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佳辉 《科技信息》2009,(31):267-267,274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的隐喻理论框架中的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在朱自清作品《匆匆》中关于时间的隐喻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学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从词汇学角度对高校常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类,结合丰富的实例来介绍其特点,另外还探讨了英语词汇隐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意象相互映射的结果。在小说文本中,个体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体现在思维风格的差异之上。阐述从隐喻角度研究小说《飞越疯人院》方法,重点从概念隐喻表达,分析概念隐喻的变化与其叙述者的思维风格之间关系,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文本中传达出的深刻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4.
比较《白鹿原》与《百年孤独》,可以从它们共有的全景式写法、群体意识、梦幻与真实相通的世界、被打破的大同世界、真爱的控诉、不屈的原始生命力等六个方面发现两者在探讨人类命运、人类苦难的严肃主题和在表现各自本民族的群体意识、体现民族的特点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赞成  郭世红 《科技信息》2012,(36):211-21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从认知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进行研究,从而揭示隐喻翻译与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成为众多作家构建文学世界的手段,文学中隐喻思维的运用不仅能够造成陌生化效果吸引读者,而且也会因隐喻思维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多义性深化文本内涵.在迟子建的小说《白雪乌鸦》中,作者将隐喻的意义指向与作为人类永恒思索的生死命题相关联,并将这一关联置于百余年前哈尔滨鼠疫肆虐的语境之下展开对生与死的本质探寻,进而揭示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作者对于隐喻的运用及关于生死命题的深刻思索使小说彰显出独特的文学内涵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却饱含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修墙》正是这一真切关注、深切关怀的代表作。研读分析《修墙》,我们能深刻理解诗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朴素的语言之间,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摘要: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却饱含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修墙》正是这一真切关注、深切关怀的代表作。研读分析《修墙》,我们能深刻理解诗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朴素的语言之间,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  相似文献   

8.
《通天塔》无论是从影片的命名,还是对世界空间的"认知绘图"、对国际生态格局的影像呈现上,无不隐喻了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局。在此基础上,影片还揭露了人类陷入这一困局的根源在于人类自我心灵的囚禁。从这个意义上讲,《通天塔》不啻是当今世界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9.
胡泊 《科技资讯》2013,(3):237-237
《老人与海》通过老人在海上多天的艰难历程,强调了人在困难面前的优雅风度,在精神上不可战胜,永不放弃的人类的伟大魅力和尊严。同时也展示出人类面对生活无尽的困惑,在强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体现出强烈的悲情主义色彩。文章暗示出回归自然,承认渺小,用悲剧精神重新启动整个世界,才是人类实现自我救赎之路,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蔡楚生在三十年代创作的电影《新女性》,既是关于时代女性前途的隐喻,又是阮玲玉个人命运的预言,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以巨大的新闻价值而非艺术价值载入史册。今天重新审视这部电影发现。无论从题材深度的开掘,叙事安排,还是影象设计上,它都体现出老电影人在新的社会语境中对电影艺术不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可称为作家的“人类情怀”,“没落”主题最能体现作家的人类情怀。《喧哗与骚动》和《尘埃落定》都是以没落主题体现作家人类情怀的作品,而且它们同时都采取了“白痴视角”。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以女性特有的视觉,在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叙事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象似符来体现小说主题。用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的社会符号学的隐喻象似性对《最蓝的眼睛》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隐喻:秀兰邓波儿、眼睛、房子、金盏花和蒲公英、四季颠倒进行修辞层面的分析,意在揭示小说中凸显的隐喻象似性对《最蓝的眼睛》的主题和意义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探索出托尼·莫里森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3.
《审判》是卡夫卡写作风格得以形成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小说中所隐含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空白,为读者营造了合理诠释的广阔空间。通过《审判》,卡夫卡关注的不仅是现代人的即时处境,还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悲悯以及人与世界可能性关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红柯的长篇小说《生命树》是一个有关生命存在的隐喻,作者将民间有关生命树的传说与现实中四个家庭的悲喜命运并置推进,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照应,展现了人类生命深处最为原始和纯净的状态,并试图说明人性的目标和理想乃神性,同时神性的历练亦应植根于尘世之中。此外,红柯拒斥理性,看重感觉的写作理念和方式,也成就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独特个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他的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正是借鉴卡夫卡《乡村医生》的尝试之作,两部作品在形式上都表现出真实与虚构复合的特点,又都在荒诞的文本中隐喻了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混乱。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余华以解构伦理来阐释这种混乱,表达出对生存的关注,卡夫卡则以反讽圣经故事表达出对西方化的犹太人宗教情感的失望,有着浓厚的神学内涵。但文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它对美好生存的执着呼唤,所以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又都表达出焦灼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神话思维方式认知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盛衰变迁,用他的诗性智慧创造各种神话。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人类那独特而永恒的特性,从而造就了他那个时代的“神话叙述”。  相似文献   

17.
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2005年新作《进军》获得美国国家书评奖最佳小说奖,2006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入围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卷入这场野蛮黑暗的进军,所有人的命运都已注定要沦入某些偶然因素和神秘力量的判决。任何企图逃脱这些摧毁性力量裁决的努力都是徒劳。本文援引萨特关于存在的哲学和叔本华的悲观哲学,通过对主人公在这场隐喻式的生命旅程中可悲生命际遇的文本细读,试图为小说中体现出的多克托罗的哲学思想建立一个范式。本文作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认为作品表达了这样的主题:生命中某些外界险恶力量和偶然因素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并威胁着所有生命形式发生转变、分化和消解,个人试图挣脱外界未知险恶力量进而掌握命运追求真实自我和自由存在的希望极其渺茫。多克托罗对世界、人性和人类的进步充满怀疑和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18.
阐述英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福尔斯通过代表作《魔法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道德生态的独特的、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为读者揭示了生态失范的后现代社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生态的失衡,给自然环境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的种种危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渊源。福尔斯希望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前途和命运具有深远、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是美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现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出发点,选取作品中典型语料,对蕴含其中的隐喻语言及隐喻现象进行解析,进而对以容器隐喻为纲、路径隐喻为线的概念隐喻框架展开研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人物命运的把握,并从认知层面上拓展对该小说的研究范围,为读者提供另一种解读小说的方法,提高对小说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更为全面地解读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都运用了大量的植物意象作为贯穿全文的表现手法,不仅在时空上使植物意象与居住环境、四季变迁等紧密相连,更借助于意象的符号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花的意象与女子的紧密结合,折射了人物的面貌、品格及命运,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深刻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盛衰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