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于2007年8月8—10日在哈尔滨召开,来自全国科技名词委、黑龙江大学、同济大学、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的三十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本届研讨会就“中国术语学建设”“术语学理论探索”“科技  相似文献   

2.
2006年,全国科技名词委顺利完成了《科技术语研究》刊物更名和变更刊期的申办工作。刊物将于2007年第1期正式启用新刊名《中国科技术语》,并由原来的季刊变更为双月刊。为了办好刊物,把握《中国科技术语》的发展方向,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于2006年12月1日邀请了刊物的部分编委和科技界、语言学界的一些专家,就刊物的读者群定位、栏目设置、编委会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商讨和研究。专家们在充分肯定刊物取得成绩的同时,对新刊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8年12月5-6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期刊编委会。《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潘书祥、刘青,王有志、王存忠、任胜利、刘民、李竞、李亚舒、李志江、吴国庆、周明锚、周定国、赵凯华、曹黄强、雷震洲、樊静、潘云唐等编委和专家,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潘书祥副主编主持。  相似文献   

4.
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于2007年8月8—10日在哈尔滨召开,来自全国科技名词委、黑龙江大学、同济大学、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的三十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本届研讨会就“中国术语学建设”“术语学理论探索”“科技术语翻译”“国际术语学进展”等四个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编审,黑龙江大学郑述谱教授,黑龙江大学戴昭铭教授,中国科技翻译协会李亚舒会长,同济大学朱建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黄忠廉教授,广东惠州学院梁爱林副教授,黑龙江大学林春泽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齐望之讲师,黑龙江大学吴丽坤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金忠副教授和吴哲副教授,全国科技名词委温昌斌、朱彦慧,张永涛等专家分别做了学术报告。会议研讨十分踊跃,代表们争相向报告人提问,会场气氛非常热烈,许多问题得以深入探讨,会议成果颇丰。 会议进一步提出了下一阶段术语学建设任务:一是探讨中国术语学原理和中国术语学的学科框架。由于汉字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因而不可能照搬国外术语学理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术语学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中国术语学理论和学科框架。二是加强术语学研究所的建设。积极参与国内外术语学研究活动,扩大影响并团结更多的术语学研究者,共同推动术语学的发展。三是形成通力合作的术语学研究队伍,培养术语学研究人才。术语学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其发展离不开各领域专家的通力合作。应当形成一支包含各领域专家、且能通力合作的队伍。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现和培养术语学研究新人,特别是中青年专门人才,以保持中国术语学建设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会议认为,目前我国术语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我们采用研讨会形式开展工作,十分有利于促进中国术语学建设。自2004年12月召开“第一届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以来,会议提出的各项术语学建设任务均取得积极的进展。第一届会议着重于术语学学科建设宏观问题,本届会议则已经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术语学研究课题,这表明术语学研究工作在不断发展。本次会议将对中国术语学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技术语研究》2006,8(2):F0004-F0004
《科技术语研究》是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期刊,创刊于1998年,它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和实现科技语言的规范化,是一本领域独特个性鲜明的杂志。曾开展了对virtualreality,Internet、intranet等汉文规范名的讨论,以及对“象”与“像”,“炭”和“碳”,“征”、“症”、“证”等科技名词的讨论和界定,组织了医学界专家进行“非典”命命的讨论,为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它的主办单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公布的权威性机构。有200余位院士、2000余位专家从事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国务院批文明确指出,经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科技术语研究》的办刊宗旨:1.宣传国家科技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2.研究术语学理论及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3.交流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和成果;4.