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属腹足类软体动物。在其人工育苗中,往往环境有害因子对鲍鱼幼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为克服这些有害因子,以利于人工育苗工作正常进行,我们开展了锌、铜离子对皱纹盘鲍幼体毒性试验工作。浙江北部沿海与我国重要的上海经济区相邻,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各种污水直接排放入海。因此,研究各种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在水产资源环境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作用研究报导较多,但有关有害物质对皱纹盘鲍的毒性  相似文献   

2.
物质表面图像的信息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分形几何的方法,研究了物质表面图像上粒子的分布特点,计算出粒子疏密分布不同的表面图像的信息维,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相同的观察条件下,物质表面图像上颗粒分布有序时的信息维大于分布杂乱时的信息维,信息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像上粒子分布的有序程度,从二维图像信息维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表面粒子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鲍精子细胞溶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精子细胞溶素(lysin)是所有动物繁殖蛋白中了解的最透彻的一种,作为一种非酶蛋白质,lysin可在卵黄膜上特异性地钻1个孔使精子从此孔进入.目前对lysi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结构、生化、功能和进化等方面:lysin是一种由2个单体组成的二聚体分子,其单体为5个α-螺旋组成的螺旋束,lysin以二聚体形式与其糖蛋白受体(VERL)特异性结合,然后单体化,再与受体非特异性结合,这与普通动物细胞表面的分子识别的相关内容相一致;许多鲍lysin的氨基酸序列已经测定出来,并证实lysin是通过正向选择方式进化的,对于其进化的模式也有假设来说明,这对理解海洋新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一坤  张晓星  赵蕾  刘彤  王健  卢昆 《广西科学》2023,30(3):551-556
本文通过构建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鲍鱼养殖资源开发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判别,并进一步构建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我国主要省份鲍鱼养殖资源开发的区际差异。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鲍鱼养殖资源开发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我国鲍鱼养殖业整体上仍属于传统的资源消耗性产业。着眼于我国鲍鱼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应着力做好生产要素的调整工作,通过对鲍鱼养殖要素的优化配置,尽快提升我国鲍鱼养殖资源的开发效率。展望未来,我国的鲍鱼养殖业必须走出一条依靠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拓、减少物资和人力资源消耗的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金属熔体表面张力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表面热力学理论和对比态原理,建立一个金属熔体表面张力+的计算公式,对五种碱金属熔体高温下表面张力进行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6.
试述鲍类前合子生殖隔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殖隔离是一个最重要的生物过程。虽然有许多机理还是未知的,但已研究清楚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有两种方式。即通过配子不成熟、不受精的前合子生殖隔离和杂交后代的不育、不成活的后合子生殖隔离。在动物受精过程中,两个配子的质膜在接触融合之前,精子必须穿透包绕在卵细胞外的物质,为完成这一过程,大多数种类的动物都发展了精子结构,使其带有顶体泡,它通过泡吐作用释放具有溶解作用的蛋白质,由它担任穿透卵细胞外被的作用。成熟的鲍精子具有发达的顶体泡,里面含有多种蛋白质,但其中的两种蛋白质-细胞溶素(16kDa)和18kDa蛋白质与生殖有关,是生殖隔离的主要分子结构。当精子粘附到卵黄外膜上时就诱发了顶体反应,释放的16kDa蛋白质利用非酶解反应,在卵黄膜上穿一个小孔,精细胞便从此处穿过卵黄膜与卵细胞融合。鲍类的卵细胞由一层又厚又复杂的细胞外基质包被,并由胶状物、卵黄膜和细胞表面壳等几种成分组成。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胶状物位于卵细胞的最外层,由疏松排列的纤维组成,它在鲍类受精中的作用还没有研究不禁。鲍类的ESC层与海胆的卵黄膜十分相似,含有精子结合受体,它是不分支的糖蛋白,同同细胞溶素结合的惟一成分,它具有种属特异性。每个受体大约同60个细胞溶素结合。所以种间受精的抑制因素也许并不只有卵黄膜与溶解蛋白的反应,还可能有精子对ESC层的粘接作用。  相似文献   

7.
幼龄皱纹盘鲍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45日龄皱纹盘鲍的消化系统,消化道粘膜上皮呈扁平状、立方状或柱状,食道可区分为3段,食道侧囊有3种细胞成分,嗦囊比胃小,肠有5种细胞成分,唾液腺由粘液细胞和纤毛细胞组成,消化腺由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8.
鲍幼虫变态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鲍幼虫变态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鲍因其幼虫营卵黄营养,且同昆虫和蛙类相比,鲍幼虫变态速度快、存在提早发育(‘anticipatory’developmental program)现象,是研究贝类乃至海洋无脊椎动物变态现象的理想模式.早期研究采用药理学和电生理学方法发现了GABA等能够诱导鲍变态的物质,并且提出了变态过程信号通路,但调节幼虫变态的分子机制仍然所知甚少.研究人员采用差异显示PCR和基因芯片等手段获得了一些变态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但是变态是由众多的基因和信号分子共同决定和影响的.传统获得差异基因的方法效率低、获得基因数量少、受公布的EST(表达序列标签)限制大,所以调控变态的分子网络和机制还尚未建立,缺乏对调控这一细胞过程的整体认识.转录组学分析获得大量变态差异基因,并且有助于建立差异基因相互作用网络,是研究变态分子机制的新方向.此外,变态差异基因的功能验证和注释是鲍变态分子机制研究的另一问题,基因干扰可能是解决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鲍体表黏液的免疫机制,利用生化测定的方法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西氏鲍(Haliotis sieboldii Reeve)及杂色鲍不同杂交群体鲍体表黏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比活力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鲍中,西氏鲍体表黏液中AKP、T-SOD的比活力最强,显著高于杂色鲍台湾群体,这与生产实践中西氏鲍抗逆性强、存活量高相吻合,推测AKP、T-SOD是较好的免疫指标性酶;而在杂色鲍不同的杂交群体间,台湾♀×F1♂杂交群体与F1♀×台湾♂杂交群体体表黏液中3种酶比活力均最高,推测这种杂交方式能够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本研究有助于为鲍的选育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鲍鱼的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研究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流动相组成、最佳检测波长、色谱柱温度等操作因素对鲍鱼指纹谱图的影响,并对不同产地的鲍鱼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色谱条件为不锈钢填充色谱柱(Venusil XBP C18,4.6 mm×250 mm,5μm);检测波长为210 nm;流动相为乙腈-体积分数0.1%的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分析时间70.00 min;柱温30℃.  相似文献   

11.
在鲍的繁殖过程中,配子的识别表现出种的特异性,精子顶体泡内的细胞溶素(lysin)可以专一性地在卵黄膜上钻一个孔,精子便从此孔进入与卵细胞相互融合,完成受精.Lysin通过正向选择定律快速进化,而卵膜上的细胞溶素受体(VERL)为lysin的分化提供了选择压力,它是一个自由重复的序列,进行协同进化,这种协同进化可以解释精子lysin的快速适应性进化,并提供了一种可理解的分子机制来解释种特异性的繁殖鲍新种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