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年前一场关于中医是否是伪科学的争论差点将中医连根拔起。好在有关部门出面力挺,这场争论才宣告结束。至此,中医保住了,中医药也保住了。但时至今日,中医药的发展环境依然堪忧,归根究底就在于,在没有制定出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上市受制于研究过程完全不同的西药量化标准前提下,要让更多人受惠于好的中医药方,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医药在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把中医药理论应用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具有独特的优势。本阐述了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及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指出了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邓爱华 《科技潮》2007,(9):15-17
有人说,中医药是自成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与西医并行不悖;有人说,中医是超科学的,至少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得清;有人主张,中医药应该返归经典;有人主张,中医药应该和国际接轨……对中医药发展之争是如此的尖锐和对立,“中医药的现代化”是其中的焦点话题。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边宝林,他畅谈了中医药现代化的现状和未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以“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以中药、针灸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来调整、激发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纠正人体的偏常之性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中医学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包括细菌、病毒等)和谐共处,而不是对微生物大规模灭活的理念,维持了微生物与人类之间微妙的生理平衡,这正是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其在无数次瘟疫的侵袭下从未像欧洲一样一死上千万人;同时,中医药“简便廉验”,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以及新型病毒性疾病等方面尤有所长,故只有建立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保健体系,才能保障中国13亿人口的健康,才能解决9亿农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缺医少药问题。建议实施“中医药五大振兴工程”,即中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工程、中医药人才工程、中医药科研工程、乡村中医工程以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程,以做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历时多月的大讨论,终于日前尘埃落定。所谓“取消中医”的“万人”大签名,实际上“到11月1日签名人数尚不足200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的公开辟谣,使“取消中医”的网络签名以“科学”的名义轰动登场,却以“闹剧”的标签惨淡收场。科学也好,闹剧也罢,沸沸扬扬的讨论,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争议本身。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早已证明,中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存废之争的实质是对中医自身发展瓶颈的反思,而非废除中医的喧嚣鼓吹。为此,本刊特组织刊发中医药产业系列专题报道,总结与展望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前景,尤其是广大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科研机构及中医药制药企业等在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以探索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傅景华 《科技潮》2007,(9):8-12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科学与非科学等问题的讨论轰轰烈烈,而且这种讨论已经不限于医学界内部,甚至不再局限于国内。其实,中医药“存废”之争并非新闻,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将我国传统中医引领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信息化使中医在临床诊疗、教学自学、科研创新、文献古籍数字化等的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信息化服务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成为中医药发展新的切入点及提升点。该文基于科技信息化探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梅 《科技资讯》2012,(22):213-213
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而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在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通过分析中医院校教育现状,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跟名师、读经典、重文化、多临床,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药提供了适合其发展的技术平台。作为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瑰宝载体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将中医药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培养中医药与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帮助中医来解读和表达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推动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本文从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入手,对此进行了探讨,旨在突破目前只停留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阶段的瓶颈,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推动传统中医药的发展。作者相信在高等中医药院校计算机教育领域本文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和"中医临床研究发展提纲",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制定甘肃省中医药科研课题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998年-2010年中医药科研项目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发现并纠正了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轻视、歧视和排斥中医药错误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发挥中医药力量的卫生方针,认为中医药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并开创中医药院校教育,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在广大农村中的作用,为祖国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甘肃医疗队援助马达加斯加已经40多年,中国人民和马达加斯加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中医中药在马达加斯加推广应用的实践,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宝贵经验。本文立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国际化推广应用、服务世界人民,对中医药在马达加斯加推广应用提出了促进立法、走进学校、发挥好中医中心作用、培养好中医药人才、增加医疗队中医药专家比例等建议,旨在推动中医药走进马达加斯加,探索中医药走向全世界,服务全人类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任德权 《科技潮》1999,(10):82-82
近百年来,尽量被称为现代医学的西医以其辉煌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与其伴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促使人类将其是光再次投向以天然动植物为基础的世界传统医药.特别是有着几千年连续文化传承的中国中医药。本世纪念70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中医热",这股热浪席卷了东亚、东南亚、俄罗斯,欧洲的德国、法国、和英国。特别是在美国国内,人民中的这股"中医热"更胜于其他国家。就连长期歧视中医药的美国医学界也纷纷重新审视中国中医药在人类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到90年代,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对自然、人类、社会相依相存关系的理解的加深,人类又发出了一片强烈的"回归自然"的呼声。天然药物备受重视,以动植物等天然药为主的中草药也很受青睐。中医药防治病疾的实效性、科学性也逐渐为世界认同。中国的中医药面临极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世纪之交,为迎接中国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9月10日,我们在全国政协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中医药"研讨会。现将在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登于后,以飧读者。(文稿按录音整理,尚未交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14.
晁恩祥 《科技潮》1998,(9):98-99
每当接到国外求医问药的函电和与国外学者探讨中医药防病治病意见之时,心中总是荡漾着一种愉悦的心情,真真看到中医药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国际华人世界也有着深厚的基础;如今,在各国的非华人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认为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意义十分重大。中医药迅速走向世界那是在1986年的金秋,作为中日友好医院专家讲学访问团成员之一,我在日本  相似文献   

15.
张浩 《科技潮》1999,(12):100-100
澳门现在主要中医药团体有澳门中医学会、澳门中医药学会和澳门中药业公会。1994年初,经新华社澳门分社介绍,这3个中医药团体分别来北京访问,并拜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探讨交流与合作的意见。我局利用这一契机,为配合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繁荣和发展澳门地区的中医药事业,在近5年的时间内与澳门中医药业进行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1995年6月下旬,应澳门中医药学会的邀请,我局组织学术代表团赴澳门进行中医药专题讲座会。在这5天5场的讲座会上,共有800人次参加。听众除中医药界人士外,还包括西医及一般市民。反响很大,受到欢迎。1995年9月下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  相似文献   

16.
张立平  杨文博  李辉 《甘肃科技》2010,26(21):173-175
西医学习中医的最终目的,在于中西医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治愈率。通过为期一年的西医学习中医,认为只有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学习医药学遗产,才能使中医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来发挥中医药的特长,促进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研究中医药的冯锦满,为了更好地祛除患者病痛,通过潜心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发明了轻巧、实用、高效的“聚能理疗保健仪”,并获香港短期专利(专利号:hk1080260),中国,日本,台湾,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势在必行。因此如何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中医药领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也是中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中医药在人类繁衍生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医药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中医青年提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复杂系统观点,基于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仿真标准,采用复杂系统的多Agent仿真研究方法,设计出中医药多Agent仿真体系结构;以"血瘀证候辩证"邦元主体(Federate Agent)结构为例,提出了基本智能仿真主体(邦元主体)的基础——中医药智能模型;在中医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等理论和中医各派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汲取四诊智能Agent的临床信息和微观生化基因信息,采用智能模型与算法,设计了证候机制、方剂配伍、施治协作等联邦主体;同时通过通讯Agent和运行支撑环境RTI(Run-Time Infrasturcture)建立了系统控制结构;并进一步提出了该仿真体系的复杂性研究的协调机制及智能优化功能;最后,以不同样本下专家诊断结果和仿真系统诊断结果相比较,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