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是英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科技史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李约瑟博士的百年诞辰,为纪念与缅 怀这位对中国古代文明一往情深的世 纪巨人,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 瑟文献中心、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 20余家科研、高校、文博及出版单位联 合发起的“纪念李约瑟博士百年诞辰暨 中国科技发展研讨会”于8月29日- 31日在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李约瑟 博士的生前友好王应睐院士、胡道静院 士、刘祖慰教授及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殷 宏章教授的亲属等60余人出席会议。 与会代表指出,李约瑟博士既是一 位著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人文 主义者,在世界近现代科学史上,虽然 出现过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 学家,但很难找到像他那样横跨自然科 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对人类文明产 生如此重大影响的伟大学者。李约瑟博 士是中国人民和科学家雪中送炭的老朋友,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数十年来,他为中国古代文明、为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以及英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奔走操劳,贡献一生。 李约瑟博士以其半个多世纪的精力撰写了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该书以无数雄辩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为近代科学的最终确立建立殊勋。为此,他不但有力地批判了“欧洲中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的档案工作是电子化、网络化的档案工作,虽然我国的档案网站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他们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网站的终结者和二十一世纪中国档案网站的开路先锋,对档案馆工作网络化、电子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网络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而档案馆是公共信息库.信息库需要网络平台的承载与传输,网络平台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两者相互需要,一拍即合.特别是数字化的档案馆对网络具有极强的依赖性,不在线的数字档案馆是不可想象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档案事业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1苏联时期乌克兰科学学研究状况 1.1乌克兰科学学研究出现的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苏联开始大规模的科学学研究。1964年世界科学界为纪念贝尔纳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发表25周年,出版了著名的论文集The science of science:society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两年后,又出版了这个论文集的新版本,英文版为The science of science,也出版了俄文版本《科学的科学》--Наукаонауке。作者多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如物理学家布莱克特、卡皮查、鲍威尔、化学家辛格、斯诺,还有在科学学领域成就卓著的普莱斯、贝尔纳,他们对科学学形成的初始阶段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自然科学研究走向世界的开拓时期,考察这一时期中国研究人员的SCI论文,可从实证视角揭示中国自然科学研究国际化进程的特征状况,获得有益的历史反思。研究发现:科学家、经费和设施是科学活动的保障;科研机构和学科布局马太效应显著;重技轻理的实用思维导致医学、生物与化学成为研究热点;动荡时局下科学中心由北京移至云南,说明人才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其次才是其他资源和条件发挥作用;起步阶段即保持较高的国际科研合作说明,科学研究面向世界不但必要而且必须。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在长达70多年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涯中,钱学森曾建树了许多科学丰碑,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钱老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创性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人们称他为"中国航天之父".但从钱学森全部科学成就与贡献来看,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上钱老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从科学、技术、工程直到哲学的不同层次上,在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层次的研究中,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结合与融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独特贡献.而钱老在这些方面的科学成就与贡献,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来看,其意义和影响可能更大也更深远.钱老的科学历程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到50年代中.这20年是在美国度过的,主要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以及火箭与导弹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还创建了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成为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这些成就与贡献形成了钱老一生中第一个创造高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历史上最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人们普遍注意到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在其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方法论,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知识是科学的躯体,而科学方法论则是科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后半叶,世界农业出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全球粮食单产年均增长量是前半叶的30倍.根据研究,其中科技的贡献率是73%,主要的科学技术是化肥和农药,占到五成,育种技术占到三成,水利和灌溉占到两成.这不能不使我们想起19世纪的李比希和孟德尔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与遗传学所奠定的科学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杨洪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3):286-286
水杉现存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中南地区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发现之一.这一发现是中美两国科学家密切合作的结果.在水杉发现后的短短数年内,通过美国和中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水杉被引种到北美各地和世界各国植物园.美国因此成为水杉的“第二故乡”,被美国哈佛大学树木园评为20世纪的“世纪树”.  相似文献   