促进科技名词统一,包插台、港、澳地区的汉语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发刊词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术语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因而,对术语统一和规范化、国际化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此时,《科技术语研究》应运而生,必将推动术语和术语学的研究,促进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对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科技术语研究》是在原内部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的基础上创办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科普性于一身的雅俗共赏的综合性刊物,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和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十多年来,已按学科组建了50多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审定并公布了40多个学科的名词术语。全国名词委拥有的高水平的人数众多的专家队伍和丰富的术语工作经验,是办好《科技术语研究》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其为名词。科技术语作为科技发展和交流的载体,一直与科学技术同步产生和变化。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人们认识到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我国政府对这项工作一向重视。早在1950年建国之初,就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名词术语一直享用至今。特别是从80年代中期成立全国名词委以来,成绩更为显著。然而,已有的工作成绩同现代科技发展及社会生活的需要之间尚有很大距离,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国的术语工作者、术语学家及有志于这项工作的广大专家、学者加紧工作,尽快缩短这个距离,使我国的术语学研究和术语规范化工作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术语研究》的创刊将为加速这一进程而发挥重要作用。术语学带有明显的边缘性学科的色彩,其研究领域不仅与语言学紧密相关,而且还同逻辑学、分类学、本体科学、信息科学密切相关。此外,术语学还要研究各学科的术语问题,所以它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发生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术语学可以说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部门的独特的博大精深的学科。虽然其理论和方法有待逐渐完善,但其涵盖面如此之广,以至几乎所有学科的专家都有必要对其注目和关心,这正好说明术语学在人类现代知识总体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完全有必要大力开展术语学的研究,将其同科技进步密切联系起来。在我国,术语工作主要是对汉语术语进行统一和规范化。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它所构成的文化宝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使用和懂得汉字的人口约14亿以上,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6%,形成了广阔的汉语文化圈。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汉语科技术语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而,做好汉语科技术语的研究和统一工作不仅是我国的需要,也是对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语外,还有民族语言。这些民族语言中的科技术语同样存在着研究和协调统一问题。另外,海峡两岸长期分隔,致使大量科技名词不一致,影响两岸科技、经贸、文教的交流,也迫切需要进行交流、协调,使两岸的科技名词术语逐步一致。《科技术语研究》欢迎海峡两岸和各民族关心、支持术语工作的人们发表成果和意见。开展术语学研究和术语规范化工作,既要注意和国际上术语学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相衔接,又要符合本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着独特语言文字的国家,更要使术语的国际化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任何形态的文化,包括学术研究在内,都是只有充分而准确地体现民族的国家的特色,才更具有国际性,才能对世界具有更大的意义。审定和统一科技术语,实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对于我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技术语的研究与统一工作关系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关心和帮助。全国名词委将以科学、民主、严谨、认真的作风和精神努力办好这一学术性刊物,使她成为——反映我国术语统一和规范化工作进展和成就,展示我国术语和术语学研究水平的窗口;——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开展术语审定、交流术语统一工作经验的园地;——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开展学术争鸣、研讨术语学理论、发表研究成果的论坛;——国内外术语学界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知识传播的桥梁。热诚地希望和欢迎广大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名词术语工作者和我们一起将《科技术语研究》当作自己的工作园地,努力耕耘,辛勤培育,使之花繁叶茂、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读者和作者朋友,握在您手中的,已是最后一期的<科技术语研究>.从2007年开始,刊物将由<科技术语研究>正式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刊期也将由现在的季刊变为双月刊. 自<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部刊物)到<科技术语研究>(季刊),再到即将出版的<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刊物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发展休戚与共.  相似文献   

8.
