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的绝句《独坐敬亭山》,描述了他一段流动的情感。两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众鸟”与“孤云”,现而继逝,将诗人的情感逐步推向孤独,最终与敬亭山的默然对视,使其孤独情绪明朗化,并达到了最高潮。梳理诗人的情感流程,将有利于对诗美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独坐敬亭山》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着重阐释语言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它主张从人的认知角度去研究语言。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图形—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三个视角对诗仙李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的认知文体分析实例证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文本具有解释力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这年冬他告假赴洛阳、巩县探亲,至乾元二年(759年)春,适逢唐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打了败仗,史思明叛军进逼洛阳,他便离洛阳回华州任所。当时,贼势充斥,上下震恐,唐军除了退保东都洛阳,还在潼关一带抢修防御工事,以阻止叛军的西进,  相似文献   

4.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6.
棹歌是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它自的特点。本文探讨了元末明初陶宗仪《沧浪棹歌》,并把它放在我国棹歌发展史中,探讨它对前代棹歌的借鉴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张红霞 《镇江高专学报》2012,25(2):14-15,28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意境雄浑,变幻莫测,带着浓厚的理想色彩。深度解读天姥山的象征意味,可以感受、体会诗人梦中攀越天姥山的情感经历,从而获得独到的理想感悟和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8.
天门山位于安微省境内。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路过此处,留下著名的《望天门山》。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时间,学术界虽早有定论,但仍有一些异议,由此影响到对这首诗写作风格上看法的不尽一致。从李白生平的探讨和其诗作艺术风格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望》诗为李白早期所作。  相似文献   

9.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0.
李民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1):125-127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消极浪漫主义大诗人,“湖畔派”的主要代表。本文通过对其作品《孤独的刈麦女》从主题、意境、意象和语言等方面分析,揭示了他的文艺主张和回归自然的意愿。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和风格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纪元,给当代与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而《上楼诗》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李白中年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来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等出版物中的李白《夜宿山寺》存在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不合情理等问题,应予纠正,还李白《上楼诗》和《题峰顶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乔长阜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2):15-16,85
根据有关史实和杜甫行踪、仕历等,探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等十一首诗歌的写作时间和本事,纠正传统和流行说法的错误,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首吟泰山之诗,是杜甫现存中最早的一首。此诗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腾凌绝顶的进取精神,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正值中华腾飞,改革发展之际,重读《望岳》,颇受启迪。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的主旨并不是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不是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也不是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孔乙己》中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是孤独与虚无,它是困扰了鲁迅一生的森森鬼气的形象化。  相似文献   

16.
诗集<来来去去>的作者以其真实的情感体验,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和主体精神,感受生活的艰辛和痛快,注重对整个现实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在创作中努力摆脱表现对象的实体粘附,让诗获得更大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蜀道难》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的作品,是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一方面表现了李白对朋友的真切关心和一往深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求仕不遇的感慨与感伤。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柳宗元的<江雪>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对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意境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其相似性,都是由于怀才不遇促就而成.同时,两首诗歌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孤独和超越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柳宗元的《江雪》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对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意境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其相似性,都是由于怀才不遇促就而成。同时,两首诗歌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孤独和超越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个诗歌总集,是一个民族从远古发出的第一段歌唱的旋律,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诗经》的解读要从儒家的那种道德、修身的角度中解放出来,从民歌的角度理解"国风"。对现代人来说,要以诗心翻译《诗经》,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是唱谁的,谁唱的,唱什么东西,让《诗经》真正回到"诗"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