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改革开放已经20年了,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放开眼睛看世界”,所以国际关系研究在当今中国成为“显学”,专业队伍扩大,成果增多,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承认,目前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如有的文章,题目很大、概念很多,但读来空泛而无说服力。另外一些文章倒是蛮有“信息量”,但到结尾处作者往往笔锋一转,说了一大套“官话”,倒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从其叙述的逻辑中本不应得出如此的结论。用过去常说的话,这类文章“犯了”材料和观点彼此分离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白兔的眼睛红红的。黄羊说:“那是白兔的眼睛得了病不治造成的。”獐子说:“那是白兔爱美,故意染红的。”狍子说:“白兔爱嫉妒别人的成绩,把眼睛气红的。”四不像说:“白兔工作辛苦,加班加点忙工作熬红的。”野狗说:“是众所周知的龟兔赛跑后,白兔输了,眼睛哭红的。”羚羊带着大家去问白兔。白兔说:“我的眼睛,既不是病造成的,也不是染的熬的,更不是气的和哭的,而是祖上遗传的。”黄羊、獐子、狍子、四不像、野狗听了,认识到靠猜测得出的结论是靠不住的。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李芳  相似文献   

3.
编完这期稿子的时候正是人间四月天 ,一个让人充满了想象的季节 :杨柳依依 ,绿草如茵 ,春风和煦 ,游人如织。但现实却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妙 ,惊雷、狂风、暴雨暂且不说 ,那经常性的闷热使整个人都粘乎乎的 ,异常难受。有媒体说 ,今年又是“厄尔尼诺”年 ,一个容易使气候反常、并引发自然灾害的年份。但专家们又说 ,只要人们应付得当 ,“厄尔尼诺”也不能对人类怎样。刚刚启幕不久的 2 1世纪似乎也正有“厄尔尼诺”现象。从“9·1 1”事件到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 ,一系列重要事件的发生使人们惊于听闻 ,并不得不重新考量自己的将来。在这样的背…  相似文献   

4.
小幽默     
养猫发电 物理老师讲电的原理:“摩擦可以生电。比方说,只要逆着抚摸猫的皮毛,就可以看到电火花。” “天哪,”一个小女孩叫到,“那发 幸福的牛 一高二学生在写回忆文章《幸福的童年》时,把“小时侯,我经常骑在牛背上唱歌”错写成:“小时候,牛经常骑在我背上唱歌。”老师看后说:“那头牛的童年比你更幸福!” 先见之明 小约翰对他的同学说:“我妈真是有先见之明呀!她说今天会下雨,叫我带上伞,你瞧,果然下雨了!” 同学说:“我妈更有先见!她说:  你就同他共‘反正小约翰会带伞的, 用一把伞吧!’” 等汽车开过 一个小…  相似文献   

5.
刘凤仙 《海峡科学》2006,(9):134-134,136
《凡尔赛宫》属于事物说明文中说明建筑事物的文章,其语言优美,词汇丰富。面对美文,该如何教学呢?或许有人会说:如今是电脑时代,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感官出发,让学生对说明对象获得感知,而后归纳一下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即可。这种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是常用。难道新课标理念下还能畅通无阻的用下去吗?非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要求。这些要求比《大纲》的“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的特点阅读课文”更具体更明确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操作性。从这些出发,教学《凡尔赛宫》时,分四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6.
散文的品位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散文即“情文”,是一种抒情写意的东西,或者更形象一点地说,是作者渲泄感情的窗口.写人也好,如《雪浪花》、《山村小姑娘》、《背影》、《我的老师》……都不是单纯地写人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写人来表达“我”的情感体验,或敬慕、或钦佩、或思念……;写事也好,如《挥手之间》、《儿行千里》、《最难忘却的一件事》、《也不是一味地叙述故事,构筑情节,而是通过故事或片断或一鳞半爪来写,此事对“我”的震动、影响、感染,或鼓舞或悲恸或无奈……写景状物更不必说,无“情”之景,无“意”之物,从来都不能称作散文,只能是说明文的一种.因此,作家冯骥才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流水也说:“散文,是独白,心灵的独白,散文是漫步,思想在人生与文化的广场上散步”,“感觉”、“情境”、“滋味”、“心灵独白”集中体现了一点作者对内情的抒写,因此,从文体特征上理解,对于作者而言,散文是情文!  相似文献   

