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从豇豆(Vigna unguiculata)幼叶分离纯化的多胺氧化酶对腐胺(Put)、尸胺(Cad)、1,6-己二胺和1,10-癸二胺等二胺类底物有较强的亲和力,底物的碳链长度越短,亲和力越强.该酶对亚精胺(Spd)和精胺(Spm)的氧化也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另外,反应介质的[Spd]/[Put]和[Spm]/[Put]比值以及O2浓度对该酶的催化活性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旱116为材料,研究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及多胺含量的影响及与后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影响叶绿素含量,株高相对增长速率及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通过回归分析,只有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被引入方程;在外源精胺(Spm)的处理下,水稻抗旱系数显著增加,叶片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明显上升;在外源鸟嘌呤腙(MGBG)的处理下,水稻抗旱系数明显减小,叶片中Spd及Spm含量明显下降,通过相关分析,叶片中Put、Spd及Spm含量分别与抗旱系数及分蘖数的相对增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中Put、Spd及Spm含量与后期产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多胺提高水稻的抗性机理,研究渗透胁迫下外源腐胺(Put)和鸟嘌呤腙(MGBG)对水稻幼苗多胺与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湘早籼32号’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上升‘,嘉早935’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维生素C(Vc)含量上升明显;外源Put处理,明显提高‘嘉早935’Put,Spd和Spm含量及SOD,POD活性及Vc含量;外源MGBG处理,明显抑制‘湘早籼32号’SOD,POD活性和Vc,Spd和Spm含量的上升,且明显促进MDA和H2O2含量的增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Put,Spd,Spm与SOD,POD及Vc呈正相关,而SOD,POD,Vc与H2O2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薄层层析-荧光测定法研究了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多胺与石蒜开花的关系.在花芽分化前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增的,于6月初达到最大;在花芽分化后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减的.花期腐胺Put和精胺Spm含量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花后展叶期又有明显回升.整个发育过程中以Put的含量最高,变幅较大,而亚精胺Spd含量最少,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已建立的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体系,对多胺在高等植物离体形态发生中的作用以及部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将不同多胺预处理过的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发生的实验中,Spd能显著提高不定芽的再生频率,而CHA的预处理对不定芽形成产生的阻碍最为严重。在体细胞胚发生体系中,Spd,Put的处理能促进体细胞胚成苗,而MGBG,CHA的处理明显降低了成苗率。不同的多胺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均能影响两种再生体系的可溶性蛋白组分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的表达;但对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特异多肋(46.3,36.2kD)的合成没有明显影响;而对存在于器官发生全过程、仅出现于体细胞胚发生后期阶段的44kD多肽,MGBG在两种途径中都能阻碍它的表达,Put仅在体细胞胚发生中有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显示多胺可能在高等植物离体形态发生中起“第二信使”作用。  相似文献   

6.
渗透胁迫下外源多胺对水稻幼苗多胺及多胺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早籼32号为材料,研究渗透胁迫下外源多胺对水稻幼苗多胺及多胺氧化酶(PA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中游离态PAO、结合态PAO活性及Put、Spd、Spm含量呈上升趋势,外源Put明显促进游离态PAO、结合态PAO活性及Put、Spd、Spm含量的上升,结合态PAO活性是游离态PAO的9.8~15.65倍.通过相关分析得出:Put、Spd、Spm含量与游离态PAO、结合态PAO活性及游离态PAO与结合态PAO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D精氨酸对菌根化马尾松植株内源多胺和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内源多胺对菌根化马尾松植株抗旱能力的影响,以分别接种4种外生菌根真菌及其混合菌的5种菌根化马尾松小苗为材料,通过添加ADC竞争性抑制剂D精氨酸(DArg)进行室内模拟自然干旱胁迫处理,分析了各处理植株的萎蔫度、针叶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旱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未施加DArg的处理中,各植株的抗旱能力依次为接种混合菌根菌的植株较高、紫金蜡蘑(La)菌根化植株次之、CK植株较低,而DArg处理的各植株抗旱能力发生了逆转,依次为CK植株较高、La菌根化植株次之、接种混合菌根菌的植株较低。分析表明菌根化马尾松植株Put合成主要依赖以LArg为前体的途径,并且向Spd和Spm的转化效率较CK植株高;维持较高Spm含量、(Spd+Spm)/Put值,是菌根化马尾松植株抗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多胺代谢对石竹试管苗成花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无根石竹试管苗为试材,通过外施多胺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调控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试管苗成花,研究成花过程中石竹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二氟甲基精氨酸(DFMA)、环己胺硫酸盐(CHAS)能调控石竹试管苗成花率;Spm、Spd分别将成花率由38.3%提高至48.3%和60.0%,也提高了内源玉米素核苷类(ZRs)、异戊烯腺嘌呤类(iPAs)、吲哚-3-乙酸(IAA)水平;DFMO、CHAS则完全抑制成花,显降低内源IAA水平。因此,内源激素与多胺的代谢水平共同控制石竹试管苗成花。  相似文献   

