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曲阜地区的无尾两栖类未见前人有正式报道[1]—[5],笔者自1979年以来注意收集当地两栖类动物标本,1983年5—6月份与张林义、刘兴坦一起又进行了调查。获标本130余号。现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1975)人工合成的促黄体素释放素(LRH)的类似物(九肽),具有促使脑下垂合成并释放促性腺激素的高效功能,已广泛地应用于哺乳类和鱼类的催产,并已成为鱼类的常规催产激素。但在两栖类方面,除上海生化所用蟾蜍进行排卵试验测定LRH类似物的活力外,尚未见其他实验报道。为了通过获取两栖类的成熟卵子,一般每年都要宰杀大量的蟾蜍,摘取脑垂体制备催产剂,这样不仅费时,而且材料受季节的限制,其激素的含量也不稳定,大量  相似文献   

3.
一、将北京所产的6种无尾两栖类作相互杂交实验。除了狭口蛙一种没有成功外,其余5种的互相杂交可以归并于下列5类:1.能够发育成幼蟾或幼蛙者有大蟾蜍与花背蟾蜍或黑斑蛀与金线蛙的相互交配。2.发育至蝌蚪期的有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少数受精卵。3.发育至囊胚期的有哈士蟆♀X 黑班点(?)。4.只能使卵产生不规则的卵裂沟的有黑斑蛙♀X 花背蟾蜍(?)或哈士蟆(?),金线蛙♀X 大蟾蜍(?),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多数精受卵。5.没有卵裂现象的有大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花背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黑斑蛙♀X 大蟾蜍(?),金线蛙♀(?)哈士蟆(?),哈士蟆♀X 大蟾蜍(?)或花背蟾蜍(?)。二、自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相互杂交得到在形熊上不同的蟾蜍,说明了大蟾蜍和花背蟾蜍的卵细胞质是不同的。虽然自相互交配所得的杂种蟾蜍的染色体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卵细胞质或其含物的不同,也能够影响它们的胚胎发育,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无尾两栖类蝌蚪“味觉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绪言 当检查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 Barbour)蝌蚪的呼吸器官时,我们曾看到在它的口腔和咽部的表皮上面有相当数目,排列在一定位置的犬齿状的乳头。在文献中,除掉Boulenger很久以前的著作(1896)曾引用过Schulze(1888)有关Pelobates fuscus蝌  相似文献   

6.
无尾两栖类呼吸系统发生于第14~第16时期,鳃弓形成后,渐次形成外鳃、鳃盖、内鳃,在内鳃发生的同时,外鳃鳃丝退化,最终消失,鳃弓上被内鳃取代无尾两栖类呼吸系统发生的时期、发展的速度、发展形式以及外鳃的形态,都不相同,这主要由于种间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用银染色技术对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和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的骨髓细胞.肠组织细胞染色体的核仁组织者,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两种动物带有银染色阳性核仁组织者染色体的数目均为1—2条.2.银染阳性的核仁组织者(Ag-Nors)出现部位是在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其中中华大蟾蜍的Ag-Nors位于No.6染色体长臂之未端,黑斑蛙位于No.11的长臂近着丝点区.3.有Ag-Nors联合现象.  相似文献   

8.
无尾两栖类宿主与多盘科吸虫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调查研究了云南14种无尾两栖类体内寄生多盘吸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滇中、滇东地区滇蛙和昭觉林蛙、滇南杜氏泛树蛙为多盘吸虫宿主。分析影响多盘吸虫宿主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地质构造、无尾两栖类宿主对多盘吸虫的免疫力和多盘吸虫侵入宿主产生的致病力对抗的不同。两栖类宿主和多盘吸虫的协同进化,导致同一种无尾两栖类宿主体内寄生的多盘吸虫有交叉感染情况存在。  相似文献   