7.
田小野 《科技信息》2007,(11):141-141
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指出,汉语写作作为一门课,无论大学还是中学,都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一些有关写作的根本问题至今没有大致统一的意见,比如,究竟有没有文章之法?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章学诚在《古文十弊》中说:“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后来的写作理说的“文无定法”是从这里来的,“文成法立”也是从这里来的。既然前人“文成法立”了,后人为什么不能循前人的文章之法去作文,还要写没有“定格”的文章,使得“文无定法”呢?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中有九篇关于同性恋的故事。这些文章是在当时社会上同性恋盛行、同性恋作品流传甚广、蒲松龄重情惜情理解同性恋的心理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于男性同性恋的性关系和性行为描写,蒲松龄采取了工笔细描层层点染的叙述方式,但在描写女性同性恋的性关系时,其手法却又显得含蓄蕴藉,显示了他内心的婚姻取向和坚守的道德底线。蒲松龄在理解同性恋行为的同时却又表明了自己的批判态度,并试图找出合理的途径来解决同性恋问题,实现情感由“变”向“正”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札记     
班固《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同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由于有这两条记载,后来便有人认为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才建立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便说:“武帝崇礼,始立乐府。”颜师古在注《礼乐志》那条材料时也说:“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但《汉书·礼乐志》另有一条记载说:“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司马迁《史记·乐书》也有一条材料说:“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以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这又说明乐府之名在武帝前早已有之了。于是又有人认为班氏所记,显然自相牴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写法,在叙述人的设置上,将单一的、集体化的小说叙述人,发展成为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个性化的、立体化的系统,其独具匠心的叙述人设置艺术,可概括为四点:“说书人”、“曹雪芹”、“石头”之间的相互置换、交叉叠合与各有侧重;“二度叙述人”之间的相互印证、相互指涉和相互渲染;“石头自叙”向说书人和“人物视角”浓淡相宜的转换;叙述人在叙述时又不断被叙述,构成最可靠和最不可靠叙述的双重声音。当《红楼梦》叙述的主旋律响起的时候,不同和声构成的多声部、立体声的乐章,使小说摇曳多姿,意味盎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流明弗染制示蹝沙,用以研究沙质海岸泥沙运动是很有效的,在国内外,已经成为研究沙质海岸泥沙运动及其对海岸工设施影响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本文仅涉及一些具体方法的问题,叙述了染制流明沙的一般配方和工序,投放前的准备工作和资料的搜集,介绍了野外工作方法和所需的各种器材,讨论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中的有关问题,着重介绍了两种定量确定泥沙运移量的方法:“不变浓度法”及“完全计算法”。最后论述流明弗染色法的优缺点及几点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冠图C_n■C_m的邻点可区别均匀E-全染色,并得到了它们的邻点可区别均匀E-全色数.对简单图G,如果图G存在一个染色法f,使得任意两个相邻的顶点染不同的颜色;任意一条边与其关联的点染不同的颜色;任意两个相邻的点的色集合不相同,并且任意两色所染元素的数目之差不超过1,则称该染色法为G的邻点可区别均匀E-全染色,其所用最少颜色数称为该图的邻点可区别均匀E-全色数.  相似文献   

13.
照应是文章结局的基本环节。照应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事,后面要有交代;后面说到的问题,前面要埋下伏笔。 文章的前后照应,能丰富内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行文前后得到补充,意思更臻完整,线索更见清楚,脉络更为分明。 照应是作者巧设的。怎样巧设照应?常见的有三种方法:开头和结尾照应,文章和标题照应,围绕一个问题或论点,前后多处照应。 开头和结尾照应 《一件小事》(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二自然段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成至今忘记不得。”这里对“一件小事”的“忘记不得”,是同第一自然段对“国家大事”的“不留什么痕迹”对比而出现的。末尾一段,又以“文治武力”、“子曰诗曰”的“背不上半句”,有对比地引出“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这是开头和结尾和照应。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儿子从上海回家办婚事,带给我一台电脑。安装并办妥入网手续后,我满意地说:“好啦!从今天起,我也有电脑可用了。”儿子在一旁却说:“可别像我,一开始就让电脑给用了。”“让电脑给用了?”我觉得这话里有文章,就追问他:“什么意思?”他接下来说,“初学电脑的人,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里根总统宣布取消对苏联的粮食禁运,使人想起了他曾经一再强调的“联系”原则。华盛顿处理对苏关系的这条指导原则,是里根就职伊始即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亮出的。三个多月来,他反复说明,美国是否同苏联谈判核条约或讨论贸易、信贷、技术转让,都要把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考虑。里根说:“我们不能坐在桌子旁边进行谈判,除非我们在谈判桌旁把正在发生的所有其他事情也考虑进去。”里根表示要奉行“联系”原则,应该说,是颇有战略头脑的。因为,既然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是相互联系而服从于它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那么,美国处理对苏关系,也就自然要着眼于抵御其全球扩张,而不能为暂时的局部的事件所左右,更不能追逐蝇头小利,丢掉战略全局。  相似文献   

16.
传说有位古人写文章,把墨研稠便钻进被子睡觉,然后起来落笔成文,“一挥而就”还“一字不易”。说得玄乎,其实稍稍一想,便知其并非真正睡觉,而是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倘若没有蒙头大睡的缜密思考,也就没有轻松的“一挥而就”,更不会有“一字不易”。虽然写作的习惯不同,这种睡觉的方式也不一定可取,但这种思考成熟后再动笔的做法,从一定意义上启发我们:文章要写得好,就要想得清,不仅要对“写什么”想清楚,同时也要将  相似文献   

17.
《宋史·文天祥传》对五牧之战、祈请使之行、空坑和五坡岭兵败等事件的叙述均有错误之处,而关于文天祥“自奉甚厚”和所谓“黄冠故乡”数语的记载,更涉及到对文天祥的基本评价问题,本文逐一考辨、论析,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寓意与联想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有的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叙述和描写来体现的,而有些则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叙述和描写来体现的.不管是直接叙述和描写,还是间接叙述和描写,这都有一个寓意的问题.文章的寓意深刻,就能深刻地揭示主旨,引人深思;寓意不深,或没有寓意,文章就缺乏力量,就不能很好发挥文章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寓意,就是借其他事物以寄托本意.刘勰在《文心雕龙·赞颂》里说:"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苏轼在《宝绘堂记》里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气,有寓识.无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心理学中,有所谓“求同的思维”与“求异的思维”的理论。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以使学生读懂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思想脉膊的跳动,或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或使之在道理上信服,作为我们讲授一篇课文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思有境,入境始与亲。”使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进入文章的意境,这大概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求同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作文教学中,无论状物、记事、写人或说明、议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总是以模仿为前导。可以说,语文教师最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引同”,在培养学生“求同的思维”。这当然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但是,我们的教学还不能停留在“引同”上,四化建设需要培养更多具有高度智力水平的人才,使他们具有创造性能力。创造性能力表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高校危急事件的概念、特点以及管理的重点和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网、线、点、档一体化”的科学一体化的管理新机制,对各类高校迅速健全危急事件管理机制均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