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1+X”证书制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举措之一。高职院校试行“1+X”证书制度的关键在于课证融通,而课证融通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与“1+X”证书相对应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专业课程和“1+X”证书相关要求的有效融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革新、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等途径来实现,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在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结合企业、院校、培训评价组织的三方需求,对高职院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进行课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调研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将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并对参与课证融通的课程采取多重手段进行有效改革。  相似文献   

4.
当前,1+X证书“课证融通”仍然存在理念背离、课程重构深度不足、X证书社会认可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对1+X证书与课程的融通策略与路径进行探索和实践。实践表明,通过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共同体制度,建立基于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课证融通”运行机制,探索融合创新机制下“课证融通”实施路径策略与路径,推进“1”和“X”有机衔接与融合,形成“一体两循环”的课证融通运行体系,较好地实现了校、企、生联动,达成了产、教、学闭环,有效促进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相似文献   

5.
"1+X"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性设计."1+X"证书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融合,有助于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因此有必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并依托专业群来遴选合适的证书.通过解构证书标准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将证书标准嵌入课程标准,课程思政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1+X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X证书的选择,根据专业与证书间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教育内容包含证书内容,第二种是专业教育内容与证书内容是交叉关系,第三种是专业教育内容与证书内容无直接关系。三种不同的选择,其书证融通的路径各不相同,应分别采取强化、补充、拓展的方式推进书证融通。  相似文献   

7.
1+X证书制度是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全新的制度设计,对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先阐述1与X的关系及其内涵;其次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基于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最后从三个层面提出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教师进行1+X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影响。在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激励政策作为自变量,把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作为中介调节变量,构建研究假设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激励政策正向影响教师进行1+X教学改革的行为意愿,性别对努力期望和促进条件有调节作用。针对研究结论给出了对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  相似文献   

9.
从1+X证书制度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建设的背景、意义和要求入手,比较"双证书"制度和"1+X证书"制度的区别与联系.以旅游大类专业为例,阐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及1+X证书试点现状,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建设的实施路径.通过问题剖析,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X证书制度强调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并举,有助于推进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必将带来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1+X教学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专业课程评价与学分制度有待升级,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实训基地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实际问题。在把握1+X证书制度内涵的基础上,讨论并探索了优化1+X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实施策略:优化和完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评价模式,加强“双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探索“1+X”证书制度与护理专业的有效融合与实施,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特点,选取母婴护理、幼儿照护、老年照护、产后恢复和失智老年人照护5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1+X”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研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双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设等举措,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效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职业教育改革和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可借鉴做法.  相似文献   

12.
2019年,职教20条中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该制度不仅有效弥补了酒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被取消的无奈,更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如何融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指明了方向。本文在进行了对14所同类院校以及20多家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关于1+X制度的相关调研后,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该如何实施1+X证书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X"证书制度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1+X"制度促进"产教融合"的内涵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升级,构建"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促进校企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构成了新的评价机制.它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有效载体,解决了...  相似文献   

14.
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实施1+X证书制度,如何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成为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最紧迫的任务。以高职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探索从“云计算开发与运维1+X证书”“华为云解决方案工程师和红帽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及“云计算实施与运维工程师岗位”三个维度对课程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依据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特点,构建出专业基础技术、专业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拓展三种平台的多模块课程体系,形成“三维度、三平台、4+N模块”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5.
唐哲卿 《华东科技》2022,(3):119-121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在逐渐深入推进,目的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学校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多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证书,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技能,满足社会以及就业市场的需要.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1+X"证...  相似文献   

16.
刘小春  张蕾  李丹 《华东科技》2022,(3):113-115
"1+X"证书制度的颁布,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必将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催化课程体系重构.本文介绍了"1+X"制度实施背景、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证"对接现状,并以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X"证书为例,剖析了考核标准要求,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组方案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掌握BIM技术初级应用层面的人才缺口较大,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急迫和大量的。目前高职校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师资能力不足、不适应1+X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要求、专业特色不明显和不满足培养BIM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问题。在对建筑产业BIM人才需求和1+X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主导,多证并取拓展专业发展方向,基于1+X证书制度优化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专业融合重构实训课程体系,并以微订单模式提高就业对口率。  相似文献   

18.
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于提升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专业技能型人才构建、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智能交通行业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课题组从行业人才供需出发,调研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和证书要求;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与X证书融通策略,针对岗位需求和所选X证书要求,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加强配套和学分银行建设,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保障课证融通落地、落实、见效;最终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与服务面向和区域产业集群人才需求,技术创新的动态匹配。  相似文献   

19.
在数智经济背景下,实施“1+X”证书制度是培养“一专多才”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表明,在数智经济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顺应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拓宽大学生就创业渠道及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苑 《科技资讯》2022,(9):158-160
“1+X”制度是我国充分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变革增速和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加速设置的一项新制度。专业课改是促进该制度试点的一大抓手。该文就以“1+X”制度为重要指导思想,以传感网技术课程为例,通过对“1+X”制度的阐述,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等级证书试点、传感网技术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提出了“1+X”制度下的传感网技术课程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