正为方便服务读者、作者、编者及相关专家,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期刊影响力,2020年6月24日,《中国科技术语》正式启用新版门户网站。新版门户网站包含作者在线投稿查稿、专家在线审稿、编委审稿、主编审稿、编辑办公和系统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技术语》(原称《科技术语研究》)创刊于1998年,是我国唯一致力于术语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主编为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中国科技术语》发表范围主要包括:术语学学科体系建设、术语学基本原理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利用实证方法和实验数据进行的术语研究,包括术语的标准化、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读者和作者朋友,握在您手中的,已是最后一期的《科技术语研究》。从2007年开始,刊物将由《科技术语研究》正式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刊期也将由现在的季刊变为双月刊。自《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部刊物)到《科技术语研究》(季刊),再到即将出版的《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是<科技术语研究>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科技术语>加入商务印书馆期刊方阵的第一年.这一年,我和她经历三次"亲密接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2011年8月19日,《中国术语学概论》编撰工作启动会议在黑龙江大学召开,黑龙江大学郑述谱教授等6位专家,全国科技名词委温昌斌副编审,研讨制订了编撰原则和章节安排。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术语>自1998年诞生至今已历10载.今年4月,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院士特为刊物题写了贺词:"规范科技名词术语,促进科技创新应用.--贺中国科技术语创刊10周年."给予刊物发展极大的鼓励和支持.4月29日,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在康铭大厦隆重举行了<中国科技术语>创刊10周年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科技术语汉译特点分明。西汉至宋元时期,有零星的术语翻译现象。明清 时期,西方科技著作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傅兰雅、徐寿、严复等中外学者创造性地研究 利用汉字或汉字系统,奠定了科技术语汉译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大量日本人用汉字翻译的西方术语也 进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科技术语的汉译方法形成了五种常用方法:意译、音译、形译、意音 兼顾和创新译法。  相似文献   

15.
一 引言中国术语学的研究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也曾一度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其发展并不平衡。近30年来,对研究工作加大了力度,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公布了70多种科技名词,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现代科技名词体系。2007年2月,《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已经同读者见面,并受到广泛好评。她是学术界努力进取,在原刊《科技术语研究》基础上实现升华的国家一级刊物,这也是中国科技术语研究取得新发展的明显标志。她很务实,不尚空谈;她有明确针对性,具体而不乏理论思想指导;她关注热门术语,很有现实性。无疑,她是一个高层次学术阵地。术语研究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学术问题与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对海峡两岸及同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极为密切关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术语学的研究和发展。二 管见“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在致力于建立中国的术语学理论”[1]。这一喜讯既高度鼓舞人心,又令学术界感到任重道远。因为,要建立中国的术语学,应有相应的指标,如一批高层次的研究队伍——专家;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著作——专著;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专论。现在,已有一个完好的理论研究阵地——刊物。有理由相信,在有关领导部门重视和加倍扶持下,更多的专家、专著、专论会加快出现。但是也必须承认,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仍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这里,笔者仅就几个具体问题,提出管见。1.尽早形成对术语规范的共识首先,中国的主流媒体和报刊应自觉规范使用。不规范统一,随心翻译、随意使用术语,是令前辈学者深感头痛的事。梁启超先生说过:“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后又互异,则读者目五色,莫知所从。”[2]2003年,正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上海和北京陆续出版了诸多WT0文本,当时就有不少读者指出了许多译文“前后不一”的情况,后来因此组织人力重新审核,花费了大量精力。又如,2005年12月22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2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随后,中国的报纸、期刊、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和报道,其相关标题中术语的英文译名更是五花八门。其实关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 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对其内容和定义已有明确阐述和规定。而有的网站将其翻译为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 age,有的刊物上则译为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或Non-substantial heritage,或Non-matter cultural legacy。笔者认为,为了同发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国用词达到一致,达到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用词统一,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名定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建立中国术语学,加强术语本体论研究在中国国内的刊物上,有不少学者已就科技术语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等特征及约定俗成等原则进行了论述,这无疑促进了术语学的研究和发展。“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There is no knowl edge without terminology)这句话对宣传和普及规范科技术语,促进术语学理论建设有积极作用。要加强中国的术语学理论建设,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强术语本体论的研究,发掘更丰富而深刻的中国术语内涵,承载起全部现代科技概念。