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生长于地球表面的各个角落,它和生物界及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药物和工业原料,绝大部分来源于植物.植物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来清除环境中包括重金属在内的污染物。土壤或者水体中的污染物经植物的根转运到植物的地上组织进行贮存,这些含有污染物的植物组织最终可被收割及合理处理。植物可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营自养生活的这一特性使得植物修复成为一种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清除污染物。重金属是采矿业和制造业等工业的附属产物,对人类健康有非常严重的毒害作用。据报道,转基因植物可以用来解除土壤中如汞、镉、砷、硒等重金属的毒性,但是目前还没有铅结合蛋白从植物中被分离出来。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yl-Co A-binding proteins,ACBPs)已被阐明在体内和体外都能结合铅。因此,本文将论述利用改造植物中的ACBP蛋白进行植物修复铅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植物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作为食品或药品用来防病治病由来已久,人类利用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植物与人类健康的紧密关系因1897年阿司匹林的问世而开始降温。20世纪的制药工业完全以化学合成为主导,天然提取物被各种完全人工合成的有机分子所取代。制药工业的空前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绿色石油”——新的植物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植物是自然界有效的太阳能储存者.1公顷郁闭森林每年可生产12.9吨干物质,所固定的太阳能约等于5倍粗制石油的能量.目前全球植物能源的年生长量,相当于600—800亿吨石油,而全球石油年开采量约30亿吨,仅相当于植物能源年生长量的4.3%.可见,植物能源可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再生能源.植物能源曾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时至今日,人们对植物能源的利用又开发了新的途径.早在7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绿色植物能把太阳能变成烃,其分子结构与石油烃很相似,完全可以作为石油的代用品.目前已发现地球上有数千种可生产“绿色石油”  相似文献   

5.
马荣 《今日科技》2000,(10):2-3
用于治疗人类许多疾病的珍贵药物自然界存在很少,不足以进行临床使用。但对生物细胞移植上能够合成某些药物的基因,使其发生定向变异,利用这些生物体以工业方式进行生产,可获得珍贵药物。应用这种遗传工程方法不受原料限制,产品与天然药物相同,但更为安全、可靠、纯净、价廉,并可以自由控制产物的性质和数量,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均可开展此项工作。一、利用转墓因动物生产生物医学产品遗传学家们创造出一批携带有编码人类血红蛋白基因的猪,血红蛋白在血细胞中具有输氧的功能。对猪进行转基因的DNX…  相似文献   

6.
趣谈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美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不可想象,没有植物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子。自从有了植物,就产生了一些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其中包括昆虫。在全部昆虫中约有50%是植食性的,很少有几种植物能免去被昆虫的取食。昆虫的取食一方面给植物造成了危害,另一方面,昆虫的传花授粉也给植物带来了很多好处。自从植物和昆虫产生以来,它们这种互相依存、协同进化、既明显又微妙的关系就一直存在,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不言而喻,植物在地球上生长、开花、结籽并不是为…  相似文献   

7.
从生物的发展和演化来看,生物在陆地上独立生存和占领广阔地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件。只有在生物成功登陆后,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才会形成现今地球陆地上多彩的生物景观,才会导致人类的出现。而在生物登陆过程中,率先登陆的是植物,植物成功登陆后,在陆地上生存下来,为动物的登陆提供了条件。最早可以在陆地条件下生存的植物出现在中寒武世(距今大约5亿年),这种植物被认为是一种与现代苔藓植物十分相似的植物。但是,这类植物的生存不能摆脱对水体的依赖,要占据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并成为陆地主导性植物是十分困难的。植物要在陆…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火的认识和利用使人类发展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人类文明史上,一些基本的发明和创造直到今天仍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作为早期信息技术基础的造纸术的发明;动物、植物的驯化和培育;传统医学、医药等等。现代科学出现以后,人类文明的进步超常地加速了。没有现代的科学与技术就无法想象地球上可以支撑如此众多的人口。  相似文献   

