自然杂志》两次预言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获奖  相似文献   

8.
细胞内免疫     
Ⅰ.黑尔斯考兹(Ira Herskowitz)在去年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研究克隆基因功能的最好途径是刨制那些能够提供一种显性负表型的突变体,当能表达这种突变基因的质粒在细胞内稳定下来时,它的产物就能显性地干扰宿主基因产物所表现的功能。这将有助于阐明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功能。在本期《自然》杂志上,A·弗里德曼等(Alan Friedman)的工作通过向细胞内移植一个编码疱疹病毒蛋白  相似文献   

9.
“年”非“光年”斐君[编者按]《假设与探索》栏目开设之后,我们发表了两篇文章。文章刊出后,编辑部收到好几篇针对这两篇文章的商榷之作。在开设栏目之时,“我们希望大学生、中学生以及一切有志于科学技术的人.把你认为‘有一卢、科学道理’的认识写出来,交给我们...  相似文献   

10.
1979年1月,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给《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写了一篇文章《没有不能造的桥》。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桥梁方面的知识。时隔39年,桥梁方面又有了哪些发展呢?今天,我们就从力学与材料学方面再次入手,看看它们对桥梁技术又有哪些推动。  相似文献   

11.
石磊 《世界科学》2007,(2):16-18
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表明,要达到这个目标可能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能否达到的问题。如果这个目标真正实现了,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即将迎来创刊15周年之际,邀请了世界著名的遗传学家参与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基因测序能力达到上述目标,你将会做些什么?为此,新一期的《自然·遗传学》杂志设立了“年度问题”(question of the year)站点[该站点由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pplied Biosystems)主办],陆续发布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该站点的内容每月更新,这样公众就能定期了解一些未来遗传学的发展趋势。以下是5位著名遗传学家根据《自然·遗传学“》如果测出一个与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大小等同的序列只需花费1000美元,那么你将会做些什么?的提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塑人 《科学之友》2003,(7):21-21
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歌手朱迪科林斯曾与座头鲸一起歌唱,融合了热带各种动物叫声的唱片《雨水之声》曾在排行榜上居高不下,“自然音乐”风靡一时。但动物们到底会不会唱歌呢?美国《科学》杂志前不久载文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一点看法     
一点看法贾清万《世界科学》1996年第一、二期的“假设与探索”栏目内,分别刊登了吴耀棠和翟洪国两位先生的文章。笔者对两篇文章的观点略有异议。第一期中吴耀棠先生在峨对两个物理现象的认识》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说:“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会有运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文科生,你也许对那些充斥科技名词和冗长叙述的杂志感到头疼?那么我向你保证,翻开色彩缤纷的《知识就是力量》,你的这种担心马上就会烟消云散。以我个人的感觉,现在《知识就是力量》中的“知识”二字,绝不仅仅是指“自然科学知识”这样一个狭隘的领域,而属于囊括了各门类精华的“大知识”范畴。刊中不乏自然科学的普及和介绍,但还有更多涉及历史和人文的栏目,定然会让你眼睛一亮。“缤纷文化”和“人生驿站”也许都是非常适合你的栏目,里面收集了一篇篇充满哲理和文采的文字;它们也许不能带给你具体的知识,却能为你的心灵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5.
<正>《自然杂志》创刊于1978年5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主编为贺崇寅。办刊时的宗旨为:传播科学,认识自然。1995年,钱伟长将《自然杂志》引入到上海大学,由上海大学主办。钱伟长希望"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1998年,《自然杂志》创刊20周年,钱伟长接见编辑部成员并为杂志题词:"发扬创新精神,繁荣科学事业。"2005年,《自然杂志》聘请董远达教授为主编。《自然杂志》把办刊理念总结为:奉献原创科普精品,解读科学前沿动态,沟通文理两种文化,弘扬科学人文精神。《自然杂志》也明确了高级科普文章的写作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6.
自然杂志编辑部: 贵刊1980年第8期赵丰先生的文章《地球的音乐——地震波趣谈》,是一篇很有趣味的文章.我从事于地震记录图的分析研究多年,感到这篇文章真是写得深入浅出,文笔生动.我估计这位赵丰先生对于地球  相似文献   

17.
来信摘登     
去年以来的《自然杂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进,看了以后很高兴.为了进一步办好贵刊,我想提两点不成熟的意见供您们参考. (1)建议开辟“学术讨论”或“学术争鸣”专栏.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一样,对许多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看法,即使对一篇文章的评价也如此.除了通过实验检验与  相似文献   

18.
思羽  刘超 《世界科学》2023,(12):59-60
<正>《自然》杂志“微科幻”栏目上又出现了一名华人作者的身影。作者刘超的这篇《第三类紧密纠缠》读起来十分晦涩,就像是在一个经典故事中插入一些物理学名词,再向一些科幻电影的片名和台词致敬(比如题目就是在致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第三类接触》)。究其故事内核,是讲述勇士屠龙之时,被恶龙的言语蛊惑,最终功亏一篑。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8月10日,央视二台《是真的吗?》栏目中,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一种身上有骷髅图案,甚至会叫的恐怖蛾子。本刊特邀赵力老师给我们讲讲他的考察亲历。2019年7月25日晚,我带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考察队与央视《是真的吗?》栏目摄制组一起,来到青城山金鞭岩公路附近一座悬崖边,考察川西山区的蛾类。在许多人心目中,蛾子是一类模样丑陋、令人讨厌、在暗夜里诡异地来去的  相似文献   

20.
记得那是1988年底,我正在北京一位老师处小坐,因为刚刚在他主编的一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生命与地球同源"的文章,所以我们的谈话内容自然都是围绕生命起源和"同源说"来进行的。临走时他指了指书架对我说,那里可能有一些我用得着的资料,叫我看看,觉得有用的可以拿去作为参考。我查阅着书架上的书和杂志,其中就有《世界科学》,有几本《世界科学》的封面上还盖有"请交换"的蓝色图章。我拿起来翻了翻,其中的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住我,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清新脱俗,让人耳目一新。有好几篇文章又正好与我当时所做的研究有关,给我很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