9.
黄瓜去根苗离体培养条件下多胺对雌花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外源激素KT(激动素)和IAA(吲噪乙酸)对离体黄瓜去根苗内源多胺含量及其雌花形成的影响.在添加KT(3.0 mg/L) IAA(0.01mg/L)的MS培养基上培养的黄瓜去根苗其雌花诱导率占28%.对照组的为0,雌花形成过程中去根苗内源Spd(亚精胺)含量、Spd/Put(亚精胺/腐胺)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高水平的内源Spd和Spd/Put有利于去根苗的雌花形成.添加KT(3.0ms/L) IAA(0.01 mg/L)处理和对照组的Spm(精胺)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雌花诱导率却差别明显.表明内源Spin对去根苗的雌花形成无直接的影响.KT(3.0 mg/L) IAA(0.01 mg/L)处理的DAP(1,3-二氨基丙烷)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外源激素可通过降低多胺的分解代谢水平来促进去根苗的雌花形成,Cad(尸胺)含量早于对照组出现并高于对照组,说明Cad不是雌花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而是该过程中的一种生理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10.
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胎发生发育途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非胚性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在表面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体积较小,大小均一,多以细胞团形式存在,呈球形;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体积较大,不易成团,细胞之间孔隙较多。胚性细胞迅速增殖,其中一些细胞形成体胚的原始细胞,依次经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发育成完整植株,在体胚发育过程当中保持较好的同步性和独立性。杂交鹅掌楸组织培养产生的胚状体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体细胞胚尤其是成熟体胚与愈伤组织结合较松,易自行脱落。  相似文献   

11.
以正常莴苣(Lactuca sativa L.)"挂丝红"种子为材料,采用外源多胺(Put,Spd,Spm)、亚精胺合酶抑制剂-环已胺(CHA)、多胺氧化酶抑制剂-氨基胍(AG)、H2O2清除剂N,N-二甲基硫脲(DMTU)处理,研究多胺降解产物H2O2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种外源多胺都可以显著促进莴苣种子的萌发,0.5 mmol/L的Spd作用效果最为显著;与此相对应的是CHA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多胺氧化降解产生的H2O2有关.因为(1)Spd可显著促进多胺氧化酶活性和增加吸胀种子的H2O2含量.(2)DMTU可降低Spd对H2O2含量的促进作用而抑制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3)AG显著抑制Spd对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PAO活性,而降低Spd对莴苣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暗示多胺氧化降解产生的H2O2参与莴苣种子的萌发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取石竹叶片为外植体,经愈伤组织并诱导出无根试管苗,然后再进行试管苗成花培养,发现外源生长调节物质(NAA,6-BA)、多胺(Put,Sps,Spd)和多胺合成抑制剂(DFMO,DFMA,CHAS)能调控试管苗成花;经内源指标测定(含激素、多胺、可溶性蛋白质、糖、淀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研究石竹试管苗成花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外源供给低浓度NAA、Spm、Spd,有利于石竹试管苗成花,0.5mg/L的6-BA及5mmol/L的DFMO及CHAS完全抑制成花;(2)内源iPAs、ZRs、IAA和Spd与石竹试管苗成花关系密切,这些物质内源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成花;(3)激素和多胺…  相似文献   

13.
以仙客来开花植株新生叶片为外植体,成功诱导、筛选出体细胞胚发生的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态有两种:微棕红色松软愈伤和松脆愈伤.显微镜下观察松软胚性愈伤多为含有数十个胚性细胞的胚性细胞团,而松脆胚性愈伤的胚性细胞团的胚性细胞数目只有几个或十几个.细胞学观察二者均包含前胚性细胞团、二细胞、四细胞、八细胞,进一步继代培养2周可观察到多细胞原胚、球形胚、梨形胚、心形胚、鱼雷胚的出现,大多数体胚60~90 d可发育成完整的小植株.  相似文献   