9.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使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如印染厂、食品厂、制药厂、造纸厂、味精厂、屠宰厂、养殖场等排放的污水,还有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如何使被污染的水经过处理后变为可以重新利用的再生水,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已成现实。为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一些大中城市、企业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使浑浊不堪、颜色深沉,乌黑发臭的污水变为清澈透明的、可以重新利用的再生水。然而,这些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大量有机废污物料,以及造纸排放的污泥等,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植物必需的营养物质。这些有机废污物料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循环利用直接进入环境,这又成了清理、运输、堆放等新的难题和新的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0.
光合作用认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合作用认识史张青棋(安徽大学出版社合肥230039)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现今地球上唯一能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放出氧气的自然过程。正是植物的这种光合作用,几乎为人类提供了全部食物与能源。正因为如此,有史以来,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与...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中或存在某些危险物质人类很难察觉出来,但利用纳米技术改造的菠菜类植物却能做到.美国工程师通过在叶子中嵌入碳纳米管,将菠菜变身为能探测爆炸物的传感器,并可以无线方式将信息传递到智能手机等手持设备.  相似文献   

12.
一、在绪言教学中,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向学生讲述了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如在五十万年前我国已知道用火管火。火的利用是人类最早的一项化学实践活动,也是人们最早知道的一种化学现象。人们利用火经历过两个重要阶段:首先是利用天然火,然后掌握人工取火的技术。火的利用及摩擦生火的发现,可以说是人类在跟自然界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伟大胜利,甚至可以把这种发现看作人类历史的开端。正是人类利用、支配了火,能够制造高温,为实现一系列物质的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制陶、炼钢、冶铁等古代化学工艺就产生了。公元8000-6000年前发明了…  相似文献   

13.
据生物学家估计,现在地球上约有8万种植物可供人类食用,而目前仅利用了3000多种。在这3000种中,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95%又来自其中的30种,一半以上的植物蛋白仅来自3种——小麦、水稻、玉米。豆科植物约有1万种,是植物世界最大的蛋白质来源。然而,我们利用的仅仅是大豆、花生等少数几种。水中生长的鱼类,约有205万种,目前人类利用的只有500种。  相似文献   

14.
改革野外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植物系统学及分类学的野外实习是生物学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性的业务活动。通过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认识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中植物的千姿百态,从而激发对学习植物学的浓厚兴趣。近几年来我们在提高学生鉴别、认识各种植物的基础上,利用野外实...  相似文献   

15.
关蓓  何蔚 《科技资讯》2006,(9):185-186
植物景观既能创造优美的环境,又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于庭园的绿化和美化环境,归纳了植物在庭园中的造景功能,简要分析了植物以审美的观赏性进行设计布局与植物配植,以达到庭园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产生式系统可以很好地模拟人类推理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建立人工智能系统时,人们常常利用产生式系统建立人类认知的模型来解决一些难题.本文利用产生式系统解决了八数码难题.  相似文献   

17.
植物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是人与大自然联系的生命纽带。植物利用阳光中的能量在体内制造所需的养分,而人类则依赖植物制造的营养与氧气生存。但植物自身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有很多有毒物质,不慎接触或误食就可能殃及生命。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有毒植物。  相似文献   

18.
杂草的学问     
人类同杂草的斗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到目前为止,被人类驯化和栽培、利用的植物,只有150余种,它们是植物界五十余万种里娇气十足的佼佼者.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的不懈斗争,它们早就淹没在杂草的汪洋大海里了.杂草,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象一片汪洋大海.惊人的繁殖力旧社会,短工们把一种名叫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已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迫在眉睫。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农作物增产的重要一环。植物生理学是合理农业的理论基础,植物生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更是大有可为。本文重点阐述植物生理技术与农业的关系,探讨农业植物生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植物名称及其习语的文化喻义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它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民族差异、语言与思维模式差异,它们在不同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喻义也不同。通过讨论英语中这类植物名称与习语的文化喻义与汉译,可以揭示其中文化喻义存在的渊源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