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泽眉 《科学通报》1992,37(21):1941-1941
在空间,微重力水平为地面重力的10~(-3)—10~(-5),表面张力、相变等可能成为引起流体流动的重要原因。我们以悬浮区熔法晶体生长问题为背景,研究表面张力驱动的半浮区液桥的对流流动。当作用于液桥两端的外加温度差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液桥中的流场和温度场将发生振荡,直接影响到生产材料的质量。因此,研究热毛细振荡流的特征和产生机理,不仅在流体力学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空间材料加工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同El Nino发生相联系的热带大气系统动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崇银 《科学通报》1995,40(20):1866-1866
作者之一首先在1988年指出E1 Nino事件的前期征兆在赤道西太平洋,其后的进一步研究更明确指出,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l Nino有相互作用.通过资料分析和GCM的数值模拟,我们最近又指出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也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1 观测资料分析结果就时间尺度而论,我们可以将热带大气运动大致分为三类系统,即天气尺度(3~10d)系统,主要是大范围积云对流的活动;低频系统,主要是季节内(30~60d)振荡;准定常(>90d)系统,包括ENSO循环.1982~1983年及1986~1987年分别发生了El Nino事件,用ECMWF  相似文献   

3.
熊大闰 《科学通报》1989,34(14):1082-1082
太阳是目前仅有足够空间分辨率的恒星。日震学提供一种探测太阳内部结构与运动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太阳成为检验恒星演化和对流理论最理想的试验场。此外,研究太阳对流区结构对揭示太阳磁场起源和太阳活动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成功的太阳对流区的模型要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1)原始太阳经过大约45亿年的演化后,必须具有其目前的光度和半径;(2)它必须给出与观测一致的太阳振荡频率;(3)  相似文献   

4.
关于气体受激光发射器的单波型振荡的输出花样,已有过详细的理论分析和一些实验观察。本文报导我们分离单波型的方法,及对单波型振荡输出花样的观察结果。若对圆形孔谐振腔和方形孔谐振腔分别采用圆柱座标(r,ф,z)和直角座标(x,y,z),且z轴都与谐振腔的轴线重合,则单波型花样在腔端面处的振幅分别为: 圆形孔谐振腔(非共焦球面腔):  相似文献   

5.
许常悦  赵立清  孙建红 《科学通报》2012,(19):1747-1754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来流马赫数为0.75、雷诺数为2×105的带挡板圆柱可压缩绕流.由于带挡板圆柱绕流的被动控制,与圆柱相比,带挡板圆柱的阻力减小了33%,升力系数的振荡几乎被完全抑制.在此类流动中,由剪切效应引起的减阻大于可压缩效应的影响.通过分析挡板的被动控制机理,我们发现抑制剪切层的失稳可以提高柱体的背压,这与柱体减阻和升力系数振荡抑制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沿剪切层的对流马赫数和自激振荡现象,发现在可压缩效应和高频力效应共同作用下,带挡板圆柱的剪切层失稳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6.
苏门答腊附近大气准双周振荡的可能维持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敏  张人禾 《科学通报》2005,50(9):938-940
海洋大陆上空常年有对流存在, 特别是苏门答腊地区, 由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 形成很强的对流中心[1]. 很多学者指出, 亚洲季风区对流首先在中南半岛上空活跃是冬季位于苏门答腊的热带对流沿大陆桥移动的结果[2~5], 强调了苏门答腊地区的对流活动在亚洲夏季风建立中的重要性. 自从在热带地区发现低频振荡[6]后, 研究表明热带大气低频活动有准双周QBWO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和准40 d MJO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两个主要频带, 其中 QBWO在夏季风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7~11]. 但目前对QBWO的认识并不如MJO那样深入, 特别是对其维持机制的认识. 本文利用气候平均(1980~ 2001年)TBB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季节转换时期(3~5月)苏门答腊附近对流QBWO及与热带印度洋低层环流的关系, 并对QBWO的可能维持机制进行讨论. .........  相似文献   

7.
化学振荡为人们所熟知,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相对而言,电化学振荡(包括自然腐蚀电位的振荡、恒电位时的电流振荡和恒电流时的电位振荡)方面的报道却比较少。我们在  相似文献   

8.
H2O2-KSCN-CuSO4-NaOH非线性反应在封闭体系中的新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庆宇 《科学通报》1996,41(14):1289-1292
近几年来,在无卤液相反应体系中开展非线性化学反应设计、机理和复杂现象研究方面的工作逐渐增加,Jensen振荡反应、O_2-S~(2-)-SO_3~(2-)-亚甲蓝振荡反应引发人们对无卤非线性反应体系的兴趣,后来设计的其中一个无卤振荡体系过氧化氢-硫氰酸盐-硫酸铜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皆可产生双稳态和振荡现象,Epstein等根据当时的实验现象推测反应机理,其中包括30步反应和26个中间体,但无法满意解释和说明一些CSTR现象、发光现象以及振荡波形,而且机理中的自催化剂是否存在尚未确证,因此进行公认的机理研究和模型提取遇到非常麻烦的困难.我们对此体系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pH振荡和复杂振荡等现象,此结果对于反应机理和此反应复杂非线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 实验部分所有反应在恒温充分磁搅拌的反应器中进行,以217型甘汞电极(或硫酸亚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通过213型铂电极、231型pH电极(皆为上海电光器件厂产)测量溶液电位、pH的变化,并分别通过PC板(精度0.1mV)储存在IBM计算机中或用XWT-204记录仪记录,反应液总体积30mL,在反应器中各反应液加入顺序为:水、硫氰化钾、氢氧化钠、过氧化氢、硫酸铜.  相似文献   