9.
从介绍克劳瑟的科学活动和科学史著作入手,分析他的科学史观的形成及其在科学史研究和科学国际合作中的实践。克劳瑟是20世纪上半叶剑桥左翼科学家群体的重要成员,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家。他开创了科学记者的职业身份,与英国、苏联、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国家的科学界都建立密切联系,亲历并记录了重大科学发现和各国科学的转型。受盖森的启发,他的科学史研究聚焦于科学与社会的联系,与贝尔纳、李约瑟的工作相互影响。后期对英国科技史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提升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0.
《科学观察》2009,(6):45-48
“热点论文”在科学界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名词。顾名思义,热点论文即为众人所关注的论文。这种关注度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可以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量化和测度。美Thomson Reuters利用SCI数据,每两个月发布一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热点论文(见《科学观察》各期)。根据特约撰稿入对热点论文的分析,热点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性研究的动态。这里,我们以2004—2008年中国科学家的SCI论文为数据基础,分领域统计了自发表以来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以展现颇具显示度的中国科技成果。《科学观察))编辑部根据统计结果,特约请愿意撰文的科学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见统计数据后的一组论文)。本期发布的热点论文榜涉及地学、环境科学、医学和农林科学4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上个世纪 ,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科学和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近三四百年中 ,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和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围绕“李约瑟问题” ,中外学者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学和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而且更多地讨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局限。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厘清中国近代生物学期刊在抗日战争前的发生和发展状况,为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新线索。方法文献分析与考证法。结果中国近代生物学期刊从最早创办的《生物学杂志》(前身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博物学会杂志》)至抗日战争爆发,共创办了近60种期刊,以西文发表的原始调查报告及研究论文为主,并出现了《中国科学社生物学研究所丛刊》《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中国生理学杂志》等世界名刊。结论中国生物学期刊的成型期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初具规模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日战争。在此期间,生物学能够产生世界名刊的主要原因是:能够依托高水平的科研机构,立足本土,并采用当时世界科学界主流语言———西文。  相似文献   

13.
 科学传播的内容失衡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在中国更加突出,尤其对于农村科学传播领域。在中国传统中,科学传播内容更加偏重于直接面向生产生活实际的技能,而直接影响科学素质的知识较少,对于科学思想和精神等的理性内容往往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虽然已经融入了较多先进理念,但是这一失衡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了更加尖锐的新矛盾。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秦九韶与中亚著名科学家阿维森纳的生平事迹、社会科学背景、哲学思想、科学成就等作了比较,发现他们在家庭出身、所受教育、学术活动与科学观诸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风格却是迥异的,这主要由社会和科学背景、哲学思想两方面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5.
《科学观察》2011,(6):46-54
“热点论文”在科学界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名词。顾名思义,热点论文即为众人所关注的论文。这种关注度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可以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量化和测度。美国汤森路透利用SCI数据,每两个月发布一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热点论文(见《科学观察》各期)。根据特约撰稿人对热点论文的分析,热点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性研究的动态。这里,我们以2006—2010年中国科学家的SCI论文为数据基础,分领域统计了自发表以来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以展现颇具显示度的中国科技成果。《科学观察》编辑部根据统计结果,特约请愿意撰文的科学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见统计数据后的一组论文)。本期发布的热点论文榜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农林科学、地学、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9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科学的历史研究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学术界一般把中国近代科学史的起点追溯到明末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如此计算,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历史已有四百多年了。有的人主张从19世纪中叶算起,那也超过一个半世纪了。不过,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中国当代科学发展史的探讨,无疑是中国现代科学史的重要内容。然而,这却是一个备受各界关注而专业的研究仍有待深入的领域。因此,这里不准备对有关著述作详细的评述,只撮要作简单的介绍,进而对当代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略作分析,最后以一个实例略谈史料的收…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科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东西方几乎同时使人类文明达到一个新高峰。东方是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 ,而西方是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的。这一现象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之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1][2]。东西方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西方科学技术在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沉寂近千年之后 ,重拾古希腊科学精神 ,使近现代科学技术长足发展。而相反 ,尽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过自己的辉煌 ,但随后便显得苍白乏力 ,一步步地衰弱了。为什…  相似文献   

18.
学术会议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会议与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创新息息相关。在科学发展早期,学术会议兴起于无形学院式的学术聚会,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术会议被逐步制度化,会议的目的、形式、功能等被格式化,显示出独有的特征;学术会议的类型不断丰富,内容专业化,会议流程、功能以及组织管理也逐步规范化、社会化,在促进科学发展和学术繁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60年代,学术会议迎来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术会议的目标体系、组织形式、交流方式、运行流程、文化氛围等,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具有了新的内涵。中国的学术会议伴随着西方科学在中国的逐渐生根而成长发展,从20世纪末至今进入繁荣期,并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未来的学术会议则呈现出专业化、信息化、精品化、实用化、国际化、平权化、联合化、营销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刊于上海的《科学世界》之物理学和化学知识传播作全面研究,为梳理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脉络提供新线索。方法原始期刊文献调研和考证。结果《科学世界》虽仅出版17期,但为晚清仅有的几份综合性科学期刊之一。其科学可救国强国,"实无形之军队,安全之爆弹"的思想,以及对电磁学知识的传播、对化学名词术语的确定和对中国化学实验基础的奠定等均为重要的传播贡献。结论《科学世界》为20世纪初年代表中国人办刊新理念或新思想的重要科学期刊,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引入西方科学研究成果后,立足本土的重要创新,大大拉近了我国物理学、化学、地学与世界前沿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2007年5月25日,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项目(SCC)的档案库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建成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计划(SCC)是20世纪伟大的汉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从事的主要研究项目,在长达60年的时间中,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与文明进行了分学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