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姆斯·鲍德温的处女作品《向苍天呼唤》自1953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阅读,得到批评家的普遍赞誉。在小说《向苍天呼唤》中,父权制使人与人的关系扭曲。爱的异化使父子关系演变为彼此间的敌视和仇恨。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畸形的父子关系探讨了约翰在宗教压迫之下的身份。其次通过分析寻找自我探讨约翰的成长。异化的爱虽具有摧毁的力量,但在约翰的努力之下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2.
父与子之间是一个自然代谢的过程,是文学作品常表现的主题.肖洛霍夫的小说成功真实地反映了苏联革命和斗争时期顿河地区充满复杂与悲剧冲突的现实,在小说中构建了一种发展变化的父子关系.这种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早期<顿河故事>中父子间残酷的阶级对立;中期<静静的顿河>中调和的父子关系;后期<一个人的遭遇>中父亲地位的重新确立.父子关系的变迁反映了肖洛霍夫的心理文化内涵,勾画了他对父亲形象逐渐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也展示了他坚信人类不会灭绝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私有财产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概念,私有财产关系是厘清<手稿>思想的重要路径之一.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对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讨,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4.
索尔·贝娄的名作《勿失良辰》反映了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过程中的异化和愚蠢,被批评家认为是小说中的一颗小小的珍珠。[1]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及冲突鲜明地体现了这个主题。本文通过细致的分析探讨他们的父子关系及其对表现主题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城畸人>是美国现代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品描绘了伴随现代文明的人类的高度异化给人类本身带来的痛苦,这种心灵的隔离和异化使得他们成为众多的"畸人"形象.凯特·斯威夫特就是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众多畸人之一.她对生活的洞见,对爱与理解的追求使得她在小镇上苦苦的寻觅知音.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异化使得她满腔的悲哀,失望和情欲无处诉说,成为寂寞无人识的现代社会荒原上的孤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两个层面来探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希望主题.第一个层面是人们对爱米丽的同情和包客,这是人与人维系和谐的重要因素;第二个层面是从题目出发引出福克纳的潜在问题即玫瑰献给了谁,答案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即艾米莉所象征的过去的文化.最终得出结论,福克纳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在新旧文化交替的动荡年代爱米丽作为旧文化恪守者的悲剧人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向我们委婉的告知: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继承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叙述至纯至真的爱情悲剧,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通过描述至诚至信的取舍,呼唤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通过刻画"至淳至朴的民风",展示边城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小说寄托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与行政权相比,司法权从本质上来讲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运作方式也显示出独有的特征和规范,如不告不理原则、直接言辞原则、集中审理原则.以二审程序为突破口,从司法权运作的角度来检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若干制度安排,呼唤异化的司法权走向回归.  相似文献   

9.
文化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关注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释了文化哲学问题.<手稿>确证了人类文化的起源问题,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属性,辩证地批判了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指出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在实践中要从人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来确立文化的价值引导意义,防止文化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是在生态文化的学术背景下兴起的一门学科.文章试图从生态伦理学的学科角度来解读土家族作家李传锋的动物小说力作<红豺>,探讨和挖掘<红豺>中"尊重物种的生命,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追求.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和技术哲学的视角,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技术异化现象的阐释和根源分析,得出人与技术的竞争是技术异化的直接根源.具体分析导致技术异化的主客体性原因,技术异化是不可能完全消解,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缓解或弱化.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凸显技术的人文关怀是弱化技术异化的唯一途径,让技术走向返魅的“后现代技术”,使人与技术重新回归和谐.  相似文献   

12.
犹太性是指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和民族特质,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意义和价值,在小说<赫索格>中通过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存体验,表现为边缘感、异化感、寻根性和寻本性.其核心--回归犹太传统文化,坚守生命成就了<赫索格>一书的犹太文化品格.这也说明,洞悉犹太性是了解<赫索格>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顿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指在危机时刻人的突然灵机闪现.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几天的游历中经历了人生的几次顿悟使其达到对人生的理解和超脱,美好梦想的破灭和爱的再生能力最终使霍尔顿回归社会,走向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4.
<毛猿>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早期剧作,主人公扬克的悲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生态哲理.现代社会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物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剧作家让米尔德里德突然闯入扬克工作的底舱,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扬克出现精神危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扬克原初的精神生态平衡促使他苦苦地寻找自己的归属,悲剧的结局更是提醒人们必须走出精神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赵川 《奇闻怪事》2009,(8):87-88
张爱玲的<爱>与施笃姆的<茵梦湖>作为文学的经典流芳不绝,二者都通过对花的意象的建构,把爱情刻画的凄婉动人.通过时间与磨难的考验,爱情的真谛与世事的芜杂多变在文学的意象中深刻地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超狗"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小说<野性的呼唤>中把狗类比作人类,以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超验主义写作手法的完关结合,成功刻画了"超狗"形象巴克.巴克既有卓越高超的领导才能,超强的适应力,无以匹敌的机智勇猛的天性,又有善良、忠诚、感恩等美德情愫,表现了爱的理念以及适者生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西方曾轰动一时,他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中国.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分析该文本中对中国描述的神秘化色彩,指出西方关于中国的一些认识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说明其所构造的中国形象是异化的"他者"形象,是对中国神秘化、专制性和欲望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目的是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从经济上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说明,但在写作思路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关注共产主义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思想,依据劳动实践观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对黑格尔的劳动实践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的理解来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悖论及其后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导致了人性扭曲、本质异化、信仰危机和道德失序,致使人格分裂、魂如飘絮、家园失落、意义低迷等普遍性的"人性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重建人文精神以复归人的本质、建构合理的信念价值体系以安身立命、为人提供终极关怀并获得新的精神支撑,就成为西方哲学流派亟需求解的高难课题。就其矫治方案看,都幻想通过发动温和的心理革命以达到对科技理性的根本拒绝和对人性尊严的高端护持。但从实质上说,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爱的呼唤"而已。唯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彻底摒弃科技异化滋生的制度根源,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苔丝>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主要考察译者的翻译思想,从他们的译本中研究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影响,结论是译者应该兼用归化与异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