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垂直矩形封闭空腔内自然对流传热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由两个不同温度的垂直等温壁和两个绝热或导热的水平壁所组成的二维封闭空腔内的自然对流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瑞利数(Ra)及A值(高宽比)对腔内温度分布和空腔传热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传热系数关联式.此外对高Ra下在空腔中心出现的“逆向温差”现象也作了合理的解释,并校核了由E.R.G.Eckert和S.H.Yin 提出的传热状态分区图. 相似文献
2.
魏琪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7(4):28-33
对大高宽比竖环形封闭空腔内自然对汉换热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考虑竖环形空腔内自然对流是符合Boussinesq假定的层流,稳态的二维轴对称流动,在适当Ravleigh数变化范围内,用涡量一流函数方程对该问题进行了 数值模拟,得到了2≤K≤10和A=24的几何参数下竖环形封闭空腔在内管表面为等热流,包壁恒壁温情形的流动模式和换热热规律,并讨论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一致和差异。 相似文献
3.
复杂矩形封闭空腔中自然对流换热在工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诸如太阳能集热器,建筑物隔热,火焰及烟雾扩散等。本文对图2所示复杂矩形封闭空腔中自然对流换热(Ra=10~4~10~7)进行了数值研究。本文基於TEFESS 通用程序,用SIMPLE 算法和上风格式,并选取合适的初始场和松弛因子得到了形状比为1/2、几种空隙比下流场和温度场的收敛解,以及热壁上局部和平均努谢尔特数与雷莱数及空隙比的关系式。结果表明采用隔板后传热有所削弱,且隔板越厚和离热壁越远则传热效果越差。文中所得结论,不仅明确了中等雷莱数区和边界层区中有着不同的传热特性,而且对太阳能集热器,建筑物空调和隔热保温的设计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Forchheimer Brinkman扩展模型数值研究了部分充满多孔介质的封闭矩形空腔内的自然对流,系统地考察了加热强度、渗透率、多孔区高度、导热系数比以及高宽比等参数对腔内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速度场与温度场,并得到了平均Nusselt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陈礼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
用SIMPLER算法,数值分析了顶部散热的矩形空腔内一侧竖壁上均匀放置5个离散热源的自然对流传热,探索了瑞利数和空腔高宽比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分析指出:空腔中心存在一个近似等温区:相同热负荷下随着宽度的增加热源表面局部换热系数增大、但冷源平均换热系数却因冷源平均热流密度的减小而降低。数值计算的结果和实验值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6.
魏琪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
对大高宽比坚环形封闭空腔内自然对流换热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考虑竖环形空腔内自然对流是符合Boussinesq假定的层流、稳态的二维轴对称流动,在适当Ravleigh数变化范围内,用涡量一流函数方程对该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2≤K≤10和A=24的几何参数下竖环形封闭空腔在内管表面为等热流、外壁恒壁温情形的流动模式和换热规律,并讨论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一致和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由一个局部内热源和外部加热同时作用引起的封闭空腔内非稳态、二维、层流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值分析结果。给出了速度场和温度分布,得到了热壁和冷壁的平均和局部努谢尔特数及平均努谢尔特数随时间的变化,定义了当量内热源相对强度、临界当量内热源相对强度及控制转换区。 相似文献
8.
9.
10.
底部离散加热,顶部冷却的二维空腔内高宽比对自然对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底部均匀分布5个离散平面热源,顶部等温冷却的二维封闭空腔内高宽比对高Pr数介质层流自然对流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空腔高宽比范围为0.08≤A≤0.333.Raw为10^7,Pr取作90.高宽比极小时半侧空腔内形成5个被零流线分隔的环状流,随着高宽比的增加逐渐汇聚为单一的一次流,且流速增加。研究范围内冷源平均努谢尔特数Nuc在A=0.136时达最小值。之后有所上升,在A=0.164达一极值。当A继 相似文献
11.
封闭腔内层流自然对流换热过渡层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正方形空腔内的层流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 ,用SIMPLE算法和乘方格式对该问题 (Ra =1× 10 3~ 1× 10 6)进行了详细的数值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封闭腔内层流自然对流换热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导热占主导地位的层流流动和导热与对流共时作用的层流流动的分界点 ,同时得出了两个区域的平均努塞尔数的计算公式 ,通过比较 ,表明其精度较以前的计算公式要高 .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水平环缝内冷水自然对流换热过程的基本规律,利用有限容积法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环缝外壁为0℃,内壁温度为1~10℃。结果表明,在计算范围内,内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随环缝宽度的增大先减小、而后略有增大,随内壁半径的增大而单调减小;当温差小于4℃时,平均表面传热系数随温差的增大而增大,而超过4℃后,随温差的增大而减小。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内壁传热关联式。 相似文献
13.