由科学家与语言学家联手,融科技与人文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术语学理论,才是真正具有特色的中国术语学理论。3.敢于提出建立有魅力和特色的中国术语学一般地说,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为什么还要建立中国术语学呢?难道国外的经验不合时宜吗?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中国现代科技名词体系的建立,给现代科学技术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开放式的术语学研究过程中,在介绍西方学者术语理论研究成果时,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的研究,并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理论,早已经超越了初期模仿性的研究,并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由此融入并推动着全球术语学研究的发展潮流。因而中国术语学的普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术语研究与语言、语法和翻译关系密切。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3]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是由东西方民族文化不同所决定的客观事实。汉语的语言、语法和文化特色所孕育出来的中国术语,必然带有中国特色。笔者甚至认为,不仅特色显著,而且蕴意深刻,极具魅力。如激光、艾滋病等术语,简洁明了,而英文需要写上一长串的字母。“意合”性的汉语与“形合”性欧美的语言各具优势。4.谋求已有术语的统一,加快统一新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已分隔50多年。新兴学科层出不穷,海峡两岸专家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定名,造成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一国两词,一物多名。大陆称“计算机”,台湾称“电脑”;大陆称“软件”,台湾叫“软体”;大陆称“宇宙飞船”,台湾称“太空梭”。在科技广泛渗入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今天,扩大两岸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迫切需要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也呼唤着中国的科技术语的统一。全国科技名词委对两岸已各自公布、约定俗成的科技术语以对照为主逐步取得统一;对从现在起新出现的术语谋求即时统一。这种“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措施,受到了两岸学者的广泛欢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于科技术语的统一规范功不可没。除了经常组织学术研讨会外,还审定出版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名词书,如《海峡两岸药学名词》《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海峡两岸航海科技名词》《海峡两岸船舶工程名词》《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等等,这些都已对两岸流行的科技术语的统一和交流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据悉,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在筹备成立新词审定委员会,为有效搜集、整理、规范新术语的定名开展工作,这必将得到学术界的热烈支持和回应。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同媒体合作和宣传的力度。对于名词委早已公布并推广实行的术语,应如何在社会上得到及时的推广呢?笔者认为,除举办一些新词发布会外,还要从学校教育做起,加强积极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同媒体的沟通,加强对报刊文章的评论,把使用不规范的科技术语视为报刊文章质量不过关的表现,从正面来促进媒体作者和责任编辑的主动配合。三 结论在浩如烟海的术语学苑里,谋求中国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必然是一项繁复和困难的工作。在建立中国术语学的过程中,既要加强深入研究术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术语和概念的关系,研究术语的特点、构成、类型及其定义等的宏观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其微观研究的方方面面,做好基础性工作。“规范和统一科技名词,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4]对于术语的意义和作用人们怎样强调也都是不过分的。让学术界同人都来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作出坚韧不拔的努力,共同来成就“融合文理,贯通中西,跨越古今”[1]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术语学!* 此篇为“第二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论文。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是《科技术语研究》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科技术语》加入商务印书馆期刊方阵的第一年。这一年,我和她经历三次“亲密接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正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大家好!今天召开的是《中国科技术语》第三届编委会的第一次会议,我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中国科技术语》是中国术语学领域的一个标志性的刊物,地位很重要,内容也很独特,而且编委会凝聚了一批科学家和语言学家,探讨科技概念的定名,为科技名词规范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术语学在国外发展已经比  相似文献   

18.
发展科技术语是国家进行科技、文化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是选择术语民族化还是国际化,抑或二者兼容,是中文术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现代汉语语词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日本式的音译术语的道路。实行民族化和国际化兼容的“科技双术语”,是当前行之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术语》自1998年诞生至今已历10载。今年4月,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院士特为刊物题写了贺词:“规范科技名词术语,促进科技创新应用。——贺中国科技术语创刊10周年。”给予刊物发展极大的鼓励和支持。4月29日,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在康铭大厦隆重举行了《中国科技术语》创刊10周年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20.
再论科技术语汉译方法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科技术语汉译特点分明。西汉至宋元时期,有零星的术语翻译现象。明清时期,西方科技著作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傅兰雅、徐寿、严复等中外学者创造性地研究利用汉字或汉字系统,奠定了科技术语汉译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大量日本人用汉字翻译的西方术语也进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科技术语的汉译方法形成了五种常用方法:意译、音译、形译、意音兼顾和创新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