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鸿都门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艺术学校,其推动了汉末传统文化教育风向的转变,是秦汉以降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转变和革新。创建鸿都门学的主旨不过是为了挽王朝于将倾,但事实上却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并不自觉地成为一种社会的变革工具。鸿都门学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学术特色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2.
鸿都门学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二月,办学地点在洛阳南宫的鸿都门.鸿都门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许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主要来自于皇帝、宦官和士大夫.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其中汉灵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初经学以藩国为盛。为经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但有藩王、藩臣,还有布衣之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汉初轻视儒生,不重视《诗》、《书》;另外,某些藩国所在区域历史上就有浓厚的治经氛围。经学以文学为载体,文学也记录了经学发展的情况。汉初经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赋、文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诗经学专著《诗本义》是北宋诗经学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之作,《诗本义》一书提出了诸多解《诗》的新见解和新方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解诗方法上,将《诗经》的文学研究方法纳入经学研究轨道,迈出了从经学转向文学的第一步。探讨《诗本义》如何从《诗》的艺术形式入手研究《诗》,并以此体现出《诗本义》在诗经学逐渐摆脱经学的桎梏,从而走向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做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朴学大家,在音韵和文字训诂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过考察段氏文集及其家族文献,我们发现,作为学者的段玉裁在诗文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的文学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清代考据学者对于文学的普遍态度,其文学创作也体现出当时极其兴盛的经学研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8.
清代初期虽以理学为盛,但其末流弊端已显见,补偏救弊的最好方法就是重新拾起古老的经学,作为扭转学风的手段,因此经学之风已渐然兴起.这一时期的经学特色主要包括绾理学于经学之中、群经辨伪、编纂经籍、通经致用四个方面.清初诸儒倡导绾理学于经学之中对扭转学风,趋于通经学古起了推动作用;对群经的考辨,预示着回归经典运动的到来;而诸经书的编纂则促进了相关的考据、辨伪、辑佚、校勘等学问的发展,凡此皆开后来乾嘉汉学复兴之先河.而清初经学通经致用的特色由于雍乾以来的政治高压等原因未能发扬光大,终是学术上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9.
陈铨在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狂飙》,以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纠葛为主线,穿插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表现了沐浴五四风雨的青年一代在国家民族危急关头从个人主义向民族主义转化的过程.陈铨将自己的民族文学观的核心理念——“民族意识”深植到文本中,从人物设置到情节的推衍皆为此中心服务,可以说《狂飙》就是陈铨民族文学的范本.这种过强的功利主义,使文本不可避免地成为作者观念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宫廷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与东汉“鸿都门学”以来特别是隋唐官学教育中的附设制度紧密相连的,这种行政管理机构下附设的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是官学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音乐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五代、宋元时期的市民音乐文化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实施的一系列技能训练措施,不仅具有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实用价值,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有许多方面值得推崇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方针在其提出、发展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处处充满民主精神。首先,在其提出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充分考虑了台、港、澳的历史和现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国两制’是从中国实际提出的。”其次,在其发展过程中,即在以“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给与台、港、澳同胞广泛的参与权,广泛听取包括台、港、澳同胞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意见,集思广益,从而制定了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并成立了以港、澳代表为主的筹备委员会,同时充分尊重台湾当局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在其实施过程中,即以“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后,台、港、澳人民不仅享有高度自制权,还可参与国家管理和国际事务。总之,“一国两制”方针为“民主”一词注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内容。它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坚决拥护。  相似文献   

12.
研究弘一大师的护法堵申甫及其与弘一大师的交游 ,须先考证堵申甫的生平、弘一大师致堵申甫信的时间和地点。类似的考证工作 ,既可以探得此二位先贤的友情 ,亦可从中窥探近现代文化史中名人交往的若干景观  相似文献   

13.
曹魏中期,杜恕力倡儒学,坚持儒家德礼为本的政治思想,既反映了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也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难以撼动。杜恕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精华,摒弃了汉代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值得肯定。在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上,杜恕不片面强调君的绝对主导地位,对居于统治地位的君提出了种种行事准则,其核心就是要求君对臣民宽厚;在选举和司法等具体的政治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这些思想对于抑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有一定积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民众。  相似文献   

14.
香港职业训练局是香港政府设立的专业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推广的法定机构。本文介绍了香港职业训练局的法定职能、下属的教育与训练机构、职前和在职训练的特色和成功经验,提出了改进高职学院实训模式、提高实训效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杜鹏程的散文创作记录了时代与个人前进的步伐,表达了对历史和生活的感叹。文章分析了杜鹏程散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其特定内涵,指出这是他一贯的创作思想使然。同时联系当今散文写作现状.指出杜鹏程散文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文秀起义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大理政权,形成了统一的指挥中心和一支集中统一的军队,并对所辖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社会公共管理;甘肃回民起义则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和主张,四大军事政治中心各自为战,未形成统一的指挥中心。因此,两次起义的政治目标不仅异于太平天国,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色会是19世纪中叶以来以香港作为基地专门向客家人传教的基督教教会组织,巴色会传教士编写了大量的客家方言圣经译本和其他的客家方言作。准确地反映和完整地保留6了一百多年前香港新界一带客家方言的基本面貌,并最早使用西方现代语言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达到了当时这一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杜甫,一向给人以老成持重、忧国忧民形象,但一个诗人不可能只有老成持重、忧国忧民的一面,冲动的、怯弱的、柔情的更具有人情味的杜甫时常隐没于他的诗文之中,需要去寻找和发现。对月夜的分析,可以尽可能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杜甫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围绕效率、效果、质量等绩效主题构建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的绩效指标,并运用它们测量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的绩效。同时使用跨时期分析法得出其绩效不断提高的结论。指出这对提高大陆行政效能监察组织。特别是行政效能投诉组织的绩效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康建省论     
西康建省始于清末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民国初年停滞不前,终成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前后历时30多年,时断时续。在建省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方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权力博弈,最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完成了建省。西康建省,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加快了西康社会的转型,巩固了国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