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应用金属蒸气法制备了三种金属含量比不同的Pd-Cu/C燃料电池电极,XRD和TEM测定结果表明Pd和Cu已形成合金,合金的颗粒很小,平均直径小于5nm,XPS和Auger能谱说明Pd和Cu均以零价态存在,极化曲线实验结果看出,随着催化剂中Cu比例增加,电极的催化活性略有增加,KOH溶液浓度(1-5摩尔/升)增大,电极活性随极化电流改变减小。  相似文献   

2.
应用金属蒸气法制备了三种金属含量比不同的Pd-Cu/C燃料电池电极。XRD和TEM测定结果表明Pd和Cu已形成合金,合金的颗粒很小,平均直径小于5nm。XPS和Auger能谱说明Pd和Cu均以零价态存在。极化曲线实验结果看出,随着催化剂中Cu比例增加,电极的催化活性略有增加.KOH溶液浓度(1~5摩尔/升)增大,电极活性随极化电流改变减小。  相似文献   

3.
铅酸电池"轻量高能"要求发展表面镀铅的轻质金属代替铅板栅。轻金属表面镀铅/锡工艺可以采用氟硼酸、氨基磺酸、柠檬酸和甲基磺酸体系镀液。氟硼酸体系中残液中的氟化物难以处理到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氨基磺酸易生成硫酸铅沉淀,影响镀液稳定性及镀层质量;柠檬酸体系镀液在高电流密度下对镀层铅含量的影响大;甲基磺酸体系能在高电流密度下工作,废水处理可靠。在轻金属铜、钛基体以及炭泡沫上电镀铅或铅锡合金,得到的轻型镀铅板栅材料在铅酸电池中轻量高能技术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非晶态Ni—S合金在碱液中析氢反应(HER)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Ni—S合金的析氢反应机理。用稳态极化曲线研究非晶态Ni—S合金的极化行为,得到其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塔菲尔斜率和表观反应活化能。用断电流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氢原子的吸附和中间态粒子。考察电极表面粗糙度、活性粒子表面吸附浓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得出Ni—S合金电极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及其HER电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了铅锑板栅合金中锑的电化学行为,推断铅锦合金电极中佛的氧化过程表现为扩散控制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Pb与Al合金之间引入过渡金属Sn,采用热镀膜及热包覆的方法制备出了Pb-Sn-Al层状复合电极材料,对其电阻分布、质量、电极极化曲线、耐蚀性、槽电压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Pb合金电极相比,其电阻减少24%,质量减小37.6%,电极极化电位降低2.3%,腐蚀损耗降低23.2%,槽电压降低200mV.因此Pb-Sn-Al层状复合电极材料是一种质量小、导电好、耐腐蚀的电极材料,有着重要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利用铅锡成核电势的差异,在薄层电化学槽中制备了铅锡层状合金.制备的合金呈现出铅固溶体和铅锡共晶交替排列的结构.该实验表明用于制备磁性层状合金的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其他传统的电镀舍金体系.  相似文献   

8.
分析柱塞泵转子液体金属挤压铸挂成形的传热特点,为消除45#钢-铅锡青铜由于变温热应变作用产生收缩,致使铅锡青铜与钢坯型壁之间形成的间隙,冲头挤压力需为60MPa.为易于随后的挤压成形,保证合金充足后有85%以上呈液体,且考虑浇注误差,浇注高度取68mm.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了铅锑板栅合金中锑的电化学行为,推断铅锑合金电极中锑的氧化过程表现为扩散控制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碳纳米管/铅锡合金新型减摩镀层。在干摩擦条件下,采用摩擦磨损试验法,研究镀液中的碳纳米管的质量浓度对复合镀层抗咬合性能的影响和复合镀层摩擦因数的变化,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普通铅锡镀层和复合镀层的咬合后的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当试验机的转速为500r/min时,在相同的法向载荷下,复合镀层的抗咬合时间比普通铅锡镀层的抗咬合时间明显延长;当镀液中的碳纳米管质量浓度为2g/L时,抗咬合性能显著提高,优于其他复合镀层;当法向载荷为100N时,复合镀层的摩擦因数逐步上升到1.4以上,而普通铅锡合金镀层的摩擦因数在1.4~1.6之间平稳变化;碳纳米管可以显著改善铅锡复合镀层的抗咬合性能。  相似文献   

