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熊梅芳 《科技信息》2010,(32):I0164-I0165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部分。本文介绍了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探讨了人际语法隐喻在委婉语中的作用。从而揭示了人际语法隐喻是使用委婉语的一种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隐喻也是人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根据莱考夫(Lakoff)提出的三种类型的概念隐喻,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总结,并分析得出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内运用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理论,分析语篇中语气隐喻所体现的人际功能和意义,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式.在本小说中交际双方对语气隐喻的选择是不同的,语气隐喻的选择有助于塑造交际双方的人物角色、揭示不同的态度以及双方的话语权势.  相似文献   

4.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政治语篇一直被认为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烙印,因此非常抽象、很难理解。语言是意识表达和权力实施的主要媒介,而概念隐喻更是一种有力的语言工具。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政治语篇: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概念隐喻分析。政治语篇中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政治家的政治思想和立场,通过人们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政治概念,从而更易说服、感染和激励民众。  相似文献   

5.
宋瑞婷 《科技信息》2009,(19):176-177
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际语法隐喻,它由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构成。在语篇的构建与分析中,它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语法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说话者的深层涵义。本文通过分类分析人际语法隐喻及在语篇中的作用。探讨了它们的使用的作用及交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雪 《科技信息》2010,(27):I0235-I0235,I027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手段。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隐喻认知能力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和创造隐喻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尝试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探讨其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元功能的理论,试图分析律师辩论中语言的使用特点及其实现人际元功能的手段。以广州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审理的一起涉外敲诈勒索刑事案件的英语法庭辩论为语料,从体现语篇人际意义的情态、评价、语气等三方面举例分析英语法庭辩论中人际意义的实现及对法官判决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也是组织人类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概念隐喻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可以构建认知框架,组织语篇结构,在语篇的连贯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为具体语料,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了隐喻在语篇连贯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隐喻以单个及多个结构映射的认知机制在属于政治语篇范畴的演讲辞中对语言连贯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增强了说服力,实现了特定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政府工作报告》是极其重要并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政治语篇。基于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考察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4)中国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认知模式及变化趋势,并结合社会语境和文化模式进一步分析其隐喻思维中的理想认知模型,力图为政治语篇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反映了这一语言的使用者如何看待和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文化决定的。本文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文化因素对中国学习者正确理解以及产出目标语隐喻的影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以及教授第二文化在二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可以利用隐喻这个有效的工具唤起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1.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语言中的“歧义”是一种常见现象。在言语交际中,一般认为歧义会有碍交流,但如果人们有意地加以巧妙运用,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更好地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文章从交际目的入手,对蓄意歧义在英语言语交际中的作用进行了举例分析和论述,从而阐明了蓄意歧义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对英语疑问句所表示的感叹意义、陈述意义和祈使意义等特殊交际功能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实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语音课是一门英语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关系到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但英语语音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语音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将支架理论应用到英语语音教学中,系统地为学生构建最为合适的支架,促进学生语音能力的提高,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的使用形式,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在认知观照下隐喻既是语言形式,也是思维方式;同时隐喻本身反映了文化,因而隐喻成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统一的三维有机体。借助隐喻的三维关系图式来解读英汉隐喻的异同是一种可行的尝试。英汉隐喻的相似性表现于隐喻的产生机理和语言结构类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表现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迥异。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专业语音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静 《洛阳大学学报》2004,19(3):113-114
语音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保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的英语专业语音教学模式存在着忽略对语音的感知学习,而强调复制练习的不足。将语言交际活动引入语音教学的新模式能使语音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邓民 《新余高专学报》2011,16(2):132-134
介绍了体态语的定义和功能,通过实例分析了体态语在英语口语交际中的作用.在交际中,人们常常通过运用体态语,以便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形象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手段。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以隐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时间的横向坐标运动和纵向坐标运动方面对英汉语言中隐喻概念加以比较,分析了异同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英汉时间隐喻概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认识自身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廖倩 《科技信息》2008,(35):275-275
English teachers in China are aware that what kind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employed to improve student's linguistic acquisition and that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always make it possible for students to be more often in contacts with the English language, thus creating an atmosphere of learning English language. Help students to jump over the gap between only reading English loudly and speaking English fluently. Here I will sh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achers' role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ir applies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相似文献   

20.
李梅 《科技信息》2008,(5):263-263
How to teach English grammar effectivel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must be applied to the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features of communicative grammar teaching and necessity of apply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and how to app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ve situations should be created without dull teaching; a colorful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should be designed; real situation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should be intensified to make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active and effic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