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体西用”与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清末以降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是以先进知识分子对现代化问题的认知、选择和规划为基底的。而“中体西用”也正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化之最早的反应模式。这两者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文化难题。超越西方现代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裂的困局 ,寻求一条“科技”与“道德”协调、“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健全的现代化道路 ,无疑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孜孜探索和努力构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萌生、发展与完全定型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认为它不是某一个人物的独创,而是近代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群体思想的结晶。“中体西用”思想之所以归于张之洞名下,成为其代称,不是时人误会了梁启超的语意,而是对其不合时宜地重弹“中体西用”老调的讥刺。尽管“中体西用”思想曾经阻碍过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但它在特定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应予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是近代洋务思想的集中表述,有其丰富的内涵。它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形成、发展、变异的过程。"中体西用"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它从酝酿到变异的过程无不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形成的"实用理性"的影响,相反它又反作用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瓦解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使其不断向世界文明靠拢。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肇始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发轫于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堂,伴随着近代中国制造业的起步,为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堂应运而生.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办是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产物,而又对中国社会转型给予巨大的促进和推动,加速了中国经济、国防、思想文化和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的知识分子是当代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面对历史性的民族危机,他们表现出:(1)同一个“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心愿;(2)共一条学习西方的道路;(3)开放与守旧并蓄的“中体西用”原则;(4)幻想化的教育救亡途径;(5)痛苦的“鱼”与“熊掌”的选择。显现出当代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作的强国之举,及其在客观上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有限却富历史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化始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晚清先后发生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其中“中体西用”的观念贯穿其中且随形势而内容不断变化,其主要是围绕现代化问题展开论战的。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介绍洋务派后起之秀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在学术界的研究情况 ,以期客观评价张之洞和他所经历的洋务运动 ,为张之洞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评述洋务运动与洋务派的实质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第一批纺织工厂的兴起原因,分别阐述了几家近代纺织工厂的兴办过程。文章着重对第一批纺织工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教训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冲突的产物。它的提出和实践,使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它是中西文化交流方式的一种尝试,但其影响却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派的思想理论和行动准则维护了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专制统治,也有利于冲破封建阻力,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思想由于其“中体”而备受争议,但其“西用”确对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整体,“中体”和“西用”是密不可分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中体”也就很难有“西用”,没有“西用”,“中体”也就没有意义。抛开争议,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李爱民 《科技信息》2009,(32):I0148-I0148
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应以1883年中法战争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在中法战争之前“中体西用”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必要性;在中法战争之后它就由进步性转向了落后性。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存在两种差别甚巨的文化结合模式即中体西用与作用不二。"中体西用"是第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法,但它不是贯穿中国近代史唯一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之方法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进步思想";"体用不二"承继了"中体西用"的合理内容,它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历史而产生的优于"中体西用"的文化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鹏 《科技信息》2007,(23):211-212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模式是师徒传授加自学为主导的。在中国历史进入宋代后,具有学校性质的画院教育萌生了近代性质的美术教育形态,但却没有重大发展。鸦片战争以后西学的东渐,催化了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变革,其主要特征是美术教育普通化和教育模式学校化。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与文化本身的结构相关,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它给我们一个简单明了的文化理论框架,并成为民国时期各文化派别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发展到完全现代化的中国文化之间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中体西用"的弹度性,"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的一贯性和戊戌变法的内在传承性三个层面分析研究"中体西用"思潮与戊戌思潮之间的内在逻辑转折,力求寻找两大救国思潮的对接点,认为戊戌变法是"中体西用"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华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是在缓慢的政体变革、思想解放的启蒙、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军事转型的失利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种转型突出反映在近代化教育转型、近代化科学转型以及近代化体育转型三个方面。而近代化转型的完成,既反映了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全球广布的影响力,更昭示着中华文化在近代世界大变革中融入世界体系的强大意愿。传统武术逐步走向世界、学校教育功能获得提升,是其在近代化转型中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而传统武术近代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带来的缺憾,亦是传统武术在近代化转型中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指出洋务运动尽管没有取得成功,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化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等等。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指出洋务运动尽管没有取得成功,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化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