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明威一向以描写硬汉与准则英雄而著称。但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对海明威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3位男主人公杰克、迈克和科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这3位硬汉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受害者,他们都迷失在太阳的光辉里。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反映的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这时期,正好是西方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象征传统农业文明的传统价值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下,不断趋于崩溃,而新的价值体系并未及时建立起来,因此整个社会日渐成了一个精神的荒原,价值虚无主义日渐盛行。而所有这一切反映到两部作品中则是作品中主要人物在被价值虚无主义击中之后,要么内心充满恐慌而脾气暴躁专横;要么因为没有了传统价值的依托但又不愿失去表面的优雅,因而变得伪善和功利;要么在价值虚无下变得麻木不仁,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3.
程韬 《华东科技》2007,(9):42-43
一战后,在一次巴黎常见的艺术家聚会中,侨居法国的美国妇作家格特鲁·斯泰因对着众人(其中有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The Lost Ceneration)。”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引为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于是这句话成了文学流派的名称。  相似文献   

4.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她被评定为“魔女”和“坏女人”。本文以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文本为中心,对勃莱特·阿施利这个女性形象作重新分析,指出她实际上是海明威笔下父权社会里的一位具有反叛意识的不幸受害者。  相似文献   

5.
《太阳照样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揭示了"迷惘的一代"这一深刻主题,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由于心灵空虚,没有人生目标,找不到出路而产生精神迷惘的生活实际。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幸福和理想。爱情是美好的,但在战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没有真情实感的爱情只不过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的内容和两部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分析了海明威以及当时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情绪,指出“迷惘”是他创作个性的显著特点,他一生也都在迷惘中追求,与“迷惘的一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洁白晶莹的不朽世界──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意象分析姜岳斌正象二十世纪许多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样,海明威在创作中借鉴了许多现代派表现手法。海明威把这些手法尤其是象征技巧在作品中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并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水下的冰山"...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在创作上力求把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融入日本传统的写作方法之中,并以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华。同时,他还是一位虚无思想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家,因而有评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从文体到内容,始终贯穿着“日本式”感情,富于抒情色彩而内心隐藏着无情的虚无主义。我们认为,指出后一点,不仅打开了通向作家创作迷宫的大门,而且也找到了一条探求作品内在灵魂的良好途径。川端康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虚无主义,带有典型的东方色彩。而东方传统的虚无思想。主要来自于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老庄…  相似文献   

9.
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的时代特点,以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从存在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流派分支的视角出发,指出海明威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倾向。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对"虚无"主题的描绘,表现他对社会环境与个人存在的关注;他灵活运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增加读者与小说人物内心思绪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虚无"的主题;同时,他通过频繁出现的象征意象烘托着整个时代的社会主题。可见,现代主义艺术对于深入理解海明威的作品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围绕一群从一战战场归来的年轻人放浪形骸的生活展开,反映了一战后迷惘一代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通过对作品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经历的分析,可知此小说是以存在主义主题揭示杰克在困境中运用自由意志支撑个人尊严、勇敢面对伤痛面对明天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虚无的、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本文从作者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所受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其作品中反映的主题等方面剖析了《永别了,武器》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笔者参加三卷本《辛亥革命史》编写工作,虽对无政府主义思潮有所评述,对一个重要组织新华会虚无党却未曾提及。近日得读万源《新华会虚无党史》,觉得它很可补其他记载之缺,对于研究二十世纪初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和政治运动,都具有一定意义。该书著者在序言中说: “……甲辰(1904年),旅日志士所  相似文献   

13.
《太阳照常升起》和《五号屠场》都是战后的文学产物.海明威与冯内古特并没有着重体现战争和战争英雄的辉煌.与之相反的是,他们都是以着重描写参战者战后的迷惘生活以及创伤记忆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以战争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乌托邦意识,从而揭示战争背后人们对乌托邦的向往与追求的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4.
孙静 《科技信息》2011,(25):I0229-I0230
海明威,20世纪的一位知名美国作家,其小说多围绕个人经历和情感展开铺垫。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者之一,他无法适应战后美国的社会,因而引入准则英雄这种新的人物角色。在海明威的小说中,准则英雄们以悲剧的性格弱点与环境相抗争。文章着重分析了海明威的准则英雄的特点以及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作品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从写作风格上,作品主要运用了对话、意识流以及象征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思想,整个故事的结构是一个令状式的结构,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死亡”是海明威作品的唯一主题,作品所要揭示的也正是这一主题思想:死亡并不意味着虚无和幻灭,只要精神还在,那么死亡也“象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颂扬了人类精神不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自问世以来,备受国内外关注。几十年来,专家学者们对小说的硬汉精神,悲剧意识,虚无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从新兴的生态文学角度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美国作家海明威构建了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和谐的关系,使其作品在世界文学界中独树一帜。文章试从叙事模式、叙事策略和叙事声音三方面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名作《杀人者》,论述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寻海明威在家庭和社会因素作用下所经历的身份认同危机。海明威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二十世纪初英美世界社会价值体系重构导致了海明威身份认同危机,但他通过在作品里塑造"准则英雄"和体验暴力表现了大男子气概成功地对抗了性别归属危机,并由此成为阳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大陆与孤岛间迷惘的价值观历程姜岳斌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呜》扉页上引用的约翰·多恩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比喻为我们探索海明威的价值观历程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这里,大陆与孤岛分别代表着社会与个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多恩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因为“每个人...  相似文献   

20.
顾秋红 《科技信息》2011,(5):I0175-I0175,I0185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开辟了美国"迷惘的一代"道路,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在此将对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来探讨海明威本身与海明威小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