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雎》作为《国风》之始,它随着《诗》的政教化,从民间歌诗上升为儒家进行政治教化的典范篇章.但是这一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政教化与它自身的阐释空间以及现实政治的需要密切关联.它的政教化有一个颇为清晰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雎》作为《国风》之始,它随着《诗》的政教化,从民间歌诗上升为儒家进行政治教化的典范篇章。但是这一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政教化与它自身的阐释空间以及现实政治的需要密切关联。它的政教化有一个颇为清晰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雎》包含着“中和”的儒家精神。这种“中和”的精神就是要求情感表达适度,体现中和之美、中正之美。它对于培养儒者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雎》得到孔子及历代儒者的推崇和喜爱。  相似文献   

4.
《关雎》是中国爱情文学萌发和形成时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闪烁着强烈光芒的一首男女恋歌,古老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性和民间肥沃的艺术土壤孕育了《关雎》的美学风格。在艺术上,它以虚写实,用比兴手法和侧面描写的方法集中塑造了美丽的"淑女"形象,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美;在内容上,它是单纯表现"君子"痴心追求"淑女"的爱情颂歌,体现了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5.
《关雎》向来被认为是用兴手法创作的典范,它的用兴特点是兴中兼比。《关雎》之兴的意义,不仅表现为一种诗歌创作手法,也是一种审美的认知方式,具有认知功能。兴中兼比的特点是兴具有认知功能的主要原因。兴和比都具有认知功能,但两者的认知思维过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中人名的翻译。笔者认为,在翻译神话小说中的人名时,译者应从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宗教各方面综合考虑,采用最佳翻译方法,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减少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小说技巧》视为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的继承之作。然而,从詹姆斯到卢伯克的理论观点发生了重要变化,不仅涉及应用和精简,更体现了提升。这关乎对小说本质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对立的概念。卢伯克通过深入、系统地分析小说写作形式和意义,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他主张小说主题决定小说形式。在创作中,小说形式应平衡画面和戏剧性写作。这为后来的小说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理论方法备受关注。“陌生化”作为一种效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受关注。陌生化效果的保留有助于描写译者兼文化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和译者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张扬、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备受国内外褒赞的中国现代小说,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让众多翻译学家望洋兴叹。Jeanne Kelly与茅于轼的译本不能说是完美的,但却是一部优秀的译本。试从其作中探讨陌生化效果的翻译策略,希望翻译学者们对陌生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朱梅霞 《科技资讯》2006,2(27):195-195
作为一种定义良好、功能强大的图形化建模语言,UML因为缺乏精确的语义描述,因此对系统的建模无法进行形式化的分析和验证。阐述了UML形式语意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当前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张培基、张梦井翻译的朱自清的名作《匆匆》的比较分析,从音韵层面、结构层面和意义层面说明了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在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语言的四种形式意义在翻译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原文的语言形式的特点和作用作认真地分析,弄清其形式意义的作用,并结合原文内容和翻译的具体目的,决定有无必要及如何灵活地将其形式意义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2.
称谓语是社会交际中用来相互称呼的表达方式,交际活动参加者的地位、身份等权势关系通常蕴含其中。这使得语义上等值的称谓语翻译更难实现。《茶馆》中人物角色较多,且人与人之间的权势关系多变,选择英若诚译本和霍华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以考察译文是否考虑权势关系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学乃人学,故对文学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几千年狭隘的男性霸权话语意识,须放眼全球,植根于对作品深层次的人文精神的探究,方可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实意脉。本文持此观点,重新解读《关雎》的读诗之旨,力图使古典文学的研究焕发出现代的思辩价值。  相似文献   

14.
薛堃  黄卫锋 《科技信息》2011,(12):171-171
皮姆在《翻译史研究方法》中强调译史研究要注重译者,即以人为本,注重翻译的交互文化特性。柯大卫的《论语》译本是译者学习汉语的产物,也是译者在中国传教过程中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柯大卫作为传教士的同时,也是英华大学的教授,其多重身份对其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柯大卫多重身份和翻译名义的关系的探讨,分析译者身份对其译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关雎》的多个英译本,从语言,形象,流动感,意境和音韵等五方面分析各种译本的利弊得失。最后从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的角度阐述翻译的优劣并无绝对的标准,每个译本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李赞成  郭世红 《科技信息》2012,(36):211-21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从认知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进行研究,从而揭示隐喻翻译与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十七世纪至今,《易经》先后被翻译成了多种西方文字。然而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和翻译。本文试图从阐释学的视角来分析理雅各和卫礼贤的译本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诗歌翻译,犹如“带着脚镣跳舞”,要在既定形式下跳出最美的舞蹈。由此,以《声声慢》为例来分析,认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进行诗歌翻译时,应注意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全息翻译"的观点,探析了选自小说《洗澡》英译本的八个译例,指出了译例所反映出的原著信息传递错误或不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译者应尽可能多地将原著所蕴含的信息传递给广大译语读者,并提出了实现"全息翻译"的五个可行做法。  相似文献   

20.
《骆驼祥子》有三个著名的英译本:我国著名的英译家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通晓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詹姆斯的译本Rickshaw以及伊万·金的译本RickshawBoy。三个译本中对小说人名的翻译各有千秋,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归化和异化理论的运用,体现了不同译者在不同社会时代对文化输入的不同要求以及译者所持的文化态度、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