9.
B-Z振荡反应的奇异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般的均相封闭体系的振荡反应中,振荡结束后停止搅拌便不会再产生振荡。最近我们发现,若在典型的B-Z反应体系中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则在振荡结束后,间歇搅拌仍可使振荡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有关搅拌对振荡反应影响的研究文献虽已发表了很多,但这  相似文献   

10.
对2004~2006年期间每年的6~11月(2006年截止到10月),共17个月的TC-1卫星上4s精度的FGM和HIA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区域(-14RE相似文献   

11.
在某些反应体系中可依次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振荡波形,这种反应称为连续振荡反应。我们报道了非催化振荡体系中金属离子诱导的连续振荡反应,本文报道葡萄糖(以Glu表示)-KBrO_3-MnSO_4丙酮-H_2SO_4  相似文献   

12.
对2004~2006年期间每年的6~11月(2006年截止到10月), 共17个月的TC-1卫星上4 s精度的FGM和HIA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 在区域(-14 RE < X <-9 RE, |Y |< 10 RE, |Z| < 5 RE)内, TC-1卫星共观测到的高速流事件共465起, 其中对流型高速流94起, 场向流型事件371起. 对流型高速流和场向高速流有明显不同, 主要表现在: 对流型高速流流场和磁场夹角超过45°, Bx磁场强度小于15 nT较弱, β 的最可几值为0.4; 场向高速流流场和磁场夹角的最可几值为20°, Bx磁场强度的最可几值约为30 nT, b 的最可几值0.1. 对流型高速流主要发生在等离子体片内; 场向高速流主要分布在等离子体片边界层附近. TC-1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 近地对流型高速流与爆发性整体高速流(bursty bulk flows, BBFs)的特性一致, 说明有相当数量的BBFs是可以进入近地13 RE以内的. 由于对流型高速流能够更有效的向近地磁尾输运能量, 有可能会对亚暴触发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蒸汽喷射器是一种汽液直接接触换热设备,具有体积紧凑、换热强度大等优点,在现代工业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其混合腔内汽相与液相直接接触凝结过程的不稳定性,会造成装置运行时产生较大的噪音和振动,不仅形成环境污染且危害设备安全,限制了该装置的进一步推广.本文针对有限通道内蒸汽射流凝结所引起的压力振荡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揭示噪音与振动产生的机理,为蒸汽喷射器的设计与运行提供实验指导.实验获得了进汽质量流率150~600 kg/m~2 s、进水质量流率6×10~3~18×10~3 kg/m`2 s、进水温度15~40℃下通道内的动态压力信号,同时采用高速摄像机捕捉汽液相界面的行为和凝结流型.结果表明:根据汽液相界面的行为特征可以将流型分为两大类——不稳定流型和稳定流型.对通道内动态压力的振荡强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随着进水质量流率增加,压力振荡强度在稳定流型区变化不大,但是在进入不稳定流型区以后迅速增大;随着蒸汽质量流率增加,振荡强度在不稳定流型区内逐渐增加,进入稳定流型区后迅速降低,然后在稳定流型区内再次增加;随着过冷水温度的升高,振荡强度在整个流型区域内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14.
汪秉宏  何大韧 《自然杂志》1995,17(6):358-359
一个实际的电子张弛振子系统呈现“累积、触发”型的动力学行为.作为这种模型的简化,我们考虑在一个方波调制上阈值和一个恒定下阈值之间的张弛振荡,其动力学行为可用如下逐段线性映射描述: X_(n 1)=F_i(X_n)=b_1 i=1,2,3其中:  相似文献   

15.
反射型隔热材料──拔热赋春编译隔热是人们造房的目的之一,但传统的房屋并没有很好地隔热,而反射型隔热材料──“拔热”则较好地达到了隔热效果。热,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传播。传统材料阻止室内外空气对流,产生了一些隔热作用。近年,人们采用低传导性的石...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C对Belousov-Zhabotinskii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学庄 《科学通报》1985,30(8):586-586
自从Belousov-Zhabotinskii反应(BZ反应)发现后,化学振荡反应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由于化学振荡与生化、生理等过程的密切关系,有维生素C(H_2A)参与的化学振荡反应也为人们所注目,其中有些是在与BZ反应相类似的条件下进行的。为开展化学振荡反应的研究,我们曾对以邻菲罗啉(Ph)亚铁离子为催化剂的BZ反应进行研究,本文则是对于H_2A存在下对该反应的化学振荡行为和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可能的机理是H_2A与BrO_3~-反应生成Br~-抑制了此反应的化学振荡。  相似文献   

17.
高仕安 《科学通报》1989,34(15):1196-1196
本文提出并研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复振荡,得到一些结果,式中α_i是多项式,F是整函数。 不难证明方程(1)的解都是整函数。 我们称整函数g(z)是振荡的,如果它  相似文献   

18.
赵国昌 《科学通报》1997,42(2):205-208
混合对流在工程应用中大量存在,有重要研究价值。前人局限于自然对流、混合对流、强迫对流流动区域的划分和整理对流换热准则关系。本文以混合对流流动与传热相似为目标,从控制方程出发,导出了描述混合对流的特征参数,阐述了混合对流特性,介绍了其在模型实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高维时滞系统的平稳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黎明 《科学通报》1988,33(15):1197-1197
本文首次提出时滞系统的强非常稳定性的概念,并分别给出了滞后型、中立型时滞系统存在唯一稳定的周期解(即存在平稳振荡)的充分条件。避免使用著名Yoshizawa定  相似文献   

20.
糖类与氨基酸一样,是维持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所以研究糖类参与的化学振荡反应,对探索生命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振荡现象(如心跳、呼吸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报道了一系列单糖(如阿拉伯糖及葡萄糖)参与的Belo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