对矩形管道内具有稳定自然对流的充分发展湍流换热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湍流雷诺数如和普朗特数Pr分别为400和0.71,格拉晓夫数Gr为10^4、10^5、10^6和10^7.分析了管道截面上雷诺应力对主流平均速度、截面流速以及截面平均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r较小时,湍流雷诺应力的作用使截面的平均换热系数增大;在Gr为10^7时,浮升力的作用增强,但湍流产生的雷诺应力使自然对流的作用减弱.因此,与层流相比,在Gr相同时,湍流的管道截面平均换热系数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矩形腔内非Boussinesq流体自然对流换热的特有现象和规律,利用有限容积法对矩形腔内的冷水自然对流进行了一系列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宽深比、Rayleigh数下的流场和温度场,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壁面传热特性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宽深比的增大,流动逐渐增强,流胞数逐渐增多,壁面平均Nusselt数逐渐增大,并趋于某一定值;随着Rayleigh数的增加,换热能力也会增强,而且流动结构的转变会在更小的宽深比下发生。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关于热壁平均Nusselt数的传热关联式。 相似文献
15.
以水为介质,对垂直放置的急扩加速流缩放管(CD)等间距内插旋流片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不同内插旋流片个数时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并将实验值与光滑管的作比较,同时运用Fluent模拟得到了管内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传热系数和热通量沿轴向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旋流片个数的增加,传热系数明显增大,但旋流片个数达到7后传热系数不再明显增大,且两种类型的旋流片均有同样效果.数值模拟还表明,插入的旋流片个数越多阻力越大,其中等间距内插7个旋流片的效果最优.文中还对缩放管与旋流片对自然对流的两区协同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模拟得到强化传热的原因在于壁面切向速度的提高,同时还给出了截面平均切向速度沿轴向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采用SIMPLE算法数值值分析了高宽比对一 侧竖壁等温冷却,另一侧竖壁均匀分布5个离散热源的空腔内高Pr数流体自然对流流动和传热的影响。发现H/W=12.22时出现的多个二次流强化了传热,其整体传热效果最好;H/W减小时由于二次流的减弱和消失,传热急剧下降,并在H/W=7.35时达最小值;H/W继续减小时,由于对流的展开和加剧使传热得到某种程度的增强,在H/W=3.67时达到稳定,在这之后H/W的减小对传热不再产生显著的影响,另外,根据数值值计算的结果还整理出包含高宽比影响的综合关系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加热边界下定热流时圆柱形腔体内自然对流传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侧全开式圆柱形腔体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腔体内工质(空气)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以及腔体固壁内导热与腔体内空气自然对流之间相互耦合的基础上,采用RNGk-ε紊流模型对不同热流密度、腔体倾角以及3种不同壁面加热边界时腔体内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3种加热边界分别为底面加热(工况I)、侧面加热(工况II)以及底面和侧面同时加热(工况III)。结果表明,定热流下的圆柱形腔体内和开口面的温度和速度分布、腔体内壁平均温度、底面与侧面的平均温差、腔体内壁的平均努赛尔特数等自然对流传热特性不仅受到热流密度和腔体倾角的影响,还受到腔体壁面加热边界的影响,如只有底面加热的工况I与存在侧面加热的工况II和III相比,前者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FLUENT软件,对同轴径向热管换热器壳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烟气速度、温度及局部对流换热系数沿壳程的变化规律,并寻求换热器结构参数优化值。研究结果显示:换热器壳程,离热管管壁越近,温度梯度越大;烟气流经管束时,在管束尾部形成一个楔形的涡流区,速度在流体出现脱体的地方达到最大;湍流强度在涡流中心区域也达到最大值,中心区域的换热强度明显高于热管两侧边缘处,管束尾部的烟气温度低于管边缘处的烟气温度。将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误差在10%以内。通过改变换热器结构参数,对换热器壳程烟气对流换热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径向热管换热器结构优化参数:横向管距为114~120 mm;纵向管距为120~125 mm;翅片高度不应高于26.5 mm;翅片间距为6 m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