14.
以仙客来开花植株新生叶片为外植体,成功诱导、筛选出体细胞胚发生的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态有两种:微棕红色松软愈伤和松脆愈伤.显微镜下观察松软胚性愈伤多为含有数十个胚性细胞的胚性细胞团,而松脆胚性愈伤的胚性细胞团的胚性细胞数目只有几个或十几个.细胞学观察二者均包含前胚性细胞团、二细胞、四细胞、八细胞,进一步继代培养2周可观察到多细胞原胚、球形胚、梨形胚、心形胚、鱼雷胚的出现,大多数体胚60~90 d可发育成完整的小植株.  相似文献   

15.
西葫芦子叶花芽分化时内源激素、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葫芦子叶于附加1.0mg/L KT(激动素)MS(Murashige,Skoog)培养基中培养,明显提高了子叶的花芽分化率,分析其内源激素,多胺含量 态变化,发现经KT处理组的子叶在花芽分化时,其内源GA1/3(赤霉素)含量降低,而ZRs(玉米核苷)含量显著增加,表现出高的ZRs/GA1/3 比值,花芽分化时,子叶内源Spm(精胺),Spd(亚精胺)含量剧增,其中经KT处理组的子叶,其内源Spd含量较对照组增加2倍多,而Put(腐胺)含量在萌生不定根和营养芽时急剧增加,但到花芽分化时又突然下降,表明内源ZRs,Spd含量高与ZRs/GA1/3比值高有利于西葫芦子叶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为材料,利用细胞学技术研究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的起源及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以杂交鹅掌楸未成熟胚为材料,比较容易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结构致密、胚性细胞小、直径相等、细胞质浓厚,细胞内大量积累淀粉等物质,胚性愈伤组织表面的一些核质比大的单细胞发育成单细胞原胚,单细胞原胚有厚壁包围,呈生理隔离状态,后经过细胞分裂建立极性,细胞分裂经过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最后发育有茎段、根端及V形维管束系统的成熟子叶胚。  相似文献   

17.
多胺(Polyamine)是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常见的有腐胺、尸胺、亚精胺和精胺等。近年来发现多胺是一类重要的代谢调节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细胞的生命活动[1、3]。特别是当任何组织的生长速率有显著改变时,多胺的含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2、3、4]。植物体内的腐胺、亚精胺主要是由精氨酸脱羧进一步转化而来的[1、2、3、5、8]。精氨酸脱羧酶(ADC,EC.4.1.1.19)是多胺生物合成的限速酶,理论上ADC活性和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Triticumaestivum)幼胚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的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切片观察表明:小麦的胚状体发生有两种方式,表面发生和内部发生.胚状体来源于愈伤组织中的单个原始胚性细胞.胚状体的发育经历了单个胚性细胞、胚性细胞团、球形胚、心形胚、成熟胚阶段.木实验支持胚状体单细胞起源的学说.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利用多胺促进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效率,本研究以4个陆地棉品种新陆早33号(L33)、新陆早36号(L36)、新彩棉7号(C7)、豫早1号(Y1)为试验材料,下胚轴在附加有0.1 mg/L2,4-D和0.1 mg/L KT的MSB培养基中培养4周后,分别继代到附加了1 mmol/L腐胺(Put)、1 mmol/L D-精氨酸(D-Arg)和对照的3种分化培养基中培养4周后,记录愈伤组织的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表明:D-Arg可以显著抑制愈伤组织增殖,4个品种都表现出严重的褐化,而附加Put则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愈伤组织的增殖。在胚性愈伤组织分化方面,D-Arg处理后L33和L36均未见分化,C7和Y1分别为对照处理的49.38%和324%;而经Put处理后,所有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率均表现为提高,其中Y1和L33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率提高了3倍多。此外,内源多胺含量测定发现,施加外源腐胺和D-Arg之后愈伤组织的多胺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可能与后期胚性愈伤组织分化有关。因此,多胺在促进棉花胚性愈伤组织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花生体细胞胚发生发育过程中淀粉代谢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花生实生苗的幼对接种于MS固体诱导培养基上诱导体细胞胚发生 ,用PAS染色法观察了体细胞胚发生发育过程中的淀粉代谢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在体细胞胚的发育过程中 ,淀粉表现出两次积累高峰 ,第一次在胚性细胞团中 ,淀粉粒大而密集 ;随着胚性细胞的分裂 ,淀粉逐渐被消耗 ,到多细胞原胚期胚体内淀粉趋于消失 .球形胚期 ,淀粉粒又开始积累 ,出现第二次积累高峰 ;到成熟胚期 ,淀粉积累只限于生长点区域淀粉的两次积累高峰为体细胞胚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