11.
对不饱和有机酸在铱-铑合金电极上的吸附和电化学还原过程的动力学规律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电极材料的催化活性,以及发生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和电化学还原过程的动力学基本规律.确定了其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快速动电位扫描方法,系统研究了吸附时间、溶液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在不同组成的Pt-Rh电极上,不饱和有机酸吸附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表面覆盖率下,所研究的不饱和有机酸在Pt-Rh合金电极上吸附速率都遵循罗金斯基-捷里达维奇方程v=(dθ′ R)/(dτ)=kcexp(-αf′θ′ R).Pt电极上吸附速率最大,从Pt电极向Rh电极过渡中,吸附速率下降20~30倍.温度升高吸附速率加快.丙烯酸在Pt-Rh电极表面的吸附速率比其他不饱和有机酸高,并按丙烯酸>丁烯酸>顺丁烯二酸顺序递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极化测量的方法,在0.5mol/LH2SO4溶液中,对Pt-Rh合金电极上电化学析氢、析氧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反应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析氢反应.合金的组成及温度的变化对反应速度影响很小.而对于析氧反应.Pt-Rh合金当中Rh含量的增加可导致反应速度加快;提高温度明显地加快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4.
铬酸酐电催化合成过程阳极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铬酸酐传统生产技术中存在问题,提出电催化制备铬酸酐的绿色新技术.采用三电极恒电流法测定不同反应温度下重铬酸钠电催化合成铬酸酐过程中阳极反应稳态极化曲线,求得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讨论了电流密度、反应温度、电极过电位、工作电压、电催化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表明了活化能曲线极不对称,活化能随过电位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聚2,5-二甲氧基苯胺(P25DMAn)薄膜电极用电聚合的方法制得.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酸性溶液中抗坏血酸(AH2)在P25DMAn薄膜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该薄膜电极对抗坏血酸的氧化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讨论了不同种类负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制成的薄膜对AH2氧化的催化特性的影响.光电子能谱图所得的结果也证明了P25DMAn薄膜电极上有AH2反应的物种产生.用旋转圆盘电极研究了催化过程动力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混料回归设计调整配方,探讨了钛酸型不锈钢焊条冶金过程中硅元素的过渡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焊条药皮中含量较多的硅铝酸盐是熔敷金属增硅的主要原因。一定量的合金粉对焊缝成分有一定的稀释降硅作用。稀土镁合金对硅的还原反应有较强的抑制能力。赤铁矿和氟化稀土分别在其最佳加入量时,熔敷金属中的硅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交流阻抗复平面图判定控制步骤的方法,论证了采用SPE电极进行的水电解制氢苯电化学加氢反应是扩散控制的反应。将气体扩散电极应用于水电解制氢苯电化学加氢体系中,从而将反应由扩散控制转化为电化学步骤控制。比较了两种方法制备的气体扩散电极对反应控制步骤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镀铂碳布扩散电极可提高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在水溶液中电聚合的聚噻吩膜电极对水溶液中醌-氢醌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催化作用。结果表明,一定厚度的聚噻吩膜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对反应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膜的厚度、电聚合成膜时溶液的温度、pH值的大小以及扫描速率的大小对电催化反应有明显的影响。初步研究了电催化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现场付里叶红外反射——吸收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在铂电极上醋酸盐水溶液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在电极表面上有中间产物——醋酸参与电化学反应,且随反应进程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The Ti-Ni-Hf shape memory alloy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plasma rotating electrode process. And the powders were featured with the perfect sphericity and smooth surface. Moreover, the grain size was refined in the Ti-Ni-Hf alloy powders due to the rapid cooling rate during plasma rotating electrode proces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i-Ni-Hf alloy powders had the typical self-accommodation configuration including spear-like, mosaic-like and lath-like martensite. Various twins, such as (001) compound twin, (011) type I twin as well as {111} type I twin, were observed in Ti-Ni-Hf alloy powders. Differing from the bulk Ti-Ni-Hf alloy, two-stage transformation corresponding to B2⇌B19’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was detected in the as-received Ti-Ni-Hf alloy powders. In addition, th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behavior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s. The Ti-Ni-Hf alloy powders with low annealing temperature of 500 ​°C still exhibited two-stag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while two-stag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changed into singl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Ti-Ni-Hf alloy powders with the higher annealing temperature of 900 ​°C. And finally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evolution of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behavior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