9.
调查华北地区无尾两栖类复殖吸虫,获6 科11 种,其中包括一个新种和两个宿主新记录.脐宫科的华北长囊吸虫,新种Dolichosaccus huabeiensissp. nov.枝腺科2 种,其中中华斜生吸虫Loxogenes sinensis(LietGu,1978) Wang, 1980,寄生于金线蛙,为宿主新记录.蛇颈科的罕见蛇颈吸虫Gorgodera (Extrem odera)unexpecta ,也寄生于金线蛙,为宿主新记录,并首次见于输卵管部位.此外尚有重盘科吸虫3 种,拟巨颈科1 种和舐血科1 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解剖观察了7科8属15种38号无尾类标本的咽喉肌肉,并对各对肌肉的起止点及形态作了描述.经比较把我国无尾类的咽喉肌肉分为2、3、4、5对四种类型,同一科内不同种间的咽候肌数目基本一致,可以作为科级阶元的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变传统的将两栖类动物处死后再从肌肉提取DNA的取样方法,采用非伤害性取样方法分别采集了虎纹蛙的血液和趾提取DNA,并与从其肌肉中提取的DNA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使用血液和趾提取的DNA产量与肌肉样本的DNA产量相当;随后,分别对3种方法取样的样本进行了线粒体16S rRNA和核DNA的微卫星PCR分析,结果表明:3种取样方法所获得的扩增效果相当,均能满足虎纹蛙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因此认为,用非伤害性取样技术替代传统的肌肉取样的方法在无尾两栖类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13.
引言无尾两栖类的杂交实验是研究动物早期发育阶段細胞核和細胞貭相互关系的一个方法;是探討个体发育规律的一条道路,同时也是改良品种、促进經济动物生长发育的一个門徑。无怪乎世界上有不少学者早就注意此一課題  相似文献   

14.
时相特征处理是动物重要的听觉功能.介绍了关于无尾两栖类动物的听中脑(半环隆枕)神经元在声时相特征处理中的选择性反应的研究结果,阐明了这些选择性反应对动物个体进行声辨别进而维持物种的生存、繁衍具有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半环隆枕处理时相特征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氏无针乌贼(以下简称乌贼)是我国浅海洄游性头足类,广泛分布于福建,浙江沿海,年产量很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四大渔业产品之一。但近年来,乌贼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为配合乌贼资源增殖的研究,搞清其食性问題十分必要。有关乌贼食性探讨仅见黄建勋等作过研究。作者对1983年11月至1984年10月周年按月采捕的新鲜乌贼标本计336只,逐个进行胃肠消化道的解剖观察,以了解其食性规律,为资源增殖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乌贼标本主要取样于浙江近海禁渔区外渔轮捕获的新鲜乌贼、部分取样于禁渔线内张网渔获物中,其捕捞海区范围内:121°48′—123°50′E,27°10′—31°OO′N。尤以浙江近海海礁东南10海里,大陈东南30海里和浪岗北首25海里为多。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 ̄4月,在玉林市东郊挂榜山及其周围4公里范围内进行了鸟类调查,发现一定数量白喉红臀鹎,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征及其食性.研究表明,在一天中不同的天气段或者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捕获的白喉红臀鹎胃标本中发现,白喉红臀鹎所摄食的无论是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的食物成分、重量都有所不同,初步表明白喉红臀鹎是春季杂食性鸟类.  相似文献   

17.
18.
从2004~2006年,笔者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啃食调查法和粪便显微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鬣羚(Capricomis sumatraensis)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鬣羚取食的植物共有42科76种。在这42科76种植物中,木本植物有40种,占52.6%;草本植物有32种,占42.1%;蕨类植物4种,占5.3%。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乌贼生殖期间的食性问题作一些分析研究。为乌贼的繁殖生物学增添一些内容,并为资源增殖提供一些依据。材料和方法一样品采集 1985年乌贼生殖季节即4~6月在大陈渔场采集用不同渔具渔法捕获的乌贼共1143尾。除对网大拖风样品外,其余基本上采集活体样品。二样品处理采到样品后,尽快测试,项目有胴长、体重、纯重、性腺成熟度,胃饱满度等。然后取出胃含物,用吸水纸吸去水份称重。将胃含物分类,新鲜样品一般要求鉴定到种,而陈旧样品(主要是对网、大拖网样品)只能鉴定到大类。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BSG显带法及一种简单的银染色技术,研究了三种蛙(花臭蛙,棘胸蛙和大录蛙)的C带带型和Ag—NORs,并对其细胞分类学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 在近缘种分化中,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间易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易位主要表现于花臭蛙;(2) C带分析表明,花臭蛙较特化,它与棘胸蛙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大录蛙的亲缘关系较远;(3) 花臭蛙,大录蛙的标准Ag—NORs位于NO.10染色体的次缢痕区,这同已报道过的一些近缘种相似,说明NO.10染色体的次缢痕及其Ag—NORs为蛙属中多数近缘种核型的共同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